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om(唵)字陀罗尼揭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巫白慧 发布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

玄奘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经末神咒: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mgate bodhi svāhā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 萨婆诃
此咒总持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般若哲理,故被歌颂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个歌颂似可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在狭义上,它是歌颂《心经》本经神咒的超验效应和功德;在广义上,它是歌颂衍生一切大小咒语的核心、咒源,也就是种子咒语“om”(唵)。“om”是梵语音节,“唵"(或“蓬”)是它的音译。玄奘法师曾制定译经的“五不翻”的规则:“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罗尼者(Dhārani);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有六义者(Bhagavat:世尊、有德、德成就、总摄众德,出有、出有坏);三、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提树者(Jambu-vrksa);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Anuttara-samyak-sambodhi));五、为生善,故不翻,谓般若二字(Prajnā),闻之生信念;以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也”。[1]参照此规则,om字属于“秘密”和“多义”的梵语,故传统地只译其音,不译其义(其义是“极赞、至极”)。
本文作者不揣谫陋,拟违此规,试对om字的语音和形式进行描述;对它的神秘奥义,也同时试作破释。
一、 om字的语源和语音
om(唵)是一个单音节的感叹词,最早见于《歌者奥义》(Ⅰ.l.l): “aum,此是扬声聖字,应该唱颂。aum,用必唱颂。……。”这则奥义首先阐明om字的语源和它的最初形式。即由a、u、m三个音素(字母)构成的aum。
(注文1见周敦义(1157)《翻译名义集序》引奘师之语。)
随着语音的变化,aum的“a+u"一对合成为一个复合音素,即我们所说的复合元音“o”——“o”a+u由两个音素合成。这说明在奥义书中“aum"和“om”是两个通用的形式。在字源上,om的“o”与喉元音“a"有关系,可能就是由“a”变来;而“a"来自“a”也是显然的。在语法上,om是以呼格形式出现。但om的“o”是十分独特的,即使在它的前边是一个“a”或“a",也不会发生“元音二次强度音变”(vrui),始终保持其“元音初次强度音变形式o”(guna)。(序号1)
