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临济宗则竹秀南长老莅临我院讲座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年12月15日
竹秀南长老在演讲之前向刚刚受戒回来的09级新戒表示祝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讲座由我院副教务长广如法师主持
09级学僧认真聆听
讲座结束后参观了寺院
与09级学僧合影留念
2009年12月15日,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中日佛教友好使者”则竹秀南长老等一行11人莅临我院,并为我院09级学僧做了以《日本临济禅的修行》为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副教务长广如法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教务主任持真法师、教导主任理证法师、班主任智勇法师等。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李贺敏先生担任此次讲座的翻译。
日本临济禅的修行
2009年冬于中国佛学院讲义
一、应灯关一流的禅
自唐代至宋代风靡全中国的禅宗,因中日两国的祖师而东传到日本。
关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祖师,临济宗当属创建京都建仁寺的荣西禅师,曹洞宗方面则为开创福井永平寺的道元禅师。
当时,日本禅宗虽有二十四流四十六传,然随着光阴流逝,当代法脉中却独存继法于中国祖师——浙江径山虚堂智遇禅师后东归日本的南浦绍明禅师(大应国师)一派。所谓“应灯关一流的禅”,也就是继承南浦绍明禅师(大应国师)及其弟子宗峰妙超禅师(大灯国师)、关山慧玄禅师(1277-1360、无相大师)法脉的禅法。
关于关山慧玄禅师(无相大师),曾于2007年10月在北京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纪念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的“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想必诸位对此已有所了解。如果不太知道的话,请查阅一下当时的资料,因为中国佛学院的向学教务长等许多法师都出席了那次学术研讨会。
妙心寺开山祖师——关山慧玄禅师(无相大师)枯淡、清贫、重法的宗风,由其徒子徒孙们的祖师所继承并一直传至今日。
在这一法脉的著名禅僧中,当属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涌现的白隐慧鹤禅师(1685-1769)最有名。
日本有这样一首古歌:“骏河过者有二,富士之山、原之白隐”。其中的“骏河”是指今日的静冈县。这首古诗的大意为:这个地方有两个方面最著名,一个是指灵峰“富士山”,另一个则指“白隐”,也就是说白隐禅师与富士山比肩齐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是否可以换句话说“日本过者有二,富士之山、禅之白隐”呢。
也就是说,白隐禅师花大力气,将关山慧玄禅师之法=禅传遍于日本全境,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以及日本文化,同时对禅者的修行,也产生了很大变化。
白隐禅师以许多中国祖师在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为标准,面对青年修行禅僧,开示“刻苦光明必盛大”,以勇猛一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禅之见性成佛的真谛。从而从自古以来所采用的游行、行脚、历参的方式,改为集中一处,依见性之正师参禅辩道。这种形式一直持续至今。
日夜指导禅修的正师(即老师),通过与修行人之间的参禅问答以及引用古人的公案,将其引入正确的彻悟境界。这就是临济禅的特色。掌握这一特色,对于自我钻研非常重要。
二、禅之入门
修行者想要进入禅堂修行时,必有关门。此称“庭诘(jie)”。这是修道者必经之路,主要是在两天的时间里,以行脚僧的姿态,从早到晚向玄关(即大门)弯腰垂首,执着地乞求入门,以此来考验欲入禅堂之人的愿心是否坚固。
如果是学校的话有入学考试,公司的话则有应聘考试,但是在禅堂则不需要学问方面的笔试,只考察他是否全身心奉献佛教的求道心,而且是否拥有一个战胜所有魔障的自己。其次是连续五天的“旦过诘”。也就是将修行者带到平时禅僧们行脚投宿的一间房内,一个人单独面壁坐禅,这就是挑战孤独。这也是只能在没有一位来访者的空寂无言之中挖掘并探究自己,全部舍弃与世俗的各种瓜葛,彻底放下诸缘。
这仿佛很痛苦,实际也的确痛苦。这对于斩断世俗之缘的修行者来说,虽然最痛苦,但是这种精神方面的考验对于人类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最初有过这种切身经历,才能对进入禅堂之后的修行有益,亲身体会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最终成为一名虔诚的佛者。白隐禅师指出修行者必须具备三大条件,即大信根、大疑团、大愤志,也就是说刚入禅门的修行者只有以此三大条件为根本,坚持每天坐禅、看经、出坡、参禅,才能成为一位杰出的禅者。
三、禅堂生活
禅堂的早晨始于三点(夏天)或四点(冬天),洗漱褡衣之后,黑暗之中走过长廊而进入大雄宝殿。指导老师与年轻的修行者一起上早课并主法,连续数次向佛祖行礼,途中开始参禅。然后修行者逐个来到指导老师的房间,汇报自己对古代公案的认识和体会,老师听后再观其人,认为“可”的话则再留给下一个公案作为作业,如“不可”则鸣铃逐出室外,有
