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教授
吕澂先生(公元1896~1989年)
一、吕秋逸传略
吕秋逸,名澄,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六年)。
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在校肄业一年,又考入民国大学经济系。未几退学,到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研究佛学,时为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翌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美术,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回国。时,刘海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聘秋逸为教务主任,秋逸时年二十一岁。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欧阳竟无在金陵刻经处筹备「支那内学院」,以秋逸曾在刻经处研究佛学之因缘,加以他对于秋逸的赏识,故邀约秋逸到刻经处协助。秋逸应邀到金陵刻处,协助竟无筹备支那内学院,由此悉废以往所学,专志于佛学研究,至于终老,前后为时七十馀年。
支那内学院创立于极端困窘的情况下。筹备之初,以经费无着,秋逸曾随乃师南下昆明,北上北京,向当时的云南督军唐继尧、北京政府的铁路督办蒯若木募捐。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支那内学院成立,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开课,秋逸于授课及管理院务之馀,并校勘刻经处刻印的经典。
支那内学院开课之初,学人毕集,人才极一时之盛。若汤用彤、聂耦耕邱 明、景昌极等,均在院任教,而吕秋逸、王恩洋两人尤为重要。他二人是宜黄大师的左右手臂,也是内学院的两大柱石。故由「支那内学院」,进而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一时内学院声誉鹊起,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遥遥相对,成为国内有名的两大佛学中心。不意好景无常,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之后,北伐期间,武昌佛学院和支那内学院,都先后为军队占用而停办,两佛学院遭遇相同命运,师生星散,弦歌中辍。武昌佛学院只留下大敬、法舫二师看守图书法器,支那内学院也只有吕秋逸和邱 明留在院中,陪伴着宜黄大师。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支那内学院停办──当然驻军也给房主留下了存放经书及生活的空间。(金陵刻经处范围颇大,占地二十馀亩,有房屋一百多间。)秋逸和邱 明等陪侍着宜黄大师,继续做校勘经典、著述研究的工作。《藏要》二、三辑,就是在内学院停办后十年间完成的。内学院教学工作虽然停办了,而印经工作并未间断,所以「支那内学院」的招牌仍然存在。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宜黄大师率领着一部分门人弟子,由秋逸押着大批的重要资料,溯江而上,到了四川,在江津停留下来,觅得房舍,成立了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蜀院并未招生开班授课,师生们仍然做著述研究工作。当然,慕宜黄大师之名,登门执经问学者仍然常有,而大师时已年近七十,垂垂老矣!他晚年致力于《般若心经》的参究,以期彻悟幻真,所有院务,由秋逸处理。
至于秋逸,方当四十馀岁壮盛之年。他绝世天才,出于宿慧,由自修苦学,而通达英、日、法、梵、藏各种文字。在入川以后若干年间,于处理院务之馀,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他对梵文、藏文原典的解读,深入堂奥,曾校勘藏文《摄大乘论》、《因明正确门论》,及梵文《楞伽经》等佛典。并完成《印度佛学源流略论》、《中国佛学源流略论》、《杂阿含经刊定记》等重要佛学著作,及若干篇重要学术论文。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二月,宜黄大师欧阳渐逝世,大师各地弟子到江津奔丧,内学院并召开院友会。在众院友的公推下,秋逸继任院长,王恩洋等院友担任院友会理事。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支那内学院改名为「中国内学院」,秋逸仍任院长。一九五三年,该院院友会开会决议自行停办,此一创立三十馀年之佛学研究机构至此结束。
一九五三年六月,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秋逸被选为常务理事。一九五六年,「佛协」在法源寺设立「中国佛学院」,秋逸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一九五五年起,任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九六一年,受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在南京办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佛学研究班。
除佛学方面的工作外,曾任江苏省人代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八九年于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
