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国佛学系列讲座】李四龙教授《五重玄义的解经学意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12-02 浏览次数:


李四龙教授讲座


宗性法师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现场问答

     中国佛学院2011年系列讲座下半年第四讲于11月30日在中国佛学院教学楼大礼堂举行。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先生演讲,题目为《五重玄义的解经学意义》。

   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主持,同时出席此次讲座的还有研究部主任圆慈法师,教务处副主任永兴法师以及我院法师,佛学院两个研究生班、两个本科班的同学、外界的嘉宾近两百名听众。

    李四龙教授首先讲解了这次讲座的意义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一个宗派的形成需要哪些要素、它有什么标志。二是一个外来的文化(宗派)是如何进入中国,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从独到的思想创新、制度的创新、面向大众的仪式创新,这三个方面是如何形成的,回顾历史让我们明白佛教当时进入中国的艰辛。其次从五个方面解读了本次讲座的内容。为了让大家明白五重玄义的历史,李四龙老师梳理其历史形成过程,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之后,到了东晋末年鸠摩罗什大师,才确立了汉语佛教术语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到了隋代智者大师才确立了“五重玄义”的解经体制。从而完成了智者大师自身的佛教使命,也完成了宗派形成的独特思想的确立。

    一、六朝佛书,确立了智者大师的两部主要著作的重要地位,即是随文释义的《法华文句》和明经大义的《法华玄义》。

    二、五章四释,在这部分内容里面,详细的介绍了智者大师解读佛经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是五章四释,“以五义释经题,四释消文句”。分三个部分进行了阐明即是四释、四悉檀、本迹释。

    三、五重玄义,这种解经的方法是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里面体现出来的,它的主体部分是以“名体宗用教”这五章来解释《法华经》的。这是讲座的重心,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这部分内容是分四个内容说明的,即是通解和别说、七番共解、五重各说、九旬谈妙。

    四、五略十广,具体说明了五略十广就是《摩诃止观》的所有内容。为了体现智者大师对五重玄义的进一步运用,李四龙老师指出了“五略”的分类,是着眼于佛教徒的修行实践,从因行到果地的展开。“十广”是智者思想的表达形式,是形成他自己思想体系的组织结构。在这个内容里面分了两部分进行阐明,即是五略十广的关系、止观十章与五重玄义。

    五、主要阐明了“五重玄义”的依据、解经体例的形成、解经体例对宗派佛教形成的作用。分了七个部分进行了阐明,即是:五章结构、道安解经、求宗、玄学命题、涅槃八科、慧远《大乘义章》、《义林章》和《法华宗要》。最后总结了一下智者大师的功绩,指出深入研究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判教仅是五重玄义的一部分;出现完备的解经体例,才是真正推动佛教宗派最终确立的思想动力;我们要想弘扬佛教,首先要立足于思想层面解读佛典,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要学会嫁接,要契理契机,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吸收前人的智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文:明兰)

李四龙教授简介:
    李四龙,男,1969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1987-1991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1993年在航天部上海新中华机器厂机关工作;1993-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以“智顗思想与宗教派佛教的兴起”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作者的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 已发表《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略论天台智者的“秘教”思想》、《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等论文四十余篇,撰有《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和《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等著作,并有《佛教征服中国》、《当代学术入门:神学》等二部译著。

    课件下载:五重玄义的解经学意义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