学诚副院长在2008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01日
努力形成读诵、研习、讲解佛典的良好氛围
——在2008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学 诚
(2008年4月10日)
2008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精彩纷呈的角逐,即将落下帷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参加讲经交流会的各位法师表示由衷的敬意,向获奖的各位法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评委表示真诚的感谢。
2008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心帮助下,在各省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的支持下,经过各位讲经法师的积极参与和各位评委的认真评选,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不足等困难,取得了圆满成功。台上讲经法师威仪具足,讲演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台下评委法师认真点评、妙趣横生;现场听众提问踊跃、气氛热烈。经过三天六个场次的讲演,共有15位讲经法师分别获得妙解、妙辞、妙机、摄众、威仪等五个奖项。
举办全国性汉传佛教大型讲经交流活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我们迎接今年11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对推动我国佛教界学习经典、钻研经典,引导正信,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对培养讲经说法人才,提高四众弟子整体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结这次讲经交流活动,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参讲的法师人数较多、覆盖面广。46位讲经法师中,内地20个省市以及中国佛学院的法师有38位,香港和台湾的法师有8位。多数是年轻一代的法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界青年法师讲经说法的时代风貌。
二是讲习的经典代表性强、流通广泛、影响深远。讲经交流选用的《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千多年来汉传佛教最基本也是最流行的经典,在汉传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讲经的会场清净庄严、如法如仪。会场设在培养汉传佛教法师的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听众踊跃、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评委主要由内地著名中青年法师担任,匠心独运,尽显风彩;首都佛教界信众代表积极参与,增光添色,受益颇多。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圣口亲宣的言教,是佛教智慧、慈悲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依据。《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法华经》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诸大乘经中,处处广赞经典功德,因为“法是佛母,佛从法生”。正如印光大师所赞叹:“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
讲解、阐释佛经的内涵,使佛陀的法身舍利能永远住持世间,使一切众生能沐浴佛法智慧的甘霖,是出家佛弟子的神圣职责。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如理如法地讲解佛典,能令诸佛菩萨至为欢喜。经言:“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受法施者现在未来俱有利益,于无量世恒相随逐,无人侵夺,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不相舍离。”发清净心为大众讲法,是对众生最大饶益。既能利他,亦必自利,是故《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说:“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则当获得“正念成就、智能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等二十种利益。
佛陀成道后,四十多年讲经说法,孜孜不倦,惠及圣凡贤愚,普摄七众群机。鹿野苑、灵鹫山、祇园精舍、忉利天、娑罗双树林……,遥想当年弘法的盛况:佛陀相好庄严之身,放无量百千光明,开演清净微妙法音。正如《华严经》中对世尊的赞语:“无数劫海诸有中,难行苦行为众生,是故净光如虚空,妙身显现犹满月。佛演妙音无障碍,周遍十方悉无余,分别广演一切法,因缘方便具足说。”佛陀无比善妙的应机说法,安置无量众生于人天正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证得三乘圣果,乃至究竟离苦得乐!
佛陀示现涅槃后,天人痛哭哀叹:“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诸阿罗汉弟子了世无常,纷纷随佛入灭。所幸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为怜悯后世众生,为使佛陀无数劫中所集之妙法不致湮灭,率众结集三藏、住持正法,庆慰人天。嗣后,当大乘教法于世间渐渐衰微之际,马鸣、龙树等菩萨乘愿而来。马鸣菩萨不惟宣扬深经妙旨,起世人于大乘之敬信,更因机设教,“于乐音中,宣说诸法无常苦空”,甚至令绝水断草七日之马,“谛听法要而不食,唯悲鸣垂泪而已”,法音之妙,一时无两。龙树菩萨以其深广智慧,阐扬佛陀《大般若经》密义,宣说“缘起性空”之真理,摧伏杂说邪见,对大乘佛法之弘兴,厥功至伟,被后世尊为八宗共祖。无著、世亲菩萨亲承弥勒菩萨法旨纶音,顿悟真空妙有之大道,遂运其无碍辩才,广造千百论疏,建立法相唯识法幢,开显从凡夫入佛地之阶梯。义学日盛,教法广弘,至玄奘法师求法之时,著名佛教学府那烂陀寺之中,“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其中通晓二十部以上经论者超过千人。不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且“僧有严制”,道风淳正;不但把义学推向高峰,更使佛法甘露广为流布。
