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中国佛教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理净 发布时间:2012-04-05 浏览次数:

当前中国佛教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1]

作者理净法师,中国佛学院副教授。

 

1992年《上海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当时的诸山长老和与会学者专家都认识到了当前中国佛教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办好中国内地的佛学院是当前佛教工作的头等大事。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当前要抓好的三件大事: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2]由此可见当前我们办好佛教文化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在九十年代初我们的老一辈佛教界领袖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具有很高的历史远见。可是十几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具体做了些什么?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前的佛教教育者完成的又如何呢?我们当前的佛教教育事业办的又是如何呢?对于当前佛教教育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同时也为当前佛教教育现状的混乱不得不让人担忧!作者本人作为一位从事于佛教文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方便之余走访了目前比较有规模的几所佛教院校,作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观察,虽然尽管有不少佛教院校为当前佛教界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但从整体上而言,当前佛教院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对当前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急需给予彻底的纠正和全面性的完善,使得佛教文化教育事业走上正规的轨道,为佛教未来的整体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人才。

中国佛教文化教育事业自宗教政策恢复以来,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当前佛教各个行业培养出了一代青年优秀人才,在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工作岗位上已经发挥了具大作用。佛教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二十几年来得到了具大发展,目前在大陆已经有近四十所的具有初、中、高三级佛学院,在发展佛教教育方面积聚了宝贵经验,这是前辈们对佛教教育事业的贡献,虽然说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高兴和骄傲。但由于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管理还停留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观念,远远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从根本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需要具有时代概念和社会新观念来管理和发展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使得中国佛教教育事业能更快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要求。

中国的佛教教育最早形成于上个世纪初,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杨仁山居士创办支那内学院开始,在中国内地兴起了以庙产办学的风气,对过去经院式办学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进步思想,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佛教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就今天的佛教教育模式仍然采用了很大的成分,并没有完全脱离当时办学的模式和机制。北京大学李四龙先生认为杨仁山居士的支那内学院以“佛学五科”为体制,而太虚大师的武昌佛学院则以“八宗并弘”为理念。[3]由此可见,无论是支那内学院还是武昌佛学院,当时的办学理念都是保持“大小兼容,八宗并弘”的原则。一时之间使得佛教各宗思想理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力发扬。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付予了我们不同历史任务和责任。在中国上个世纪初,“庙产办学”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大创举,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经院式教育,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模式。解放初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我们的社会需要激进思想的青年,我们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培养激进思想为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们的社会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动荡以后,当时的社会正处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行各业人才缺乏的年代,各个行业都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人才。我们的佛教教育事业当时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恢复了以中国佛学院为首的一部分佛教院校,承担起了培养当时佛教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僧才。而社会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是属于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需要更加具有专业化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佛教教育事业也应当着眼于当前的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今本文似将从目前中国佛教教育所处的现状初步作一点分析,以引起从事于佛教教育事业有识之士以高度的重视,对佛教目前的教育现状有一个深刻的思考。使得佛教目前的这种教育现状走出困境,得到长远而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今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就目前的佛教院校的性质和理念分析;二是就目前佛教院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分析;三是就目前佛教教育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分析;四是就目前佛教院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分析;五是就目前佛教院校的生员情况分析;六是就目前佛教教育资金的调配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分析。通过对以上这六个方面的分析引起我们对当前佛教教育的思考,如果能将此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中国佛的教育事业将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又一个创新。

