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无声——纪念中国佛学院成立五十周年
中国佛学院2001届研究生 宗性
记得到中国佛学院,是在1994年8月30日的傍晚。初入院门,古老的寺院,透着几分拙朴;葱郁的花木,散发出和谐的宁静;院中还有同学在打羽毛球,看上去兴致极高。印象之一——佛学院传统而又现代。由于天色渐晚,未来得及熟悉环境,稍作安顿便休息了。夜空,静得出奇,几乎能听到呼吸的声音;内心,总是忐忑,心脏的跳动伴随着血液的律动,是激动?是不安?现在已经难以说清楚了。自己正是在这种无知的朦胧中,开始了佛学院七年的学习生涯。
时光易逝,岁月无痕。不经意间,离开佛学院已5个年头了。期间,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即便无事,总要抽时间到佛学院转转,这已成为潜意识中的一种习惯,似乎说不出任何理由,只为心中对那座宁静的院落充满了无限的春恋。
悯忠台前那株白玉兰,总是最早以洁白无暇的花姿捎来春天已潜至身边的信息;藏经楼前两株百年海棠,盛开时的富贵和艳丽,让人心中充满好奇和遐想;大雄宝殿周边的丁香花,绽放时花团锦簇,枝头攒动,紫白相间,香郁醉人,令多少文人墨客留恋忘返,咏花寄情;观音殿前挺立的古柏,苍劲的枝干历经严寒和风雨,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悯忠台内静立的古碑,毗卢殿中庄严的千华台上卢舍那佛,殿前那只让马可波罗难忘的大石钵 ,观音殿中那块康熙的御笔匾额,藏经楼中供奉的大卧佛,大雄宝殿内悬挂的乾隆御笔匾额,还有那尊让人心生景仰的佛像……生活过的宿舍,学习过的教室,用过的书桌,翻阅过的图书,课堂上师长的身影,院子中同窗的欢笑……
五年来,多少次梦回法源,多少次法源入梦。情情景景,历历在目,事事物物,如在眼前。有时候闭上眼睛,曾经在法源寺生活的时空就象银屏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梦里梦外,法源情景在心中的再现,已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佛陀曾经开示众生说,每个众生的生命体和生命体存在赖以依靠的资具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仔细思考,个人内心的这种法源情绪,正是佛陀这一思想在我身上的验证。回想起来,在法源寺生活的七个春秋,法源寺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伴随我生活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已化作个人成长历程的见证。教室中的一书一桌,师长们的一言一行,为我注入知识的源泉和法海的甘露,是自己人生航向的座标和指南。这七年的生活和学习,点点滴滴已流淌在血液中,已成为人生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阶段,已与生命融为一体,成为终身受用的无尽财富。因此,个人内心中那种时隐时现的法源情结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虽然已回到地方寺院从事管理和弘法工作,又迈入了新的人生课堂,但法源寺不仅是我人生船舶停靠过的港湾,更是我人生船舶起航的新起点。在学习和工作中,总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无论是佛学知识的积累,还是为人处世的方法,乃至弘法化众的理念,无一不是母校的恩赐,都凝聚着师长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化育。无论何时,对母校及在母校耕耘的师长和工作的员工,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恩之情!
欣逢母校五十年华诞,内心再一次生起了对曾经生活过七年的特定时空的回忆,“花香伴霖雨,庭院处处禅。梦里明明见,置身在法源。”母校的恩德犹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陶渊明先生曾经有过的“欲辨忘言”的感慨不禁悄然涌上心头!(作者现为四川省佛协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