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教育学园理事长水谷幸正先生莅临我院讲座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21日
水谷先生为我院07级同学做讲座
教务长向学法师主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杨笑天博士担任翻译
同学们认真聆听
合影留念
2009年11月20日上午,日本佛教教育学园理事长、“中日友好使者”、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净土宗三缘寺住持、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顾问水谷幸正教授,日本佛教大学准教授、净土宗地福寺住持、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理事稻冈誓纯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博士等的陪同下,来我院访问交流。受到我院教务长向学法师、副教务长广如法师以及容通法师、养辉法师等的热情接待。
水谷幸正先生是我院的名誉教授,每次到来,他都会作热情洋溢的演讲,这次也不例外。在我院2007级教室,研究生、本科生济济一堂,他作了题目为《佛教之社会福祉》的演讲。
他谈到:现在日本也有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因为僧团堕落了,但对佛教教义是好的。他举了一个比喻,日本有象我这样不好的僧侣,也有象传印法师那样的好僧侣。实际上我每天为了日本的大众,一直都在精进的修行。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佛教应如何对社会做出贡献呢?
他认为,应在社会福祉方面作贡献。应开展人间教育和社会福祉。教育是将人的素质从低向高引导,而社会福祉是解决社会问题。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就佛陀的传记所说,从社会福祉角度讲,他认为佛陀做了三个方面的事:
一、对机说法,也叫“应病与药”。即佛陀根据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说法,“机”即是素质和能力。
二、尊重生命,在佛教戒律里,提倡不杀生戒,此戒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尊重。
三、四姓平等。也就是众生平等。佛教承认区别,但不承认差别。差别是从血统、身份上讲,区别是指个体差异。世尊有句名言:“不因出生而为贱民,不因出生而为婆罗门,而是因行为而为贱民,因行为而为婆罗门。”
说到社会福祉,佛教最基础的是布施之心。“布施”是请求别人接受,是尊重,而不是赐予,不是从上向下的心态。因为佛教讲缘起,也就是日本最近二三十年以来提倡的“共生”,众生之间是相依相助、相互提携、相互支撑的关系,是一个大生命。心是相通的。
演讲的最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源正法师向教授提了一个问题:日本佛教在社会福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贡献?
教授说,日本佛教界的僧侣们更多地联合起来作社会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借助寺院内部给他们分享,比如让他们住。另外为他们建立身障者的学校,孤儿院、老人院等,让孤儿们接受教育等等。
讲到这里,他希望大家在社会福祉、佛教教育方面发挥各自的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务长向学法师,对水谷幸正先生精彩的演讲表示赞叹,并希望他不辞年高,下一次再到佛学院演讲。并请教授到佛学院前与听课法师与学僧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