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召唤新使命 新征程书写新辉煌——佛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学诚 来源:微言宗教 更新时间:2017年10月31日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 学诚
2017年10月18日,万众期盼、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会上的报告,以深远的历史眼光、真诚的人民情怀、宏大的全球格局、沉着的政治定力、创新的前瞻视野,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号角。作为宗教界代表有幸受邀列席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充分体现了党对宗教界人士的尊重和关怀。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充满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气势磅礴、丰富精辟、环环相扣,充满创造力、战斗力和时代性、现实性。报告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召唤着新使命,新征程要书写新辉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同愿同行的中国佛教,也将以更大的创新勇气和使命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提供智慧启迪、慈悲能量和信仰力量,推动佛教中国化迈向更广阔的新境界。
一、新时代召唤新使命
(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艘航船,最重要的就是看清前进的方向,辨明所处的方位;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国发展航船来说,也必须对自身的时代方向、历史方位做出清晰准确的政治判断。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而这场历史性变革的直接影响是,将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一新时代便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新方位。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脉搏的精准判断提示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及当今世界。
在这个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摆脱了被动落后的历史困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在这个新时代,中国人民已经稳步走上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不仅为我们的民族找到了发展出路,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变化,使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极具创造性的执行魄力,建构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基本方略以及“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各项落实措施。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早日圆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刻诠释与精确指标。真正的“美好生活”,必然涵盖了两个方面: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和效果也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新向往唤起的新使命:促进平衡协调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身心健全协调、人生向上向善的和谐生命;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与精神充分发展并彼此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彼此维护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迈入了一个平衡协调全面可持续的新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它召唤着中国佛教以更大的创新勇气和奉献热情,积极挖掘佛教身心不二、依正不二、觉悟人心、提升道德、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深邃智慧与丰富内涵,并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平台进行积极弘扬,为我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将文化自信提到了关乎国运昌盛、民族复兴的高度。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精神凯歌的响亮主旋律,也成为屹立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背后的强大民族灵魂。时代的精神、民族的灵魂召唤着中国佛教,以更加坚定的姿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为灵活的思维推动佛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佛教教义中的积极内涵进行现代诠释,致力于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提升;以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为己任,积极面向海外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好“一带一路”文化桥梁。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略之一,将中国的新时代推向了担负人类命运、缔造世界和平的新高度。“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化潮流召唤着中国佛教,将缘起性空、众生一体的生命真相传播给世界,将相依共存、和合共生的整体价值观昭示给人类,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做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新文明。
身与心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民族崛起与文化自信的同步、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的一体,是中国人全面发展、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代要求、新时代特征。这一时代新要求唤起的新使命,正落在中国佛教的肩上,推动佛教中国化走向新天地。
二、新征程书写新辉煌
(一)坚持中国化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本身就是彻底中国化的成功典范,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圆融智慧、深广慈悲、高超理论和丰富实践,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开放与包容、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佛教将一如既往坚持中国化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与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相呼应。
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共同的中华文化价值源头,拥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的共同价值诉求。新时代佛教的思想文化建设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佛教教义作出符合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为提升人民道德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传递正能量。我们将继续倡导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向世界传播“心文化”思想,挖掘弘扬“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有利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思想观念;坚持办好每年一度的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开展国内国际跨界别、多层次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大藏经校勘研究翻译工程;积极建设文化寺院,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传播佛教文化,成功举办世界佛教论坛,陆续在海外开设汉传佛教道场。通过种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开拓将中国佛教及中华文化的形象和声音传向世界,提升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佛教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建树可圈可点。今年6月,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界在香港宝莲禅寺举办了“一带一路上的南北传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英、泰及国内两岸三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法师,以及国内外知名佛教学者出席,共同研讨“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贡献、现实意义,以及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各语系传统佛教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等主题,获得了积极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佛教界也正在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传统的大藏经校勘工程,并研发出“贤二机器僧”这一迅速网红的科技时代佛教文化符号,让中华传统文化借助高科技焕发更为自信的创新光彩。从2015年以来,中国佛教还在欧洲、美国、意大利、非洲等海外国家建立汉传佛教道场,使之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文化窗口。