本节开头提到,om是一个“扬声聖字”(udgitha),这是om字的正式名称;它的另一个正式名称是“聖音”(pranava)。“扬声”是说诵读聖音字时,应发出与这相似的“嗡嗡”之声,以表示“吉祥、圆满”。可能由于om字是一个“吉祥”的符号,从奥义书时期起便在婆罗门教内形成一种唱念om字的传统、方式——在诵读吠陀经(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之前和读完之后或在祭典开始之前和祭典结束之后,必须唱念om字神咒。om字毕竟是语法上的感叹词,人人都可以使用。前三种姓者(婆罗、刹帝利,吠舍)固然可以随意唱念,就是(注文1See“A Sanskrit-English Dicjianary" by Monier isiuiams,oxford,1899,235,cot.3.)所谓第四种姓的贱民也没有被禁止使用,故om字有首陀罗咒语之称。其次,om字是地道的婆罗门教咒语,但非婆罗门教,如佛教,也把它吸收过来,为己所用;而且还模仿婆罗门教的唱颂方法,即主要把它冠于经文或句子之前唱念。例如,藏族佛教徒日常口念的六字真言:“唵+呢叭+吽)。这句真言的第一字“om"(唵)是一语气词,本身没有具体的意义;但对真言说来,却有加强其神奇效应的作用。又如汉族佛教徒早晚必念的祈祷内容之一《大咒悲》,全文共有三个“om”字(唵),不是冠于文前,而是分别放在第7、19、81三个句子的前边,强调三个句子的特殊意义。(序号1)
在后奥义书时期,om字在语言上逐渐向简化形式过渡;它的含有“a+u”的复合元音“o”简化为“u"和“u”。这就是说,“om”已逐步为“um”和“um”所取代。约从十世纪之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文献,它们的开章颂之前的吉祥符号是“um”或“um”很少见有“om”。这样,从奥义书时期(约公元前一千年)到现在,om字从一个形式发展为四个形式—aum、om、um、um。不过,(注文1、拙文《〈大悲咒〉拉丁体梵音还原》,载《佛教文化》第3期,1991年,第34-43页。)它们的汉语音译未变,仍然是“唵”;它们的用法也没有变。奥义书哲学家在《鹧鸪氏奥义》总结om字用法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即表示:一、聖音(pranava);二、开始(aramtha);三、接受(svikara);四、同意(anumati);五、拒绝(apakriti);六、不接受(asvikara);七、吉祥(mangata);八、善净(subha);九、境界(jneya);十、梵(Brahman)。(序号1) 在这十义里常见于奥义书和后奥义书的婆罗门教经典的是:“聖音、开始、接受、同意、吉祥、善净、境界、梵。”他们在同书(Ⅰ.8.1)还特地提出一个说明om字的这些基本意义和用法的模式:
“om,他闪唱念《娑摩吠陀》;
om,他们朗诵 祈神咒语;
om,阿驮婆梨郁作出回答;
om,婆罗门唱诵赞美神明的序诗。
om,斋主同意举办火神祭。
om,‘婆罗门开始宣称:“愿我获得
梵’。他便因此获得梵”。
式中共有六个句子,每一句冠上一个om字——(注文1、比较佛家密宗《秘藏记》末所说唵字(om)的五义:一、归命;二、供养;三、惊觉;四、摄伏;五、三身。共六个om字。它们反映了om字上述正面意义的实用形式。六个句子的前四句是描写婆罗门教仅徒为办苏摩祭(Soma)或火神祭(Agnihatra)邀请四位婆罗门种姓示司主持祭仪,以及四祭司在祭仪中的不同的分工、责任。第一句是写乌达伽陀利(Udgatri)祭司的活动;第二句是写坷陀利(Hotri)祭司的活动;第三句是写阿驮婆梨郁(Adhvaryu)祭司的活动:第四句是写婆罗门(Brahman)祭司的活动。最后一句——第六句中,“梵”是说聖字om是“梵”,是梵的密码。
二、 om字是梵的神秘代号
om(唵)字是奥义书哲学家和神学家的创造。在他们看来,om是一个最神聖、最秘密的音符,是梵的神秘代号、密语。他们把梵的手富的哲学和神学内涵注入om字里面,使之超验意义上和梵等同起来。梵有二相(1序号)其一是超验性的无相梵(亦称“上梵”)(序号2);其二是经验性的有相梵(亦称“下梵”);而om则是二梵相即、融合无碍的同一境界。《石氏奥义》(I.2.16、17)说:“此乃梵之音,此(注文1\《广林奥义》Ⅱ.3.1。
