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据《开元释教录》卷五,自武帝永初元年至顺帝昇明三年(420——479),共经8主60年,译经师22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杂集失译经,共465部717卷。主要译师是求那跋陀罗。
一、求那跋陀罗的译经事业
求那跋陀罗(Gu●abhadra,394—468),意译功德贤,中印度人,因善解大乘佛教,故世称摩诃衍(mahāyāna,意译大乘),属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读《杂阿昆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并受具足成。其家本事外道,禁绝沙门,乃捨家去远方求师。求那跋陀罗为人慈和恭顺,非常勤恳,专勤学业,先学小乘教法,博通三截,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其父受其感化而归信佛教。
求那跋陀罗曾经去过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等东方国家,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于东方,乃隨舶泛海,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来到广州,剌史车朗表间文帝,遣使迎接,来到杨都,勅名僧慧严、慧观于新亭拜见。初住祇洹寺,文帝深加崇敬。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都拜他为师。众僧都请他译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于东安寺译出《法鼓经》,于丹阳译出《胜鬘经》等。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反复研析,妙得本旨。后谯王镇荆州,求那跋陀罗与之俱行,安住辛寺,在此翻译《无忧王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小无量寿经》一卷、《央崛魔罗经》四卷、《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八吉祥经》一卷等。大多是由其弟子法勇传译度语。谯王请他讲《华严经》等,求那跋陀罗因为没有熟练掌握汉语,暂时没有接受。以后开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寂于太始四年(468),世寿七十五。
求那跋陀罗的译经总数,经录记载不一,《开元释教录》卷五载为52部134卷,《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14部76卷,卷14本传又说他译经一百余卷,此说与《开元释教录》的记载相符。
求那跋陀罗译笈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杂阿含经》(sa●yuktāgama)。四阿含之一,50卷,共收1362部经,与南传《相应部》大体相应。为什么称为“杂”,佛教经典说法不一,《分别功德论》卷一解释为“杂碎”;《五分律》卷三、《四分律》卷五十四解释为对四众、天子、天女等的“杂说”;《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解释为文句、根、力、觉、道等“杂”;唐义净翻译的《毘奈耶杂事》和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都以“相应”解释“杂”,即与事相应,杂乱排列。这种解释与“南传”一致,比较合理。
本经于刘宋元嘉二十年(413)在瓦官寺译出。在此之前的安世高、支谦、竺法护等都曾有本经的零译,如安世高翻译的《八正道经》、支谦翻译的《佛说不自守意经》等,以后唐代的义净、玄奘,宋代的法贤、法天、施护等又有零本重译,对这些零译本而言,求那跋陀罗的五十卷译本,称为《大本杂含》,还有三秦时代(350——431)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相当于“大本”的第4、22、32至36、38至40、41后半、42、44、46、48至50各卷。
本经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第二、祇夜。以偈颂问答的方式说法;第三、记说。即佛及弟子所说,分别编于各卷之中。这三部分内容大体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85的所说、所为说、能说三英。存在于卷23、25的《阿育王因缘经》、《法灭尽相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三经,与《杂阿含经》的内容很不协调,求那跋陀罗曾译《无忧王经》(缺),也许是后人纂入。
二、《勝鬘经》(′srimālāsi●hanādasutra)一卷。全称《勝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又称为《师子吼经》、《勝鬘师子吼经》、《师子吼方广经》、《勝鬘大方便方广经》等。异译本有二:一、昙无谶译《勝鬘经》一卷,译于玄始年间(412——428),已佚;二、菩提流支译《胜鬘夫人会》一卷,译于唐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706——713),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今存。另有藏译本二卷。
本经的基本内容是说如来藏是出世正因,与求那跋陀罗翻译的《大法鼓经》、《楞伽经》相辅相成。因为该经主张三乘最终归于一乘——大乘,与《妙法莲华经》的“会三归一”一致。“勝鬘夫人”(′srimālā)是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女儿,为阿踰阇国友称王之妃,因受父母影响,皈依佛门,得当来作佛之授记,承佛力加被,宣说《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因为本经是在家妇人说法,所以往往和《维摩经》一起,被称为居士佛教的代表作。《胜鬘经》在中国佛教影响巨大,在天台宗所立藏、通、别、园四教中,本经被列于别、园二教。在华严宗所立小乘、始、终、顿、园五教中,本经被攝于终教。
