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刘万鸣副馆长应邀来中国佛学院作《中国书画史上的僧人》的讲座
2023年6月23日上午,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应邀来中国佛学院凤凰岭校区作了《中国书画史上的僧人》的讲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明海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刘威秘书长等出席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明海法师主持。
本次讲座,刘万鸣副馆长分别从佛教与中国书画的关系、书画史上的出家人、禅宗对中国书画的影响、中国书画的传承、如何欣赏中国书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刘万鸣副馆长在讲座中表示,中国书画的发展与佛教密不可分,僧人占据了中国书画界的半壁江山,佛教、佛法、僧人对中国书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就佛教与中国书画的关系,刘万鸣副馆长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书画艺术为佛教运用,成为表现佛教、表达佛法的方式之一。同时,佛教的思想为中国书画吸收,佛教在绘画上的诸多技法也为中国书画家接受。谈及书画史上的出家人,刘万鸣副馆长如数家珍,举出智永、牧溪、石涛、八大、弘仁、髡残,乃至近代的弘一等等,并提到石涛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书画理论,深刻影响了书画家们对书画的理解和创作。就禅宗对书画的影响,刘万鸣副馆长提到,中国书画不仅在流派上受到禅宗南北二宗的影响,在明之后书画界有南北之论。禅宗主张的心性本净、注重心与物的关系也影响后来的书画家,改变了中国书画家创作的思维方法,即不单重视物象之形,更关注境界的表达,凸出虚淡、清远的东方心灵境界。这与西方绘画的诸多方面不同,甚至有时相反,中国绘画赋予的是精神气质,不是简单的对物描摹,强调透过物象映射心境。
对中国书画的传承,刘万鸣老师强调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对古意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脉的延绵传承。文脉的传承,是以心传心的方式进行,这跟佛教的思想有关。以心传心才能形成厚重、稳固的文脉,才能习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圄于法,摹形而不困于形。刘万鸣副馆长在如何观画中提到,中国绘画是在平面中产生空间感。对一副作品的欣赏,首先观其全局,感受画面所呈现的气韵,其次才是观其笔墨,体会画者对笔法的运用。画家理解画与物、自身与物象时须有一颗善良的、本真的心,在观物、观人时所呈现的正气,于笔墨中就会自然呈现。当然,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各人的成长、环境、心境的变化,对书画的认识也会有新的理解。刘万鸣副馆长还强调,书画具教化功能,所谓成教化,助人伦。中国书画富有的静与净,给人带来的是内心境界的升华和提升,物我关系的超脱与廓然。
刘万鸣副馆长的讲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大家不仅了解到佛教对中国书画的影响,也认识到书画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大家感受到佛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