一、就目前佛教院校的性质与理念分析

就目前我们的佛教教育现状来看,无论从我们的佛教教育性质和理念,还是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都还处在八十年代初的办学性质和理念,其办学的目的和宗旨只是为了培养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需要人才。当时由于国家的宗教政策刚刚恢复,无论从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国家政策等,都对当时的办学条件有非常大的制约和限制。要办一所名符其实的合格的高等院校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那种情形之下创办了目前现有的佛教教育体系。在当时来说“文革”带给人们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改变,在思想理念上还有相当大的障碍和压力,思想关念的转化需要社会体制的完善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来转变。当时办佛教教育的性质和理念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办学的目的和宗旨也只仅处于培养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僧人而已。只要能够培养出人才那就是教育的成绩,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定向和规范;只要是有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僧人都可以入学,在同一种模式和同等方式下学习;凡是有办学条件的都可以办学,没有对其办学的目的和概念具体化。因此,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能与所需要人才相适应,造成人才不能尽其所用和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者、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不够明确,中国佛教目前并不是完全非常缺少人才,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办学兴教,佛教目前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就目前所培养的人才而言,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尽其所用,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体制与用人单位产生了脱节,两者之间不能很好的相融洽。二者、目前的佛教教育现象处于“自产自消”的状态,佛教院校培养的人才只能用于佛教教育方面,而佛教寺院等大量用人单位化消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培养。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并不完全承认或信任佛教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形成佛教院校出来的学僧无用武之地,而佛教寺院等用人单位又缺少人才,形成了人才盛余和人才缺乏的矛盾现象。三者、目前的佛教教育机构还处于“一锅汇炒”的状态,虽然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高等文化知识的人才,但由于大家同吃一锅饭只能是一个口味,不能尽其所需各有所长。而当前佛教的发展趋势是与先进的科技和社会现代化相并驱,需要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和渊博的文化知识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四者、目前佛教教育机构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上的教育。使得不少人虽然有很高的文凭和学识,但不能很好的融入于实际的工作中去,有时知识与生活成为明显的对比,两者之间不能融入一体,成为“学而无用”的现象。五者、目前教育部门只顾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对于所培养的人才推销。八十年代时期由于佛教院校少,培养的人才也少而不够用,使得大部分佛教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都能得到合理的运用。由于近几年以来佛教院校的增多,所培养的人才也在大规模的增加,使得很多佛教院校培养的人才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形成人才的外留和大量浪费的现象。

有鉴于以上所言种种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目前的佛教教育现象,由于教育的理念和性质,导致了所学非所用的不良现象。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应当是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使得我们佛教院校所培养的人在用人单位尽其所用,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应当互助互融,二者之间联手共进成为一体。目前办好佛教教育首先应当去调查和了解,当前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使得我们佛教教育事业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同时社会用人单位也应当及时向佛教院校提供自己的用人性质,使得我们佛教教育机构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从而可以减少很多的资源浪费现象,提高目前的佛教教育水平和质量,同时也使目前佛教教育事业走出困境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就目前佛教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加强和完善佛教院校体制的管理是目前佛教教育的当务之急,只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很好的对佛教各级院校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国佛教教育的体制目前来看比较混乱,在管理模式上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措施,使得各级佛教院校自行设置和自行调理,初、中、高三级佛教院校不能很好的衔接,互相之间存在相互的矛盾和相互的冲突,使得在学制的设置和课程的设置,都有严重的重复或脱节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当前佛教教育的正常发展,使佛教院校越来越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为了解决目前佛教教育的这种不良现象,我们必须从佛教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做必要的调整,以加强和促进佛教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佛教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佛教协会的作用,在中国佛协的指导下利用“教育委员会”的职权,进行对全国佛教院校统一管理。就如同对“传戒”的统一管理一样,进行对佛教院校统一管理。严格以初、中、高三级来划分,经国家宗教局审批,由中国佛协出面对佛教院校的办学条件,做出详细客观的调查研究,按照条件和需要设立属于哪一级别性质的院校。以中国佛学院为目标可以设立多个高级佛学院,按照自己的特点设立不同性质的学院,形成网络式的中国佛学院的分院。如可以设立以唯识学为特点的法相佛学院;以中观学为特点的法性佛学院;以天台、华严、净土、禅学等不同特点的不同学院。[4]依此可按照不同条件配置设立中级佛学院和初级佛学院,这样就可以将现有的各级佛教院校严格的区分开来,形成按照初、中、高三级佛教院校的性质有序的进行有效管理。

第二,对现有佛教院校的体制进行科学的设置和管理。目前佛教院校基本上从初级到高级都是以综合性质的设置学科,这种设置已经不符合社会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科学的划分方式。我们对现有佛教院校对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划分,应当运用科学的方式和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来设置。无论院校大小都应当以不同专业来划分学科,一所院校可以设立多个不同的专科,来分别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同吃一锅饭”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也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反而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分科办学已经是当前佛教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划分不同专科才能符合目前的教育需求。我们可采用社会大学的模式来设置共修课和专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公共课和专业课,来满足学生各自所追求的知识和需求。