佛法东渐,汉传佛教高僧辈出、代不乏人。道生法师读《法华经》而初开慧解,参罗什大师而颖悟超凡,及入虎丘讲经,至“阐提皆有佛性”,顽石为之点头。智者大师承慧思禅师之法脉,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证得法华三昧;倡播“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之玄义,天台宗由是大兴;复以超卓智慧“九旬说妙”,传为千古美谈。智俨和尚、贤首国师圆悟《华严经》无上奥旨,开演十玄门之相入相即,彰显法界缘起之重重无尽,其雷音狮吼,震动大千。玄奘大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历尽九死一生,西行求法,更以其智慧辩才,在佛国赢得“大乘天”、“解脱天”之美誉。
近代以来,太虚、印光、谛闲、圆瑛等诸大师,虽身处乱世、居无定所,出于“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之悲愿,仍不废讲经说法、绍隆佛种、普利群生,实为佛弟子之楷模。印光大师佛儒兼通,教人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基础,终归“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且大力提倡信众深信因果、重视子女教育,以期挽回世运人心。太虚大师天纵神慧,早年读《般若经》而悟道,本有望证“三乘圣果”,但因悲愿弘深,终出关孜孜于佛法之事业。大师一生讲经五十余种,著述等身,涉及现代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物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使人深明佛法之不违科学,令众多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启发正信、护持佛法。所有这些高僧大德,不仅能够通过解悟佛经而畅佛本怀,且能契合时代因缘,善巧讲说,使佛法深入人心、造福社会。
《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陀的正法能够开启人类智慧、解脱生命痛苦,对家庭和乐、社会和谐及世界和平皆有裨益。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依靠广大四众弟子尤其是出家比丘的受持、实践、弘演。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佛菩萨、历代祖师将法炬传至我们这一代出家人的手里,传持佛法、利乐有情的重任在肩,我们又应当如何来完成这一佛教历史使命呢?
作为一名出家比丘,只有精进不懈地研习经教,依循闻思修、戒定慧的阶梯躬行实践,才能如理地趣入佛法内涵,打下弘法利生的坚实基础。若不闻思经教,怎知佛法之超妙、修行之要诀,岂不易成盲修瞎炼?如无正知正见,随己臆测引导他人,岂不惧“一盲引众盲”之过失?“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禅宗,尚推崇“开悟的《楞严》”,且以《楞伽经》、《金刚经》印心;一心念佛、横超三界之净土法门,尚需听受《无量寿经》以发信愿,持诵《阿弥陀经》以为日课,何况台贤性相诸宗?然而,若只重讲听经教而不严持戒律,又怎能生正定、发真慧?若只口诵而不实行,又怎能由信解而趋行证,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法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自无亲切体会,又如何通过讲经令人生真信心、起大慧解?故须解行相资、目足并运,方能不负“僧宝”之令名,堪为人天师范。
契理不易,契机尤难,时代的发展给现代讲经弘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社会形态、信众知识结构、心理背景等与以往都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现代的讲经法师,能够针对时代规律和特点,学习和把握应机说法的能力,既契合佛陀的本怀,又为信教群众所喜闻乐见。佛陀依四悉檀说法,“悉檀”者,“成就”义。虽然第一义悉檀方是最究竟了义,但若不依“世界悉檀”以随顺世间语言,不依“各各为人悉檀”以考察众生根器,不依“对治悉檀”以对症施药,又如何成就众生、度化众生?佛陀弟子之中,二十亿耳闻弹琴之喻而明精进,优波离尊者由剃发之机而入四禅,周利槃陀伽依“扫帚”之教而证圣果,佛祖因机设教之芳规,实发人深思。更何况历史上的汉传佛教,既因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得以发展,今天的讲经说法,更应考察现实缘起而与时俱进!
此次讲经交流会,由于参讲法师多、时间短,每位法师的讲说时间不足二十分钟,既难于充分阐释佛教经典的微言大义,也无法完全施展讲经法师的本地风光,难免沧海遗珠之憾。因此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能将这次讲经交流会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希望各省佛教协会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讲经说法活动,中国佛教协会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讲经弘法团赴各地巡回弘法。
每一个寺院的僧团,都应该努力形成读诵佛典、研习佛典、讲解佛典的良好氛围,这既是出家人续佛慧命、利益众生的本份事,也是我们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建设和谐寺院、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举办的这场讲经交流会,实在是意义重大、功德无量、利乐无边。
最后,祝与会各位身心康泰、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