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明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下南洋:民国时期中国佛教徒的求法与弘教》的讲座
2024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明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下南洋:民国时期中国佛教徒的求法与弘教》的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清远法师主持。
陈明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古来历代求法的高僧及著作,接着对晚清以后中国佛教徒南洋之行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概述,并以鸟巢禅师(善修法师)和法舫法师等为代表,具体阐述了中国佛教徒下南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
历代前往西域、印度求法者前赴后继,涌现出一批为法忘躯的高僧大德,其中以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为杰出代表。他们把一路的见闻和所学经历详细记录,留下了诸多重要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史料。晚清以来,梵学兴盛、“华梵融通”思想等,为彼时中国佛教徒“下南洋”提供了契机。在这种契机下,一大批僧侣下南洋旅行、弘法,如清福法师、万慧法师、悲观法师、瑞江比丘尼等。他们游历的地方主要有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诸人将游历见闻以诗歌、游记等方式记录下来。此外,当时的媒体对中国下南洋僧侣的事迹也多有报道。
鸟巢禅师是下南洋群僧中充满神异色彩的一位,其事迹在谭云山《穷恒河考佛迹——印度游记之一》、陈友生《西天朝佛地》、瑞江《朝天竺记》、太虚大师《佛教访问团日记》等中均有记录。根据与鸟巢禅师相关“传记”的内容,陈明教授总结有三个特点:异域苦修的角色;多种宗教关系及冲突与协调;复杂的政教关系。陈明教授认为,鸟巢禅师的事迹书写是对常见中国僧人与印度名流或上层交往的有效补充。鸟巢禅师体现的是无名的、民间僧人的形象与活动。
法舫法师作为下南洋学习与弘法的代表,其经历对探索中国佛教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讲座中,陈明教授特别介绍了太虚大师选派法舫法师赴海外交流的历程,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呈现了法舫法师海外弘法的艰辛。陈明教授还介绍了法舫法师在海外的学习研究、弘法传戒及与海外学者的交流情况。陈明教授认为,法舫法师在佛经的翻译,传戒收徒与大乘佛教的宣讲,与国际佛教组织的交流,传达中国佛教的声音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明教授在讲座最后指出,太虚大师与法舫法师为中国国际佛教事业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国际佛教人才培养与中外佛教的交流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有识之士继承先辈志愿,继续努力奋进。
陈明教授的讲座将大历史背景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为大家呈现了晚清以来下南洋僧侣弘法、求学的事迹。大家通过陈明教授的讲座体会到前辈大德国际弘法的宏愿与艰辛,同时也认识到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这对大家以后的学修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