第三,还可以按照目前的需要,我们可以在现有的佛教院校设立几大专业性类型。如:设置佛教管理学院,培养佛教现代化的管理人才,进行人事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丛林知识、寺院建筑、法律知识、计算机、社交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还可以设置佛教教育学院,培养专业的从事于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专业人才,进行佛教理论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出一批专业于从事佛教教育事业的人才;还以设置佛教学术研究学院,培养专业从事于佛教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进行佛教理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佛教考证研究、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设置佛教艺术学院,培养从事于佛教各种文化艺术的人才,进行佛教音乐、佛教绘画、佛教雕塑、佛教建筑、园林艺术等佛教文化艺术知识;还可以设置佛教网络学院,培养从事于佛教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远程教育、电子出版等方面的网络电子专业知识。

第四,真正做到“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模式,目前中国佛教院校的管理模式虽是以“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原则管理,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完全做到,反而形成学院与丛林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激化。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是有的学院虽然处在丛林,可事实上丛林只是有名无实,常住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按实际上的丛林规矩去管理,使得“学院丛林化”成为一句空话,学员在丛林中并不能学到真正的丛林规矩,毕业之后也不懂丛林知识;其二是有的学院办在丛林,只是为了为常住撑门面,完全忽视真正的佛教教育,学员在校其间常常为常住做佛事、搞接待,而根本学不到真实的佛学理论知识,毕业后只是拿到一张空文凭而已;其三是有的学院虽然办在丛林中,却与丛林分别管理,无论从法师待遇或学生待遇都有很大悬殊,讲课法师的工资待遇还不如常住勤众的一半多。这样不仅使得佛学院法师无心于自己的教育岗位,参与常住的佛事活动而荒废自己的专业;而且使学生认为好文化知识没有什么用处,甚至造成学院与丛林之间的相互矛盾。

目前中国的佛教教育事业仍然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对目前佛教教育现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引导中国佛教教育事业走出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使得中国佛教教育事业有一个突飞猛进,创出不同于当前亚洲国家日本、港台的自己的教育模式,打开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佛教教育是佛教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搞好佛教教育也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三、就佛教教育目前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分析

办好佛教教育师资的培训是非常的重要和关键,一个院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成为众多院校中的佼佼者?是否能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是否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教师队伍的势力是非常大的关键。就目前中国佛教院校的师资力量,从表面现象来看具有一定的势力。近二十年来各院校为自己多多少少培养出来了自己的教育人才,这在各级佛教院校中已见成效。但如果严格要求而言,师资队伍的数量虽然具有一定势力,可在质量上而言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多数老师和法师在教学方面经验不足,都是从自己的佛学院培养出来的,没有经过正式的教育院校的培训和学习,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不够。有的法师虽然知识很渊博,但不知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由于缺少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在讲课时学生听不懂或不能接受。从长远之计而言,我们在对加强师资队伍方面,应当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来提高法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对目前现有的各级佛教院校的法师进行有规律性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已经在教学岗位上的法师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对经过培养的法师进行统一管理和合理分配。

在师资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者、对现有法师进行集中培训:就是说利用两个假期的有利时间,集中起来在某一地方请国家教育学院的专业老师,进行关于教学技巧、教学方式、教学心理学、教学语言、写教案和讲义、写板数等一系列教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二者、对现有的法师进行轮流培训:就是说专们组织各级院校对现有法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法师,进行轮流组织起来送到指定的专门教育院校培训,或者在规定的地方请有关教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三者、对现有的法师就地分散培训:就是说在有教育院校的一些城市,利用有利条件自行组织自己的现有法师,请一些教育院校的专业教师培训,讲授有关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来提高现有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四者、自己创造条件培训:就是在我们的现有佛教院校里,可以专门为现有法师开设教育专业课,聘请教育院校的专业老师来讲课,使得在院的所有法师利用便利条件,进行再教育学习关于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尝试:一是评定教师的职称:如果要管理好教师队伍,就必须要对目前现有各级佛教院校的法师进行统一评定,按照统一评定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职称和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对佛教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教学水平;并且使佛教教育能够与现代社会教育相接轨。评定的方法可以参照社会教育的评定办法,设定出佛教教育的特定职称和称谓。二是统一管理教师队伍:对现有各级佛教院校的法师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5]首先对每位法师从文化程度、学历、职称、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然后依据每人的条件级别的不同相应分配到不同级别的院校进行任教。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三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时代,虽然作为佛教教育的工作者,同样也会受到物质方面的影响。目前由于佛教院校教师的待遇普遍偏底的原因,使得大量的优秀教职人员改行而从事其它行业,造成各级院校都有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不稳定的现象。一个院校如果教师常期变动不稳定,那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肯定无法提高,对目前佛教教育事业形成非常大的危害,为了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教师待遇问题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四是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是“人天师表”,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的品德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和情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的社会教育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第一。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容缓的事实。