2\《疑问奥义》ⅴ.2。)此乃最上音”;“此乃至善境,此乃最上境。”
故om与梵一样具有超验性特征和经验性特征:
“om即是梵,om是世界的一切。”(序号1)
“om字聖音,同时是上梵和下梵。”(序号2)
这两则奥义典型地阐明om字的两个特征。“om即是梵”是对om字的超验性特征、即om字的最高境界的表述:“无声、无畏、无忧、欣喜、满足、安稳、不动、不死、不退、常住。”(序号3)这个表述显然是对梵的超验特征——“无相、不死、灵活、舍离”(序号4)的发展。“om是世界的一切”是对om字的经验性特征的表述。按吠陀经的说法,世界(宇宙)是由三个世界组成的,即,天界、空界(大气层)和地界。(序号5)在这三界里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一类是神性的,住在天界和空界:一类是非神性的,住在地界(地球里的人类、动物、鬼怪,等等)。这就是说,宇宙三界,以及它们的“居民”统统包摄在这聖音om字之内。奥义书哲学家为了更加有序地、更加细致地展示om字的经验性特征的哲学内涵,制作了若干om字范畴系统。其中比较典型
(注文1、《鹧鸪氏奥义》Ⅰ.8.1。
2、《疑问奥义》ⅴ.2。
3、《慈氏奥义》ⅵ.23。
4、《广林奥义》Ⅱ.3.1。
5、《梨俱吠陀》)ⅷ.106。)的一个是“三音三重范畴系列”。“三音”是说om字元音“o”所含的三个音素:a、u、m。“三重”是说由三个音素复合而成的三个形式,表述三个含义有别的范畴:——
om字(a、u、m)包摄(1、(性别三形式):阳性、阴性、中性。
2、(光的三形式):火、风、太阳。
3、(王权三形式):梵天、紧思天、遍入天。
4、(口呼三形式):家主祭火、(祭+)
南方祭火、东方祭火。
5、(知识三形式):《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
6、(时间三形式):过去、现在、未来。
7、(世界三形式):地界、空界、天界。
8、(热的三形式):气息、火、太阳。
9、(滋养三形式):食物、水、月亮。
10、(思惟三形式):智、意、我(灵魂)。
11、(气息三形式):呼吸、下气、遍气。(序号1)
这个系统的3、5、10三个形式是精神性范畴,其余为物质性范畴。这是om字在经验意义上的总体形式,酷象一个神奇的“容器”,储存着整个宇宙。经验世界的语言,概念范畴,尽管多不胜数,也只能描绘、解释这个神奇容器(注文1、《慈氏奥义》Ⅵ.5。)中的极其有限的内容(少数自然现象)。
om字这个经验意义上的范畴系统也同时说明聖音om字是神学上的高级天神的代号、密咒,首先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三大超级主神的密咒。om字的a、u、m三个成分中“a”是遍入天(Visnu,毗湿奴)的神秘呼号,“u”是紧思天(Rudra,鲁陀罗,吠陀后的湿婆Siva)的神秘呼号,“m”是大梵天(Brahma,也叫做大自在天Mahesvara)的神秘呼号。“即此聖音乃是梵”。(序号1)om字在单独称念时认为就是大梵天的密咒,或者是毗湿奴的密咒。(序号2)在广义上,om字也是“原人”(Purusa)的密咒。奥义书中的“梵、我”的前身原是吠陀经的原人。《广林奥义》(Ⅱ.5.1.)说,“……不死原人,于此大地,永放光辉;他正是我,此是不死,此即是梵,此即一切。” 这则奥义阐明“原人、梵、我”在超验意上是三位一体,在经验意义上则是一体三位。本文第一节提及om字的正式名称是“Udgitha”。此字由ud-gi-tha三个音节构成,音译为“乌陀髻他”,意译是“扬声聖音”。三个音节分别反映om字神咒所包摄的经验性内涵:ud表示“气息(生命)、天上、太阳、《娑摩吠陀》(Saman)”;表示“语言、大气层风(注文1、《石氏奥义》Ⅰ.I.16。