二、吕秋逸的著作
秋逸自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从宜黄大师研究佛学,至一九八九年在北京逝世。其间除赴日本留学、在上海美专服务三数年外,一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垂七十年之久。他绝世天资,精通英、日、法、梵、藏等多种文字。且得天独厚,有名师之指导──欧阳竟无为世所公认的一代大师;有研究之环境──内学院有藏书数十万卷,在此多种优越条件下,他研究成果之丰硕,是同时代人中难以与之比拟的。
他追随欧阳竟无近三十年,在竟无身边,既是学生,有是助手,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基本上是继承了欧阳竟无的传统。但他在继承之外,另有新的开展。他以擅长的语言文字为工具,吸收了古今中外佛学研究的成果。不墨守中国学者的成规,也不盲目崇拜外国学者的说教,有目的、有选择的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作为资料,作为自己新的佛学体系。
他早期,在研究方法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佛学为科学来研究,使他创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佛学思想上,提出「佛法不离世间」的思想。在唯识研究上,独树一帜,重视藏传佛学的研究,以沟通汉藏佛学,对唯识与因明学加以发扬。他于晚年,陆续发表了数十篇重要论文和多部著作,这是他一生研究精华的所在。
他一生著作甚多,除了早年的《美学浅说》、《美学概论》、《现代美学思想》、《西洋美术史》等外,在佛学方面,合书与论文而言,可以下列几个系统来叙述∶
一、关于印度佛学方面的,有∶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印度佛教史略
禅学考原
佛学辩证法
杂阿含经刊定记
略述有部学说
阿毗达摩泛论
二、关于中国佛学方面的,有∶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唐代禅宗学说略述
起信与禅──对于大乘起信论来历的检讨
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玄奘与印度佛学
佛学研究法
三、关于西藏佛学方面的,有∶
西藏佛学原论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解题
西藏所传的因明学
汉藏佛学沟通的第一步
关于唯识因明方面,中国的唯识学,以玄奘所传的护法一系为主,而于安慧所传的则极为少见,秋逸于藏译经典中发现《安慧三十唯识颂》,与梵本最为相近,因着《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此外重译《西藏传本摄大乘论》,并自藏文佛典中译出《观所缘论释会译》、《集量论释略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因轮论图释》等。
此外尚有考据论文,如〈宋藏蜀版异本考〉、〈契丹大藏经略考〉、〈四十二章经抄出年代〉、〈佛历年代辩证〉、〈禅学考原等〉。
以上诸作,《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二种,台湾市面有翻印本出售,改名为《印度佛学思想概论》、《中国佛学思想概论》。例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全书六章,把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晚期大乘佛学〉。把印度佛教一千数百年演变发展的概况,明晰的勾画出轮廓来。
《中国佛学思想源流略讲》也和《印度佛学思想源流略讲》有同等的分量,二十馀万言,全书除序论外,共分十章,其章目为∶〈佛学的初传〉、〈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般若理论的研究〉、〈禅数学的重兴〉、〈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南北各家师说上〉、〈南北各家师说下〉、〈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南北禅学的流行〉、〈馀论〉。
另有附录十四篇,多是考证性的论文,如∶〈四十二章抄出的年代〉、〈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朱士行〉、〈竺法护〉、〈毗昙的文献源流〉、〈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禅宗〉、〈宋代佛教〉等。
《摄大乘论》是唯识学重要的论典,此论梵本在中国先后有四译。最早为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次为陈代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再次为隋代达摩笈多,译《摄大乘论释论》十卷,最后为唐代玄奘译《摄大乘论》三卷。由初译到最后所译,历时一百一十七年。西藏别有传本,约在公元九世纪间译出,距玄奘译本又晚一百五十馀年。各译本之文句颇有出入,而西藏译本是印度上座译师班智达胜友,及西藏著名校订家僧知军所译,此译本最为精审。秋逸以此多种译本校勘重译,可见其用力之深、校勘之勤。
除上述多种著作外,他在内学院曾协助欧阳竟无辑印《藏要》三辑,编辑出《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为华西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写《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