由此可见,要办好佛教教育和改变佛教教育目前的现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完善对教师的管理是重要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不健全和涣散严重影响了佛教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中国佛教教育形成混乱的局面。有些院校待遇过高而使法师过盛得不到合理运用;有些院校待遇过底使得缺少法师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学计划,造成学员的流动和不稳定性。如果能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统一管理的教师队伍,就可保证各级院校的教师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只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使学员稳定,避免因师资力量不足而引起的学员流动性,对佛教院校的教学计划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就目前佛教院校教材使用情况的分析

关于佛教院校的教材使用问题提出已有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一致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自从92年“上海佛教教育座谈会”上就提出编写统一教材的见意,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又多次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质性的方案,并且有些地方的佛学院初步编写了自己的教材。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性,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一致以来对于教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教材的统一使用是办好佛教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佛教教育事业统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每一个从事于佛教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本文作者不防提出一点浅薄见意,也许对于教材问题的解决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从实际情况而看,就目前中国佛教教育现状而言,编写一套统一的新教材是有很大的困难,其时机也还不完全成熟,还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收集各方面的条件。由于目前的佛教教育体制不统一,管理模式和教学水平高底不等,对教材的使用有各自的见解和适用性,我们目前无法统一这种层次不同的局面。再者目前无论在佛教教育界还是佛教学术界,关于佛教院校教材的问题存在很大分歧,一时之间还很难达到一致,还需要共同的相互磨合和探讨。编写佛教院校统一教材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条件。其重要性直接关系着佛教教育的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后世,所以大家都在持慎重太度,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我们也不能一等再等,以至于影响目前佛教教育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先用其它形式试行一种过度性质的教材。

第一、首先我们可以先从目前各级佛教院校所使用的现有的教材中进行筛选,从中选择出一些比较合理的教材作为临时通用教材,按照次层不同分别配备相应的初、中、高三级佛学院。这种作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材统一使用的问题,可也是由混乱向正规过度的必然阶段,然后再由此延伸等到时机成熟时再编写成统一教材。第二、其次再按照各级院校所设置的不同专科,进行统一配备相应的专业性教材。当然前提是在对佛教院校统一管理的模式下才能实现。由于各个专业的专业性不同,需要请各个专业的有关任教人员进行论证,达成一种共识来统一规定成为某一专业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够更有效更准确的确定某一专业的教材,使得所选用的教材更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第三、然后我们对对所选用的这些教材,进行适当的配备统一的参考资料作为一种补充教材,也是对教师在教课时所配备的教学参考书,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各级佛教院校在教学质量上的统一性。其实目前有不少的学者和法师在讲课时,所写下的很多讲义可能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如果我们能进行重新编辑可以作为参考教材。第四、最后我们对所选用的教材进行统一的印刷出版,诚邀一些寺院和慈善事业共同印刷出版,这样既可以减少佛教院校的开资,也可以使各级佛教院校的教材在版本和样式得到统一。虽然教材的版本和样式并不重要,但统一的出版印刷是促使教材统一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这种表面上的形式化。第五、规定各级佛教院校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统一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佛教院的教材不能统一使用,实质上主要就是因为各个佛教院校的教学大纲不统一,如果我们首先对各级佛教院校实行统一教学大纲,那教材的统一管理就容易很多。规定初级佛教院校使用那些教材,中级佛教院校使用什么教材,高级佛教院校使用那些教材。初级学院两年所学课程,中级院校三年所学的课程,高级院校四年所学的课程,研究生院三年所学的课程。这样就无形中使教材的使用走上一个统一管理的轨道,自然而然形成教材统一管理的模式。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和方法促使佛教院校的教材能够统一化管理,使得佛教教育事业更加正轨化。事实上教材的统一管理并不一定非要编写新的教材才能统一,统一管理是一种实际性的管理办法,只要我们把各级佛教院校之间使用的教材统一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分类分科编辑成统一教材就可以很好的使用。佛教院校不同于一般大学,佛教学院式的教育时间太短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一时间很难编写出新的统一教材。利用佛教院校重于传统文化的特性,我们对于传统的经、律、论和古代大德的注疏进行编辑,就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教材。因此,编辑统一教材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没有人重视于此事而已,总是一托再托时至今日。使得各级佛教院校教材五花八门形式各样,有的中级院校使用教材比高级院校更深,有的高级院校使用的教材比中级院校还浅,有的在初级学院学完到高级学院又学,形成不同级别的院校课程重复的现象,所以统一使用佛教院校教材是改进目前教学方式的重要部分。