2、《慈氏奥义》Ⅵ.23。)、《夜柔吠陀》(Yajur)”;tha表示“食物、大地、火、《梨俱吠陀》(Rg)”。因此,在奥义书中udgitha即是聖音om, 聖音om即是udgitha:“om,此乃udgitha(扬声聖字),应该唱诵”。(序号1)。
“om!人们应把udgitha作为聖字om来礼拜。”(序号2)
三、om字持诵瑜伽
“om字瑜伽”是说持诵om字的方法、方式。瑜伽(yoga),意译“相应、连系”。“相应”在此有二义:第一、om字持诵者的认识需与om字的神秘奥义相应。奥义书哲学家对om字奥义的集中表述是:“om即是udgitha(扬声聖字)。”(序号3)“om即是梵,om即是世界的一切。”(序号4)“om字聖音既是上梵,亦是下梵。”(序号5)“此乃梵之音,此乃最上音;知此聖音已,求之定实现。”(序号6)“此乃至善境,此乃最上境;知此境界已,梵界称伟大。”(序号7)om字所蕴含的这些微妙奥义,om字持诵者必须事先进行学习、领会,求得思想上与om字玄机有尽可能多的+合。第二、om字持诵者必须使(注文1、2、3、《歌者奥义》Ⅰ.1.1。
4、《鹧鸪氏》Ⅰ.8.1。
5、《疑问奥义》Ⅴ.2。
6、7、《石氏奥义》Ⅰ.2.16-17。自己的主要感官同时与om字聖音(udgitha)相应。《广林奥义》(Ⅰ.3.1-7)描写天神与恶神阿修罗的战斗。为了战胜阿修罗,天神们采用念诵om字神咒作为武器。他们要求自己的主要感官——眼、耳、意、命同时诵念字神咒,神咒立即产生巨大的神奇威力;天神们便藉此打败了阿修罗。这虽然是神话,但它给诵念om字神咒者提供一个实用的诵念方法——诵念om字神咒时,必须身、口、意“三业”一齐投入,才能取得预期的神秘效果。正如《歌者奥义》(Ⅰ.1.1)强调:“om,需要用心唱诵。”这是持诵om字聖音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下述其他持诵方法的前提:(一)开章一第聖字法。按照婆罗门教传统,任何祭祀仪式,或诵读吠陀神曲,或创作诗歌艺术,其开章前必须唱念或书写的第一个字就是聖音om字。例如,最古老的《广林奥义》(Ⅰ.1.1)的马祭描写,它的第1行第1个字便是“om”。这个om字寓有“敬礼神明、开章吉祥”的祈祷意义。又如,婆罗门教徒在举办祭典时,按教规请来四位婆罗门祭司——司仪祭司(Adhvaryu,祭典的组织者)、祈神祭司(Hotri)、颂神祭司(Udgatri)、监+祭司(Brahmana)。四位祭司各有指定诵念经文咒语,而经文咒语的第1行、第1字都是om字;就是说,他们一致使用om字作为他所念经文咒语的开头词。这个om字的含意是:“赞美神德、祈神降临、享用祭品”。(序号1)(二)弓箭持诵法。“聖字om是弓,箭则为自我,以梵作鹄的,瞄准射出去;与梵相结合,如箭之中的。”(序号2)这个颂提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om字持诵法——将“自我”的意念(比喻箭)收拢起来、集中放在om字上(比喻弓),瞄准至上之梵(比喻目标);如是坚持冥思、参究,直至意念与梵合一(比喻箭中鹄的)。这里的om字颇像禅宗的“话头公案”,一旦参透悟彻,便即洞见“真实中之真实”——二梵原理:“上下梵之神,其名称曰om;无声空实在,应记脑门上。”(序号3)(三)二木持诵法。“自身作下木,om字为上木;参究如摩擦,即见似隐神。”(序号4)在这颂里采用“二木”比喻来说明另外一种om字持诵法。二木,谓有上下两片木块;自身,谓身心(意识与感官)。上片木块比喻om字聖音,下片木块比喻自我身心;上下二木摩擦比喻身心参究om字秘奥;参透om字玄机,+见似隐非隐的神灵(梵)比喻二木摩擦之极点,+闪烁的火光这个比喻的中心意义是“摩擦”,强调持诵om字聖音必(注文1、《鹧鸪氏奥义》Ⅰ.8.1。