午饭一般是一菜一汤,除了米饭和汤之外,有时有一到两个菜,以补充热量。出坡时往往需要一整天,一直持续到傍晚,大约下午四点用药石(晚饭)。晚饭后鸣钟而坐禅。黄昏时正好空气清新不易流动,是保持禅定的最佳时间,如果浪费其中的一分一秒,则难以称为修行人。所以这个时间段需要用心打坐。一个小时止静之后则开板,接着还是参禅。之
晚上九点或十点开枕(就寝),从而结束了一天形式上的修行,然而修行人更加珍惜其后的时间。
也就是拿着坐禅用的单坐垫,静静的来到大雄宝殿外,在静寂的庭院中培养禅定,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连续三个小时,他们忘记了夜深而入三昧。这就是培养自己本来的力量。
四、接 心
在禅堂生活中,接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心一般持续一周或五天。由于反复接心,所以接心成为禅堂一年内都有的佛事活动。在此期间,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挖掘,也就是自我修练。挖井时只有深挖到土中才能出砂,遇到岩石时就越加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最后才能挖出清澈甘甜的地下水。同样只有深刻审视自己,那些烦恼妄想才能接二连三地出现,所以不但不能静心,反而使自己更加慌乱,让自己不安。然而只有超越这些痛苦,才能向最后涌出的那些清澈的地下水一样,发现尊贵清静的佛心(本来的自己)。这就是坐禅的极致,也相当于释尊成道。所以做为徒子徒孙的我们,通过模仿释尊的修行而坐禅,实际上获得与释尊同样的体验,这就是禅,与那些作为学问来理解佛教的学派有很大的不同。
始于释尊时代的安居,由于下雨不能行脚,所以一般定于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雨期。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由于在降雪的冬季也难以行脚,所以大家居于一所进行修行,这也是安居,它相对于“雨安居”而称为“雪安居”。期间更设定一定的修行期间进行修行,这种修行并不是冗长不休地修行,而是划定时段,在此期间通过之前的不断修行,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这就是迅速果断地处理。在当今日本的禅堂,为纪念释尊成道,将十二月一日早晨至十二月八日鸡鸣时刻视为一日,不卧不眠不休而连续不间断坐禅,这就是最为严峻的腊八大接心,也称为“取命大接心”。这段时间唯有专心坐禅,不许离寺半步,也不出坡劳动。除一日三餐的时间内去食堂外,其余时间全在禅堂坐禅。每天有早上和白天各一次、晚上两次共计四次参禅,修行僧人通过坐禅,四次追求参禅的境界和心得。第一次进行腊八大接心的人自以为一周之内难以开悟,所以发大勇猛心而坐禅。要相信认真坐禅必会开悟,而且耐苦耐寒的耐力也非常重要。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因缘俱足时,也有人能够破除三昧,发现本来的自己。即使不能开悟,也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宗教体验,令人欢喜。
第二严峻的是每月一次的大接心,虽然不象腊八大接心那样严峻,但也是整日坐禅,每天还有早中晚三次参禅,没有出坡劳动,也不许外出。这就是彻底的坐禅三昧。
在此大接心的前后,还有“取地接心”和“磨练接心”。这两种接心乃早晚坐禅,白天一般进行托钵、出坡劳动、法会等活动。但是每天因早晚共两次参禅,所以每天不分昼夜,让人参透公案。
出坡劳动的精神,源于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劳动,不是别人强制下的劳动。从中可以明确地发现劳动之奴(佛性)。坐禅如果是静中工夫的话,出坡劳动则是动中工夫。白隐禅师指出:“动中工夫胜于静中百千亿倍”,即对于禅修的人来说,出坡劳动非常重要,就是说让令人生厌的劳动成为一种自主推进的能动的行为。而且别人看不到的修行也很重要,也就是被人称为“愚钝”的隐蔽修行,此云“阴德”。修行者比起流于表面上的劳动,更应该精心致力于隐而不见的劳动,以此磨炼自己。比如打扫人所厌恶的厕所,便是其中之一。在众皆入睡的深夜中,不出声音而静静地打扫厕所,在谁都看不到的情况下打扫完毕,从而锻炼自己忘记打扫的那种淡泊心境。这只是其中的一例,其它比如在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摆好乱放的鞋子,或者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清洗使用过的茶碗,这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积阴德,利于人的成长。
禅堂的生活及其简单,这也就是为何为了修行而创造良好环境的原因。所以说要消除浪费。人类是处在怎样一个浪费颇多的生活之中的呢?释尊以三衣一体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也就是说在最低的生活之中成就了修行。所以就象所说的寝一塁坐半塁那样,每天生活在一塁之中,自己的物品只有自己吃饭所用的钵、袈裟、经书以及最基本的内衣和法衣,古人正是在枯淡的生活方式之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这就是禅堂最基本的生活。因为对于禅者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究明己事(就是弄清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正如达磨大师所开示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样,只有彻见自性,才是释尊所悟,更是我们徒子徒孙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李贺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