五、就目前佛教教育生员情况的分析

办好佛教教育生员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目前佛教教育院校对这方面认识的还不够,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没认识到。同时就目前佛教教育情况而言,对于生员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各级院校都在只顾自己并没有顾及到大局。唯有解决好生员问题才是办教育的目的,如果说没有生员或者说毕业生无处安置,都是教育上的一个很大失败。生员问题主要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院校招进来时的生员问题,二是院校毕业出去的生员问题。也就是对于招生和毕业去向的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在目前佛教教育上也非常突出,并没有统一方案的来协调这方面的问题。一个院校如果招不到学生或者说所招的学生层次不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很大的障碍;从另一方面讲,一个院校如果毕业的学生没有地方安置,或者说毕业的学生得不到合理运用,这也同样是佛教教育上的一个重大失败。

在这里笔者对目前佛教教育中如何应对生员问题,简要谈谈自己一点见意,对于解决这两大难题起到一定作用。首先,我们要在招生问题上应当实行全国性佛教院校统一性的招生制度,结合报考自愿和考试成绩进行录取,形成高、中、初三级佛教院校的区别。这样就会避免有的学员同时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校,甚至于同时被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院校所录取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就会避免了所录取的同一班级学生程度高底不同差距太大的现象。也可以避免有些院校生员紧缺和生员不稳定的严重现象。笔者这十几年来从事于佛教教育的第一线,对这方面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虽然实行统一招生会有很多困难,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重点问题来抓,总会有办法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佛教教育上的这一主要问题,这将对目前佛教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另外,对于招生问题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发放招生简章时,要特别注明招生对象,使得学员在报考时有目标、有征对性的报考。如注明考生所要报考的院校的性质和所要报考的专业等,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一次性将所有考生对号入座,避免佛教院校目前有的学生想学而又学不到,有的学生上几所院校所学相同课程,造成很多院校的课程重复,给教课带来很多不便。同时避免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热盛饭”的不良现象。所以,在统一招生时分清院校的性质、专业方向,对于解决目前生员优劣不齐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改革目前佛教教育的重要环节。

其次,我们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目前各级佛教院校的毕业生去向问题,目前佛教教育事业中毕业生的去向问题非常之重要,这不仅关系着佛教院校的教学程度的高底,还是关系着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前景。可这一重大问题就目前而言,在佛教教育方面很少有人认识到,就是有人意识到但却因为种种困难而避而不谈。但这却是目前佛教教育上存在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事实。目前佛教院校所毕业的学生不再是八十年代时期,原则上哪里那里去的现象,八十年代时期佛教教育刚刚起步,各大寺院和佛教用人单位都非常的缺人,佛教院校不用考虑学生毕业去向问题。而时过境迁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二十多年来佛教教育培养了许多青年人才,各大寺院和用人单位基本饱和。所以,我们当前办好佛教教育学生毕业去向是非常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运用佛教协会管理部门、网络媒体、佛教期刊杂志等来调控,首先对每所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统计,然后对于学员的简历专业公开,使得用人单位自愿选择所需的人才。或者在中国佛教协会的主管下,专设一个人才中心,使得用人单位直接在人才中心选用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的解决佛教院校当前的毕业生分配问题。