2、《秃顶奥义》Ⅱ.2.1。
3、《慈氏奥义》Ⅵ.22-23。
4、《白骒奥义》Ⅰ.14。须身心融合,坚持参究。(四)音素分合持诵法。音素,即om字元音“o”所含的a、u、m三个音素。分,谓三个音素分开,成为三个不同的持诵方式。这可以叫做“三音分诵法”。合,谓a、u、m三音合成一个完整的om(aum)字来持诵。这可以叫做“三音合诵法”。a、u、m三音同是om字的派生成分,但三者分开,个别持诵,将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效果。因经,按“三音分诵法”持诵,其所产生的效验,二者之间便有“真俗”二谛的区别。真谛:无生无灭;俗谛:有生有灭。(另见下文)(五)声梵持诵法。声梵,是说:“有声”与“无声”的二梵:“应知有二梵,声梵与上梵;了知声梵者,悟得最上梵。”(序号1)此颂提出从有声梵悟入无声梵的om字持诵法。有声梵,亦称“下梵”;无声梵,亦称:“上梵”。om字聖音在超验意义上是二梵同一的神秘密咒。但在此间(经验世间)它是经验意义上的om字——有声梵的代号。Om字特诵者若能将带有“有声梵”的经验性特点的om字直接与“无声梵”的超验性本体联系起来进行沉思、参究,他定会悟得上下二梵,寂然同一的胜妙境界。这是一种称为“不灭、圆融、出离”的持诵方法。(注文1、《慈氏奥义》Ⅵ.22。)
om字有两个正式名称:一个是如前文提及的Udgirha(扬声聖音),一个是Saman(《娑摩吠陀》神曲)(序号1)唱诵Saman神曲所产生的效验和持诵om字神咒所产生的效验是同样超验神奇、不可思议。但唱诵Saman神曲的方法和前边所介绍的持诵om字聖音的方法,略有不同。唱诵Saman神曲,须按两个程序进行。一个是“五重升降唱诵程序”,另一个是“七重唱诵程序”。
A. 五重升降唱诵程序。按照这个程序,Saman神曲唱诵者必须首先在俗谛理论上认识om在字聖音之内藏着整个经验世界—一个包摄着30个精神性的和物质性的范畴系统。30个范畴按5个1组,分作6组如下:
om(
1、 地、火、气层、太阳、天空
2、 风、云、雨、电、雷
3、 云、雨、水(东流)、水(西流)、海洋
4、 春、夏、雨季、秋、冬
5、 绵羊、山羊、牛、马、人
6、 气息、语言、眼、耳、意)
表上的第5、第6两个组(10个范畴)属于精神性范畴,其余4个组(20个范畴),属于物(注文1.《歌者奥义》Ⅱ.1.1。)质性范畴,在诵读这些范畴时,按照一升一降的程序进行。一升一降之间共分五级(五个序号或五个发声符号)。它们是:
第1级,Himkara(最初发声符号);
第2级,Prastava(赞歌序曲符号);
第3级,Udgitha(扬声朗诵符号);
第4级,Pratihara(朗诵回响符号);
第5级,Nidhana(朗诵结束符号)。
兹以6个范畴组的第1组的5个范畴为例:
第1组范畴:地:Himkara;
火:Prastava;
大气层:Udgitha;
太阳:Pratihara;
天空:Nidhana。
进行朗诵时,先按顺序读:地、火、大气层、太阳、天空。这叫做“升”,即从低级(大地)往上升到最高级(天空)。然后立即倒过来,按逆序读:天空、太阳、大气层、火、地。这叫做“降”,即从最高级(天空)往下降到最低级(大地)。这就是所谓Saman神曲的五重升降唱诵程序。
注意:这个五重升降唱诵程序是一个特殊的唱诵法,只适用于6组范畴的第1组(地、火、大气层、太阳、天空);其余5组只有顺序的读法(即从低级的“地”往上读到高级的“天”),没有逆序的读法(即从高级的“天”往下读到低级的“地”)。
B.七重唱诵程序。七重,是指Saman神曲的七个缩写音符。它们是:
1、hum,同 Himkara(最初发声);
2、pra同Paravtava(赞歌序曲);
3、a(a)同Adi(朗诵开始);
4、ud同Udgitha(扬声唱诵);
5、prati同Pratihara(歌声回响);
6、upa同Upadrava(接近尾声);
