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国曦今老师应邀来我院作《宗教学视野下的佛教研究》的讲座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4年05月29日
2024年5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国曦今老师应邀来我院作了《宗教学视野下的佛教研究——西方宗教学研究中的几个经典案例》的讲座,全体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博士研究生源正法师主持。
国曦今老师从宗教学的基本关怀、佛教与社会的关系、佛教理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佛教实践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国曦今老师介绍了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关怀,包括比较宗教学和理解的解释。比较宗教学强调信仰的对象、力量和表现,而理解的解释则关注行动者的主观意义。
国曦今老师还区分了宗教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的不同,并深入探讨了韦伯的佛教研究理论。在原始佛教的宗教理论部分,国曦今老师描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如追求生前解脱、救赎手段、对自我的否定等。
在大乘佛教转向部分,国曦今老师讨论了阿育王时期的宗教实践,包括大众宗教需求、君主的宗教身份认定、积极的福利国家理想等。在中国古代的汉传佛教部分,国曦今老师引用了钱穆的观点,强调了山林在宗教区的重要性,以及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国曦今老师还介绍了学界的相关研究。古正美的佛教意识形态研究,详细探讨了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的转变,包括石虎的天王传统和武则天的佛王传统。李安宅的藏传佛教寺院研究,则深入分析了拉卜楞寺的多个方面,如寺院与施主的关系、寺院组织、僧侣分类、训练与课程、仪式与聚会以及地方人民,详细展示了藏传佛教寺院的运作和组织结构。在史拜罗的缅甸佛教社会研究部分,国曦今老师介绍了缅甸佛教的涅槃佛教、业力佛教、消灾佛教和秘术佛教等四种形态,缅甸佛教思想中的苦、业和功德等三个核心概念,并对佛教仪式的功能进行了说明。
最后,就谭拜尔对南亚佛教政治研究部分的内容,国曦今老师主要介绍了其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包括佛教与泰国王权的结合、佛教宇宙观在社会政治中的展开,以及佛教与现实政治变迁的关系。
通过这次讲座,国曦今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宗教学视角下的佛教研究框架,涵盖了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再到中国古代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缅甸佛教的广泛内容。通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案例,展示了佛教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和实践,以及它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互动。讲座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互动不断。这次讲座使大家对佛教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