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
作者圣凯法师 清华大学副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领导下,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不断地回应时代主题,走上新的探索道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在圆瑛法师、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一诚老和尚、传印老和尚等人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呼吁、策划,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当代中国佛教,直接承继两千年中国佛教,远绍佛陀创教本怀。所以,思考当代中国佛教的建设,必须回到佛陀本怀,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一、什么是佛陀创教本怀?
佛陀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八十年的化现,建立僧团,说法度生,将历劫的誓愿深深地印在恒河两岸的足迹上,化成三藏十二部的圆音教法。《法华经》则以“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佛陀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摩诃僧祇律》记载佛陀制戒的“十事利益”,最后则是“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所以,佛陀创教说法的本怀和理想无非是实现“正法久住”,达到“广度众生”的目的。
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皆秉持了“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理想,小乘佛教重视“正法久住”,因此其修行体系倾向于持戒、修定,重视自我解脱;大乘佛教以“菩萨”为实践主体,广度一切众生,号召一切众生同愿同行,共同成就,共同解脱。“正法久住”与“广度众生”并不互相对立,佛弟子修学佛法,自觉正法才能法身常在,觉他大众才能绍隆佛种;所以,“广度众生”是“正法久住”的目的,“正法久住”是“广度众生”的前提。“久住”并不是正法的最终目的,其终极意义在于让一切众生获得正法的教导;反过来说,只有植根于众生的“正法”才是最“久住”,离开众生的“正法”如空中楼阁,一定不能“久住”。所以,佛弟子必须将清净和谐的“正法”普施于世间,让一切众生获得清凉的智慧;必须将“正法”的清净功德“回向”给社会,服务社会,报国土恩、众生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为所有功德都是来源于众生,必须回向给众生,这才是佛法的究竟义。
佛陀创教的本怀,是所有佛弟子的修道、弘法的理想和使命,无论是修庙、塑像,还是说法、交流,无非是实现“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使命。
二、什么是中国汉传佛教优良传统?
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20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佛教进行总结,分别探讨了三大特点(宗派的兴起、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国际友谊的建立)、三性(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化(学术化、艺术化、社会化)等,最后提出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国际友好交流。
佛教是依“三宝”——佛、法、僧为核心而展开,包含了佛教的信仰、思想、制度等三大层面。佛教作为宗教的社会实体,具有社会与文化层面,但这是佛教的外延;而三宝(信仰、思想、制度)则佛教的内涵。所以,探讨佛教的优良传统,必须在内涵与外延上分别进行。思考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宝贵历史经验,无非是作为外来文明的印度佛教,如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化”历程。
综观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在思想上要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教文化兼容,在信仰上要与“礼”文化融合,在制度上必须获得王权的接纳,在传播上必须得到社会的包容与护持,在经济上则要有蓬勃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从汉魏两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使佛教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所以,佛教的“中国化”是依信仰、思想、制度等三大层面不断完成。信仰层面的中国化,以传统宗法性宗教为参照,完成于南北朝末年,以梁武帝时期《梁皇忏》产生为基础,以智顗创立天台忏法为标志;思想层面的中国化,以周易老庄思想为参照,以讲经注经为方法,南北朝佛教学派为基础,以隋唐宗派佛教为标志;制度层面的中国化,以儒家伦理、“礼”文化为参照,以四分律宗形成为基础,以唐宋时期清规的形成为标志。
“中国化”的完成是中国佛教主体性建构的完成,即完成“正法久住”的建构,印度佛教完全转化成中国佛教。因此,“广度众生”成为中国佛教必须实现的目标与永恒使命。但是,当佛教不断深入社会,随着其外延的扩大,势必也会影响到正法的久住;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禅风不振,经忏佛事盛行,中国佛教亦呈现出一定的衰败。“人间佛教”的出现,其目的在于改变“鬼神佛教”在“广度众生”方面的不适,是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改革运动,但是“人间佛教”则对“正法久住”关注不足。
所以,尝试总结中国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列表如下:
层面、领域 |
优良传统 |
赵朴老的总结 |
信仰层面 |
经忏梵呗 |
|
思想层面 |
宗派佛教 |
学术研究 |
制度层面 |
禅宗清规 |
|
经济领域 |
农禅并重 |
农禅并重 |
政治领域 |
协调沟通 |
国际友好交流 |
社会领域 |
慈善弘法 |
社会化 |
文化领域 |
艺术创造 |
艺术化、文化艺术上的影响 |
三、建设当代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
建设当代中国佛教,所有佛教组织、佛弟子都应该高举并践行“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这一伟大使命,回到佛陀创教本怀,使中国佛教能够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两千年中国佛教在实践“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重振正法与弘法度生之间动态平衡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则必须牢记并秉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宗旨,这是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从事慈善、弘法、政治、经济、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唯一宗旨。