我想如果能在目前佛教教育方面解决这两个实质性的问题,对于佛教院校的生员文化程度、学员稳定、毕业有去向、工作性质对口等,都能够得到很好合理的解决。这样就能够保证佛教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有效运用,从而减少人才外流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带动出国留学人员顺利回国,充分发展在国外所学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由于目前佛教院毕业生去向不明确,使得大量的毕业生成为“游方僧”,荒废了几年从佛教院校所学的知识,更使大量的出国留学生不能回国工作。这种弊端对当前的佛教教育造成了非大的危害,这一点已是当前佛教教育不争的事实。我们真诚希望佛教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得到急时的解决,促使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就目前佛教教育的资金调配和硬件设施分析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讨论当前中国佛教教育的另一重大课题,办学资金的缺乏和得不到合理运用的问题。就目前中国佛教教育现状分析来看,虽然说目前各级院校在办学资金上都比较缺乏,但最重要的是在资金的合理运用上没得到统一的管理,如果对目前的办学资金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其实很多院校和寺院并不缺少资金,而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使用。教育资金问题也是当前佛教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并不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其实也是在这二十几年来一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可在发展佛教教育事业这一重大历史前提下,这一问题不得不得到合理的解决,否则仍然会影响到整体的佛教教育事业。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也提出一个方案,对于解决办学资金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要解决当前的办学资金问题就首先要对目前佛教院校进行全方面的考查,[6]那些有办学条件,那些没有办学条件,那些有较强的办学势力,那些办学势力较弱。通过调查总结后做出比较和对比,对于没有条件的可以强制停止,对于势力较弱的作为中初级院校,对于有较强势力的设置为高级院校。唯有在对所有具备种种办学条件的院校进行统一管理,才能统一调配资金来进行统一管理。我们通过运用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的名义,对全国佛教院校进行统一评估,然后设立一个对门的“佛教教育基金会”,来统一管理佛教院校教育资金。这个“佛教教育基金会”可以向全国各大寺院、诸山长老、企事业社会团体,进行募捐集资各方面资金来统一管理。通过有效的方式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佛教教育基金会”,对各项教学经费进行统一调配,这样才能保证佛教教育无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无论困难多大这种形式是势在必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佛教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当前佛教教育硬件管理方面,目前各级佛教院校多多少少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佛教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在表面现象看目前各级佛教院校都建有教学大楼和设有图书馆,但据笔者所走访的一些佛教院校的了解,这些图书馆在管理上有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的佛教院校的图书馆只是作为一摆设和门面而已,在实际的利用方面并没有完全发挥图书馆的真实作用。尤其是佛教院校的图书馆,应当充分的为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使得学院的图书馆得到真正的效用。一般来说大多数佛教院校对图书馆的管理不够开放,有很多学院的图书馆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来开放,使得学生在休息时间、节假日和放假期时间,无法正常的在图书馆学习,这样就无形中使图书馆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用;有的院校虽然在节假日仍然开放,但却书柜常期紧锁,无论借书还是阅读都给学生带来不便;有的图书馆在管理上落后不合时宜,有的图书馆有书却没有卡片,有的有卡片而却早已没有书;有的图书馆使得书籍大量丢失,不能急时补全和增添,使得图书参差不齐给学员带给很大不便。图书馆在任何一所院校对学生来说都非常之重要,如果不善于管理或管理的不好,都对提高学生阅读图书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障碍。所以加强和完善各级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不可忽视,在当前佛教教育方面图书馆的运用现代化管理非常重要。