7、 ni同Nidhana(唱诵结束)。
这个七重唱诵程序只有顺序读法,没有逆序读法。但是,在唱诵Saman神曲过程中,凡遇有:
(1) hum音节,便是符号Himkara;
(2) pra音节,便是符号Prastava;
(3) a(a)音节,便是符号Adi;
(4) ud音节,便是符号Udgitha;
(5) prati音节,便是符号Patihara;
(6) upa音节,便是符号Upadrava;
(7) ni音节,便是符号Nidhana;
四、 om字持诵效验
“om字持诵效验”是从“om字持瑜伽”产生。“瑜伽”是因,“效验”是果。如何获得最好、最大的效验?《歌者奥义》(Ⅰ.1.10)说:“有二人举行(Saman)祭典,其中一个如是知道(om字奥义),一个不知。知与不知大有区别。运用知识、虔诚、奥义来主办祭典,那是会有更大的效验。”这则奥义强调,对om字聖音进行持诵,首先要有om字奥义的知识。以这样的知识作为方便,持诵效验的强度才会变得更大、更高。此中知识又有“上智”和“下智”之分:“应知有两种知识,正中知梵者所称的上智和下智。”“下智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语言学、仪轨学、语法学、字源学、韵律学、天文学。上智则是对不灭境界的认识。”(序号1)这两则奥义阐明上智与下智的区别。上智是超验性的,是对超验的不灭境界的认识:“不可见、不可轨、无家族、无种姓、无眼耳、无手足;常住、遍入、遍在、细中细。这就是不可灭。”(序号2)
(注文1、《慈氏奥义》Ⅰ.1.4-5。
2、《秃顶奥义》Ⅰ.1.6。)这不可灭境界也正是聖音om字的超验境界:“那声音就是字om音节。它的至极境界就是寂静、无声、无畏、无忧、喜悦、满足、安稳、不动、不死、不退、常住。”(序号1)下智是经验性的,是对经验世界的认识,包括四吠陀和吠陀支在内的一切世俗知识、科学。用上智持诵om字所产生的效验和用下智持诵字所产生的效验,自然也有区别,前者是超验性的,后者是经验性的。《鹧鸪氏奥义》(Ⅰ.1.1)说:“om!知梵者证得最高境界。他知道梵是真实,是智慧,是无限,住于秘藏,在最高天,他便实现与梵一起的所有愿望。”这里讲的“证得最高境界”即是获得超验性的最大效验。“实现与梵一起的所有愿望”有二义:从超验视角说,是实现与梵同一、不灭不二的超验性效验;从经验视角说,是实现与梵的化身梵天王在梵天一起共享天乐的经验性效验。又如,《歌者奥义》(Ⅰ.1.8)说,“凡朗诵聖音om字者,他便是众愿实现之人。”这里的“众愿”包括经验性和超验性的效验。然而,典型的经验效验是,将om字的元音所含三个音素“a、u、m”分开,个别地进行持诵,由此获得不同的效验:(一)若人诵念一个音素“a”,他(死后)将转生人间:(二)若人持念两个音素“a+u”,他将转生空界(注文1、《慈氏奥义》Ⅵ.23)(大气层);(三)若人把“a、u、m”三个音素合起来诵念,他将脱离众罪,被引尊到梵的世界。(序号1)在这三种效验中,第一、第二是经验性的;第三是则包含经验性和超验性的效验,因为梵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经验性的物质世界,一个是超验性的精神。再按《蛙氏奥义》的说法,“我”(atman)即是om字聖音。此字外地展现为“有音”的形式,内在地隐藏着“无音”的胜境。“有音”谓om字元音“o"所含三个音素:“a、u、m”。(一)知第一音“a”字者,将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得第一;(二)知第二音“u”字者,不会投生于不知梵的空族;(三)知第三音“m”字者,建立一切,并且没入其中。“无音”谓“无音,无所设施,息来吉祥,不二,如是om字即是我;如是知者,便能以我入我。”(序号2)显然,有音的三种效验是经验性的;无音的效验是超验性的。“以我入我”含有甚深的奥义。第一个“我”是经验性的大我、宇宙之我。om字即是二我,二我即是om字。如是理解om字奥义,并据此持诵om字神咒,便能融经验性之小我入于超验性之大我,从而体验到om与二我、圆融无碍的最高精神境界超验效验。(注文1、《疑问奥义》第五问。
