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邦维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佛教的语言问题》的讲座
2023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邦维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佛教的语言问题》的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图书馆馆长明杰法师主持。
无论是行人的学修,还是学者的研究,佛典的语言与佛教对语言的使用,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次讲座,王邦维教授分别从释迦牟尼佛时代及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等几个方面,对佛教的语言问题进行了阐释。
王邦维教授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王邦维教授认为,虽然一百多年来学界的讨论并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果,但这些讨论为我们理解释迦牟尼佛的讲法有了更多的视角。王邦维教授举出巴利圣典《小品》中释迦牟尼佛对语言使用的态度,就其中如何理解sakāya niruttiyā(自己的语言),介绍了学者们的不同认识,并举出律典中就此问题的记载进行说明。王邦维教授认为,虽然不同经典中的记载有些许差异,但可以明确的是,释迦牟尼佛反对用婆罗门的语言,也即是梵语来读诵佛经,要求弟子们如果不使用释迦牟尼佛的语言,也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读诵佛经。释迦牟尼佛倡导用“自己的语言”传教的倡导,一方面是基于沙门思潮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释迦牟尼佛平等利益众生的思想。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在传播中仍然有语言的问题。王邦维教授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从阿育王时代,佛教逐渐传播到印度境外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语言更为复杂;佛教部派出现,不同部派之间的传承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不同的教区有其地区性的特点,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问题;佛教几次经典的结集,地点不同,集结时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佛教经典语言不断从俗语向梵语转化;新的经典出现,尤其是大乘经典的出现,也带来语言的相关问题。王邦维教授对部派佛教使用的语言进行了详细介绍。布顿大师在《布顿佛教史》中引用八世纪印度学者的研究,提及不同部派使用语言的问题。通过后来的研究,学者们确定,大众部—说出世部使用的是一种俗语成分很重,而梵语化程度比较低的一种梵语,即典型的混合梵语。说一切有部使用的是梵语,不过仍然有俗语的成分掺杂其中。根本说一切有部也使用梵语,但是是比较正规的梵语。在印度西北部的佛教部派,使用的是“西北语言”,即后来被称为“犍陀罗语”的一种俗语。王邦维教授还给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佛典的考古新发现,透过新发现的文本,呈现出佛典语言使用的丰富性,如用佉卢文、大夏文、犍陀罗语等书写的大小乘佛典。关于大乘经典使用的语言,王邦维教授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般都认为大乘佛教的经典都是用梵语写成,但最近二十年新的佛经写本的发现,改变了这个认识。现在只能说,现存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大多数是使用梵语。密教的经典更要晚一些,则全部使用梵语。佛教语言的问题也体现在佛典的翻译上,王邦维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汉译佛经印度至中亚至汉地、印度至东南亚至汉地的两条路径,说明佛典使用梵语向使用当地语言的转变过程。
最后,王邦维教授认为,从最根本的性质上讲,佛教是宗教。宗教的一大特性,是要教化人心,弘法利生。与佛教相关的所有事情都与这一主题有关。佛教的语言政策和经典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佛教讲众生平等,出于这样的目的,当年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反对以梵语作为工具语言。佛陀和佛教徒走的是平等和平民路线。释迦牟尼指示和鼓励弟子们用大众使用的、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把他的教言传达给所有的人。“不以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这是佛陀的智慧,也充分契合了佛教最根本的道理。
王邦维教授的讲座通过语言、文献和考古的研究,分析、梳理了佛教语言的使用情况,呈现了佛陀时代以及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为大家更好的理解佛教语言的使用和根本指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源寺校区师生线上同步观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