关于本经的翻译情况,慧观作《胜鬘经序》记载如下:“司徒彭城王殖根遐劫,龙现兹生,依跡上台,协讚皇极。而神澄世表,志光玄猷,阅斯幽典,诚期愈旷。凡厥道俗,莫不响悦。请外国沙门求那跋陀罗手执正本,口宣梵音,山居苦节,通悦息心。释宝云译为宋语。德行诸僧慧严等一百余人,考音详义,以定厥文。大宋元嘉十三年,岁次玄枵,八月十四日,初转法轮,讫于月终。”
道慈法师的《胜鬘经序》又记载说:“《胜鬘经》者,蓋是方等之宗极者也,所以存于千载。功由人弘,故得元嘉十二年,岁在乙亥,有天竺沙门功德贤,业素敦尚,贯综大乘,远载梵本,●遊上京,庇迹祇洹,招学钻访。才虽不精纯,义粗辉扬,遂播斯旨,乃上简帝王。于时有优婆塞何尚之,居丹阳郡,为佛法檀越。登集京辇敏德名望,便于郡内请出此经。既会贤本心,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渊博,殆非常情所可厝虑。”
时竺道生义学弟子竺道攸者,少習玄宗,偏蒙旨训。后侍从入庐山,温故传覆,可谓助凤耀德者也。法师至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之上迁神异世,道攸慕深情恸,有若天墜。于是奉诀墳垄,遂遁临川三十许载。经出之后,报寻反覆,既悟深旨,仰而叹曰:‘先师昔义,阇与经会,但岁不待人,经袭义后。若明匠在世,剖析幽赜者,岂不使异经同文,解无余向者哉!輙敢解释,兼翼宣遗训,故作《注解》,凡有五卷。’时人以为文广义隐,所以省者息心玄门。至大明四年,孝武皇帝以其师習有承,●出为都邑法师。慈因得谘勤,粗问此经首尾,又寻其注意,窃谓义然。今聊撮其要解,撰为二卷,庶使后贤,共见其旨焉。①由此可见,道慈法师曾著《胜鬘经注解》二卷,可睹已佚,本经现存疏释如下:净影慧远的《胜鬘经义记》(缺下卷)、吉藏的《勝鬘宝窟》、窥基的《胜鬘经述记》等。
三、《椤伽经》(La●kāvatārasūtra)四卷、“楞伽”(la●ka),山名。阿跋多罗(avatāra)意为“入”。即佛入楞伽山所讲的宝经,所以此经的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异译本有二:一、北魏菩提流支译于513年的《入楞伽经》十卷,又称为《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二、唐代实叉难陀译于700——704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为《七卷楞伽经》或《唐译楞伽经》。求那跋陀罗译本又称为《四卷楞伽经》或《宋译楞伽经》。梵本发现于尼泊尔,另有藏译本和目译本。
该经对中国佛教影响巨大,因为它结合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所以被列为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之一,又被《大乘起信论》采纳。又因为该经把禅分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如禅、如来禅,受到禅宗的特别重视,由菩提达磨传给慧可,到唐代出现了“楞伽师”、“楞伽宗”等。本经的注疏主要有菩提流支的《楞伽疏》五卷、元晓的《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的《楞伽经疏》六卷、唐代智严的《楞伽经注》五卷、法藏的《入楞伽经玄义》一卷。《大乘义章》为本经的重要研究论著。
四、《央掘魔罗经》(A●gulimāLika)四卷,译于道场寺,同本异译有西晋竺法护译《鸯掘摩经》一卷、西晋法炬译《鸯掘●经》一卷,故事来源于《增一阿含经》卷31、《杂阿含经》卷38和巴利文《中部》的第86经。恶人央掘魔罗受邪师指示欲杀千人,但受佛教化,最后礼佛出家。以此说明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佛性,二乘为方便,大乘所代表的佛法为唯一究竟乘,这与《法华经》、《涅槃经》的说法一致。
五、《八吉祥经》一卷,已佚。同本异译有五:一、吴支谦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译《八吉祥神咒经》一卷;二、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至兴建中(265——316)的《八阳神咒经》一卷,或略称《八阳经》;三、梁僧伽婆罗译于天监二年至普通元年(503——520)的《八吉祥经》一卷;四、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于兴和四年(542)的《八部佛名经》一卷;五、隋阇那崛多译于开皇六年(586)的《佛名经》一卷。五种译本皆存。另有藏译本二种。
经中所举世界和佛的名称都不相同,佛说法的处所也不相同。
关于求那跋陀罗翻译《八吉祥经》的情况,《八吉祥经后记》记载如下:“《八吉祥经》,宋之嘉二十九年,太岁壬辰,正月三日,天竺国大乘比丘释求那跋陀罗于荆州城内译出此经,至其月六日竟。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司空、荆州剌史、领南蛮校尉南谯王优婆塞刘义宣为檀越。”②
六、《大法鼓经》(Mahābherihārakaparivarta)二卷。意谓“击大法门之鼓,宣说深妙意趣”主要内容是说如来常住一乘真实之理,主旨类似于《法华》、《涅槃》等经。
二、刘宋时期的其他译师
沙门佛陀什(buddhajiva),意译觉寿。《开元释教录》卷五记载如下:“罽宾国人,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以废帝义符景元年癸亥七月屈于杨都,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楚本,未及翻译而显迁化。建业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称为《五分律》。什执梵文,于填沙门智胜传语,龙光沙门竺道生、东安沙门释慧严共执笔参正,宋侍中瑯瑘王练为檀越,至●年十二月方讫。仍出《戒心》及《羯摩文》等,并行于世,什后不知所终。”③