2、《蛙氏奥义》八至十二。)
如前提及,om字聖音也即是Saman神曲。持诵Saman神曲的方法是“五重升降持诵程序”和“七重唱诵程序”。按照这两个方法持诵所产生的效验,正如《广林奥义》(Ⅰ.1.1)所描述:唱诵Saman神曲者的祈祷是:
“指引我从幻有走到真实;
指引我从黑暗走向光明;
指引我从死亡走向不死。”
唱诵者在此提出三个祈求达到的目标,效验:“真实、光明、不死”完全是超验性的。
《蛙氏奥义》的权威注释者、吠檀多学派的创始人乔荼波陀在他的权威名著《聖教论》(Agama-sastra)中盛赞持念代表二梵名号的聖音om字(唵)所获得的效应和功德。在此特引该书第1章末的两个颂作为本+约结束:
颂27:“唵字神咒即一切,
统摄初中后三际;
如是认识唵字已,
当即悟得其妙理”。
颂29:“非音以及无限音,
二元息灭善吉祥;
如是了知唵字者,
彼即牟尼非他人”。(序号1)(注文1、拙译《圣教论》(《蛙氏奥义颂》)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第49-50页。
五、 om字是物质世界的“陀罗尼”
梵语,dharani音译“陀罗尼”,意译“咒语、总持”。总持,用哲学术语说,是“总蕴涵、总包摄、总反映”。就om字神咒来说,总持有二义,即“总演变”和“总摄归”。总演变是说om字神咒从自身衍生一切“支咒语”回收于自身。换句话说,总演变和总摄归是om字神咒本具的两个基本功能。一般地说,om字神咒派生的支咒语(次神咒)相当的多,尤其是后奥义书的支咒语更是纷繁复杂,数也数不清。在这里,试按奥义书提出的最早的支咒语来说明:——
(om字派生)
支咒语
咒语(……的)代号
hau(表示)世间
hai(表示)风
atha(表示)月亮
iha(表示)自我
i(表示)火神
u(表示)太阳
e(表示)请神
au-ha-i(表示)神群
him(表示)生主
svara(表示)气息
ya(表示)食物
yac(表示)维罗神
hum(表示)感+语
支咒语
(om字回收)(序号1)
这个表的奥义是:种子神咒om派生出众多支咒语。前者(om)是体,超验绝对,不可描述;后者是相,经验相对,可以描述。体藉相显:支咒语所代表的经验世界所有的具体的真非具体的事物,不外是超验本体外现的似真非的幻象而已。
om字陀罗尼是奥义书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一个特殊的理论创造——神秘主义的符号系统,并试从这一视角来阐述他们设定的永恒不灭的实在。在《歌者奥义》里,至少有三个以om字陀罗尼为第一的范畴系统。其中前两个已见(注文1、《歌者奥义》Ⅰ.13.1-2。)于上文,这里所列的是第三个。三个系统在形式上似有差别,但它们的内涵与原理是一致的——奥义书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基于对经验世界的直观观察和猜测,创作了一套以“om”字陀罗尼为种子密咒的神秘符号系统,用以实现经验世界一切主观的客观的现象神秘化和符号化,直至使之复归于超验的“om”字大陀罗尼。
最后,可以简要地总结:奥义书仙人、哲学家在奥义书中围绕着“原人、梵、我”三个基本范畴、命题而提出形形式式的理论模式和咒语系统,完全是为论证他们设想的永恒不灭的超验实在服务的。然而,他们的这些理论模式和咒语系统赖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则是经验世界的现实、物质。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