“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关键是“人”,人、法、戒三者的关系,即“法”要清净,“人”要庄严,“戒”是保障。在“法”上,要依法不依人;在“人”上,出家人要清净和合,在家居士要恭敬虔诚,僧俗各住其位,方显“法”、“人”的清净庄严,这一切都要依靠“以戒为师”的保障。“法”是佛陀为众生开示悟入的真理、修道与境界,也是众生皈依与信仰的对象,若“法”上不足,“人”则很难依止与安顿。“人”要发挥作用,从事种种活动时必须“以法为依”,体现“法”的清净,追寻“法”的解脱之道,证悟“法”的真理。
1993年10月,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周年》的报告,提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五个方面: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大建设正是“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宗旨的体现。时光荏苒,20年过去了,佛教界仍然在不断学习、践行这五大建设。重新思考这五大建设的优点与不足,可以发现“以法为依”体现不够,其次五大建设的阐释有其模糊不清之处。所以,应该在“五大建设”上增加“思想建设”,根据“以戒为师,以法为依”重新梳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六大建设”之路。
信仰建设的核心是正信、愿行,僧人应有坚定不移、正信正知的信仰品格,包容众生、服务大众的慈悲情怀,承担正法、奉献生命的无尽愿行;在家居士能够以三宝为归依,恭敬三宝,相信因果,具有护持三宝、广度众生的愿行。佛教界要重视经忏梵呗的文化传承和教化功能,学习祖师大德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内能激发虔诚信仰,外能教化度众。
道风建设的核心是持戒、修道。“以法为依”即“人”要修学体证“法”,“法”才能体现、呈现,正法才能落实到世间;佛教界应有出离生死、严持净戒的清净品格,勤修三学、净化心灵的修道追求;寺院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念佛、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上述这些修学活动,各寺院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僧俗各住其位,僧人领众熏修,成就人天导师的精神风范;居士以佛法来指导生活,能够将佛法落实到家庭、工作、社会等生活中。
思想建设的核心是契理、契机。“以法为依”,即“人”要修学体证“法”,“法”才能体现、呈现,正法才能落实到世间;“人”要深入理解“法”,即要研究、研讨。佛教界要重视对三藏十二部的学习、研究,精通佛法义理;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等,对佛教的思想、信仰、修道方式等进行“现代诠释”,关怀、引导社会大众,能够积极回应科学、生态环保、和谐社会等时代主题;通过不断地探讨、实践,创造出更契合与适应“现代根机”的经济模式、修道模式、组织模式、弘法模式等。
教制建设的核心是和合、有序。僧团要清净和合,必须“以戒为师”,受戒、学戒、持戒,言传身教,行为规范、理念相同、经济待遇均衡的清净僧团才能体现出佛教的神圣性。寺院要重视、继承传统禅林清规的规范与精神,充分吸收现代管理的有利因素,形成民主、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真正使寺院成为修道人的身心家园,在家居士的精神归宿,能够体现清净和合的道风。
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协调、沟通,佛协组织要重视积极协调、沟通政府与佛教界的关系,帮助佛教界理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参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人才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机制,充分整合现有佛教教育格局,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大陆佛教教育体系。各大佛学院要重视各自的教学特色,使学僧具足出离生死、清净脱俗的僧格,拥有专业突出、基础扎实的佛学修养,掌握传统思想、现代学科的人文素质,通晓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视野;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研究力,适应现代根机的弘法力,利用现代工具的行动力。同时,佛教界应和政府宗教部门形成良好的人才机制,鼓励更多人才能够安心从事坐禅修道、讲经弘法、学问研究等,真正形成有学有修、唯德是尊的人才机制。同时,要重视居士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弘法活动。
两千多年中国佛教之所以慧灯不坠、传承不断,就在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佛教中国化的内在自觉道路,是中国佛教能够继续在21世纪发扬光大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六大建设的形成,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思想建设是前提,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人才建设是关键。
“广度众生”是中国佛教的终极目标,能够积极发挥佛教界的作用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待、社会大众的热情渴盼。“广度众生”的根本宗旨是“以法为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要弘扬“法”,“法”方能广大;同时,要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即是慈善、国际交流。所以,弘法、慈善、文化、国际交流是中国佛教的现代道路,是中国佛教发挥自身作用的四大功能。
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确实在自身建设乃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给我们无数启迪。当代中国佛教要有自觉的精神,而非被动地接受,主动去接应时代;要有创新的理论,而非沉醉在历史传统;要有批判的思维、审时度势的眼光,而非僵化不变的教条主义;要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形成多元的生存环境,而非唯权、唯利。
总结过去,反思现在,期待未来,无非是“坚持”、“精进”;希望中国佛教界要牢记并肩负起“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使命,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宗旨,精进不懈地实践与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思想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等六大自身建设任务,积极努力地发挥“弘法、慈善、文化、国际交流”的四大功能。我相信,伟大的使命、明确的宗旨、清晰的道路,中国佛教的明天会更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