(二)坚持爱国爱教、正信正行,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
只有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才能保证佛教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正信正行,佛教才能发展中永保原动力、持续焕发新活力;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佛教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和自我超越。为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到实处,今后佛教界将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为此不断进行着一系列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界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保证,因此广大佛教徒与全国人民怀有同样的关切。中国佛教界将法治精神、法治化诉求尽显于教风建设和教制建设中。中国佛教协会积极落实《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传戒工作,从源头入手确保佛教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端正道风,中国佛教界大力开展以“教风年”为主题的和谐寺院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文化寺院,提倡“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寺院”。2017年8月,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向全国佛教界发出《中国佛教协会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倡议书》。今后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加强和完善教制建设;自觉抵制佛教商业化乱象,配合政府做好治理佛教领域商业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佛教拥有广大的潜在社会基础和民间信仰群体,但佛教界尚未形成足以应对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信仰需求的信众教育及管理体系,究其根源在于人才的匮乏。因此,佛教界应担负起引导广大信众正信正行的时代责任,加强正法道场建设,培养高素质出家人,建立系统的僧俗教育体系,使大众能够就近到正规寺庙学修佛法,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当前,推动中国佛学院新校址建设以及各地佛学院建设,与社会教育体系接轨,创造多种平台培养佛教中青年人才,以现代手段开展信众教育,积极引导信众正信正行,都是佛教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此外,大藏经的校勘整理、翻译传播以及教义阐释作为佛教契理契机弘扬的重要方式,亦需大量专业人才的加入。今后,我们会以多种方式与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佛教中青年人才,加紧筹建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推动南传佛教人才培养工作,并积极支持藏传佛教人才培养,加强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有序管理。
(三)坚持人间佛教,圆成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而“人间佛教”也正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努力目标,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间佛教主张通过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一理想和实践不但对社会人生的净化提升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丰富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与选择。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佛法所主张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人、组织乃至国家想要“独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佛教不仅致力于探索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同样也致力于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福祉,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美丽。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外交流、文明对话、“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促成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
佛教慈善的服务领域广泛,涉及赈灾、扶贫、助学、孤儿、养老、医疗、放生、环保、心灵关怀等,服务对象不分地域、民族、信仰、身份。在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精准扶贫项目中,中国佛教界无不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大力组织人、财、物力救济支持。仅2010年到2015年,全国佛教界慈善捐款就达4.4亿多元。当代中国佛教公益慈善事业,还发展出“心灵慈善”“补位慈善”“人人慈善”的新理念,将慈善行动常态化、内在化、细致化、规范化,为中国人和社会的全面平衡发展,为促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积极贡献。
佛教是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徒的共同信仰,是两岸四地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精神纽带,是连接中国与亚洲及“一带一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和平使者。今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出席了在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举行的传戒法会,并对当地人民进行了慈善捐助;4月,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缅甸参访,加深了与南传佛教国家的友谊;7月,赴香港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系列活动;8月,赴内蒙古开展慈善调研活动,考察了当地藏传佛教的11座寺院,慈善捐款20万元;9月,赴台湾佛光山等佛教道场和团体进行友好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岸一家亲的法谊;自1995年以来,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连续举办了20次,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无愧于联结三国友谊的“黄金纽带”的称号;今年6月,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再铸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崭新“黄金纽带”;9月26日,出席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国际和平大会,并发表了主题为“构建可持续和平社会”的主旨演讲,这是自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活动,发出中国佛教界的和平倡议。
在人类团结友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佛教始终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本着圆融中道的精神,维护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继往开来、高瞻远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也赋予了中国佛教任重道远的新使命。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全面把握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