另外,在学院的硬件方面还有“电化教学”也不够理想,在当前很多院校还使用传统的粉笔写黑板的方式教学,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工具。在佛教教育硬件上我们应当加强对电化教学的运用,增加投影、电脑、网络等种种现代化设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目前虽然有很多院校制备了电化教学设备,但却并没有很好有效的运用;虽然配备了电脑教室,却没有利用先进的电脑教学手段,也只能是成为一种摆设和门面而已。其它活动室和课外活动设备、活动项目都太少,很多院校在这方面都比较弱,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以上所列举种种情况,基本上都是目前佛教院校所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无论是教育资金还是硬件管理,都是当前办好佛教教育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如果办好佛教教育在硬件方面,不仅要配置上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还要有效的动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才能使佛教教育从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文化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历程,在这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总结了在佛教教育上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从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引导了全国佛教界的各方面力量积极办学,使得佛教院校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已有大小四十多所佛教院校遍布全国各地,这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值得可喜的一面。但也由于以上文章所说各方面的原因,对当前佛教院校管理不得当,使得出现“各地为阵”和“自立为主”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从事于佛教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急速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扭转目前的不良现象,使得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利的发展。

从目前整体佛教教育现象来看,如果能正确认识到办学的目的和性质,更新目前佛教教育的理念,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才有出路。今总结为如下几点:一者、更新办学理念和办教育性质,应对当前社会的需求相对应的培养人才,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成为佛教界的真正精英;二者、改变和完善佛教教育体制管理,尽一切可能对所有佛教院校进行统一管理,以最大程度扭转目前佛教院校各地为营的混乱局面,使得佛教院校能在同一个教育组织管辖之下,进行有方向有次序的统一管理,形成正规化的佛教教育体系;三者、对当前佛教院校的教师实行全面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形成当前佛教教育力量的根本保证。四者、制定全国佛教院校教材统一使用方案,实行全国统一使用教材的规定,使得佛教教育逐步走向统一管理的局势;五者、改变佛教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学科不同的多类型管理体制,这样更有利于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各专业、各学科、各类型的佛教人才;六者、实行全国佛教院校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体制,改变目前佛教院校学生文化程度不齐、学员不稳定、毕业去向不明确等不良现象,这样有利于对佛教院校学生学籍的严格管理;七者、加强对目前各级佛教院校的硬件设施管理,鼓励实行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严格对佛教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增长知识的广泛性;八者、筹备设立“佛教教育基金会”,实行对全国佛教院校的办学资金统一管理,这样就能够保证各级院的办学资金,同时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以上文中所说都是目前佛教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急需很好有效的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的管理佛教院校。如果有关佛教教育主管者能从文中以上所说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必将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新的发展。为佛教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培养合格化的真正优秀人才,使得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与社会教育和国际教育真正接轨。



[1] 此仅就大陆内地与汉传佛教而言,并且仅就佛学院而言。不包括海外港澳台及藏语系佛教教育,更不包括僧团以外的居士和社会团体。

[2]《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各方面工作矛盾的汇合与交织,表明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法音》1992年第3期,第3页。

[3] 所谓佛学五科,就是在那烂陀寺佛学六科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佛学六科的次第是毗昙--因明--戒律--中观--瑜伽--般若。把印度的佛学六科改为佛学五科,即毗昙--般若--瑜伽--涅槃--戒律,编定五十部书,分三周进行。吕澂说:五科佛学,各以义理推阐,逐时开展,故必历三周而尽其学,合五科而识其全,经之纬之,成章以达,此纯异乎判教之陋说也。见李四龙先生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一文。

[4] 按照每个佛学院的特点,设立不同性质的中国佛学院分院。这种方法杨仁山居士就曾经设想过,我们可以参照。。《支那内学院简章》中说:内学院的大学部要设法相、法性、真言三所大学。其中,法相大学本科以慈恩宗、贤首宗、俱舍宗为根本,设有戒律、本经、本论、著述、因明、观法、小乘、世典、梵文、藏文、传教等学科;法性大学本科以三论宗、禅宗、天台宗、成实宗为根本,设有戒律、本经、本论、著述、观行、小乘、世典、梵文、藏文、传教等学科;真言大学本科以净密宗、净土宗为根本,设有戒律、教典、仪轨、观行、图像、世典、梵文、藏文、传教等学科。

[5] 这种统一分配管理的前提是与前面所说的佛教院校体制统一管理要相配合。这在前面对门对“佛教院校体制”的管理中有详细论述。

[6] 笔者在这里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表格,只要能对表格中所列的项目进行核实,就可以得到各级院校的办学实力。这不仅能提供对当前佛教院校的统一管理,也是当前中国佛教育事业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其意义不可估量。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