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经典中国辉煌60年: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篇

作者:佚名 来源:国际在线 更新时间:2009年09月10日

  团结花开六十年

  ■本报记者 殷泓

  6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

  但这60年,毫无疑问是民族大家庭意义非凡的60年。

  60年中,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新中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结出了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处处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60年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自下而上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人物。

  同时,随着不懈地在全社会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并肩奋斗、携手向前,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恢宏乐章。

  60年谱写的“三个离不开”之歌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达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经典中国辉煌60年: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篇

  欢乐的各少数民族同胞。郭红松摄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多年过去,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这位始终如一、扎根边疆的人民医生,在今年为迎接新中国60华诞而举办的“双百”评选活动中,吴登云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列其中。

  60年里,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不断涌现。从1988年国务院第一次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至今,共表彰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4993个。

  白克日·卡依尔,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北京最大的回民居住区——牛街,汇集了回、满、朝、维、汉等23个民族。1998年,11岁的汉族男孩荣超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父母双双下岗的家庭无力承担,他们含泪把孩子接出了无菌病房。牛街各族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掀起了捐款救助荣超的热潮。在大家的帮助下,荣超顺利地接受了治疗,奇迹般的康复了。“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我的第二次生命,是牛街救了我……”这个生病期间都不曾流过泪的孩子说起这些泣不成声。

  这是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60年风雨同舟,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

  60年探索的民族区域自治进程

  从1947年内蒙古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至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6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表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出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新阶段。200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迈出重大步伐。同时,地方民族立法不断推进,目前,已建立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4个,单行条例429个。

  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因为这个制度,我们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毛公宁说。

  60年来,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GDP从1952年的57.8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年均增速8.4%。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24亿元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年均增速10.1%。

  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2008年的13170元。民族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1978年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8元,2008年达到3389元。

  2007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的生产总值增加到2506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5.3倍,年均增速为10.1%。

  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0年铸就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2009年7月里的一天,在海拔3100米的丽江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和往常一样,上千名赴玉龙雪山游览的游客涌入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演出剧场。百名身披羊皮的演员喊着整齐的号子

  跳起了雄壮的马鞍舞,数十匹高头大马策马狂奔起来,见此场景,观众席中一下子发出了惊叹声……

  

经典中国辉煌60年: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篇

  白族、纳西族姑娘喜插国旗。郭红松摄

  印象丽江演出以玉龙雪山的自然风光为天然背景,通过艺术手段集中展现了古老的东巴文化、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四百余名来自16个乡村、10余个民族质朴的演员,用他们的激情和浪漫,在粗犷豪放的呐喊中,一次次把这部被誉为荡涤灵魂的视觉和精神盛宴奉献给观众。面对观众热情的掌声,印象丽江谱写了一段民族团结进步的篇章。

  《印象丽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60年来,党和国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民族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6处,布达拉宫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务院公布的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413项,占40.2%。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文化部公布的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占26%,从2008年起享受中央财政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活动资助。

  ——近年来,文化部分别设立了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就有热贡文化和羌族文化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了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

  教育方面,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扶持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到2008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199.5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33万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6.23%;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680万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8.45%;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约为107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0.36%。

  2007年,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小学)共70457所,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重点高校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及民族班学生超过3万人;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的1万余所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或双语授课。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