沙门畺良耶舍(kālaya′sas,383——442),意译时称,西域人,善诵阿毘昙,博涉律部。虽三藏●明,而以禅门为专业,常以禅定,传化诸国。元嘉元年(424)来到建业(今南京市),文帝义隆深加叹异,敕住钟山道林精舍,沙门宝誌崇其禅法,沙门僧含请译《观无量寿经》二卷和《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观含笔受。平昌孟●十分敬佩,资给丰厚,后移江陵,元嘉十九年(443)西遊●蜀,处处弘杨禅学,后卒于江陵,世寿六十岁。
畺良耶舍翻译的《观无量寿经》又称为《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观经》等,往往简称为《观经》。是中国净土宗所依的三部经之一。畺良耶舍在建业(今南京)钟山道林精舍译于刘宋元嘉年中(424——442),另有日本高楠顺次郞于1894年的英译本,收于《东方圣书》。基本内容是佛为韦提希所讲的三福和十六观。三福即世福、戒福、行福。十大观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方法。
该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地论师慧远、天台宗智●、三论宗吉藏、净土宗善导、唯识宗怀感、华严宗澄观、律宗元照等都曾修持并弘扬。
该经的注疏很多,现存的主要如下:隋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智●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吉藏的《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一卷、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法聪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宋元照的《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等。本经●发现梵本和藏译本,汉译本更显珍贵。
沙门昙摩密多(dharmamitra,365——442),宋言法秀,罽宾人,七岁入道,博通群经,特深禅法,生而连眉,故世称连眉禅师。少好遊方,誓志宣化,至龟兹,受王迎请。国王从其受戒,供养甚丰。数年后,度流沙,到敦煌,建精舍。后至凉州,于公府武威之旧寺营建草堂,大弘禅业,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元嘉元年(424)至蜀,又出峡仃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馆。后至建业,止于祇洹寺,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皆设斋供养。从元嘉元年至十八年译《虚空藏神咒》等经十二部,此据《开元释教录》卷五,《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四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虚空藏观经》一卷、《禅秘要》三卷(译于元嘉十八年)、《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说明如下:“右四部,凡六卷,宋文帝时,罽宾禅师昙摩蜜多,以元嘉中于祇洹寺译出。”④
昙摩蜜多常以禅道教授学徒,世称“大禅师”,深受会稽太守孟●敬重,于鄼県(今浙江省宁波)建立塔寺。元嘉十年还建业,止钟山东林下寺,后于钟山营建上寺。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世寿八十七,葬于钟山宋●寺前。
智严(350——427),西凉州(今甘肃)人,弱冠出家,以精勤著称,后欲博访名师,普求佛典,逐周流西国,来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陀先比丘谘受禅法,浙染三年,功踰十载。后请禅师佛陀跋陀罗一起东归,欲传法东土。历经数载,至后秦首都长安,住大寺。后因佛陀跋陀罗受鸠摩罗什之徒排挤,离长安南下,智严也退出关中,居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精勤不懈。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刘裕西伐长安,智严应邀到建康,住一精舍,始兴公王恢从驾遊观山川,来到智严的精舍,见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恢乃弹指,三人开目,俄而还闭,恢敬其奇,即启宋武延请还都。经过多次延请,智业来住始兴寺,后住积园寺。
刘宋元嘉四年(427),智严与宝云共译自西域所得梵本,译出《普曜经》、《广博严净经》、《四天王经》等十部三十一卷。此据《开元释教录》卷五,据《出三藏记集》卷五,只译三部十一卷:《普耀经》六卷、《四天王经》一卷、《广博严净经》四卷。
智严曾对自得戒律产生怀疑,逐回天竺,向一位罗汉经丘询问此事,没有得到明确回答。最后寂于罽宾,世寿七十八。
宝云(376——449),涼州人(一说河北人),弱年出家,精勤而有学行。誓欲躬覩灵迹,广寻经要。于晋安帝隆安(397——401)初年,跋涉流沙,登越雪岭,经历于阗、天竺诸国,遍礼圣迹,广学梵书,钻研天竺诸国音字诂训。后与慧达、僧景等共还长安。师事佛陀跋陀罗,修学禅法。因为佛陀跋陀罗被罗什弟子排挤,宝云等到庐山会见慧远,请求解决此事,然后归杨都,安止道场寺,译出《新无量寿经》。不久以后,移住枳园寺,与智严共同译出《普曜经》、《广博严净经》、《四天王経》等。其后,住长干寺,与僧伽跋摩译出《杂阿毘昙心论》,于祇园寺、东安寺等处,与求那跋陀罗译出《杂阿含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法鼓经》、《胜鬘经》等。又于六含寺译出《佛所行赞》。宝云华梵兼通,音训允正,沙门慧观等与之友好。据《历代三宝记》卷十,宝云还翻译过《付法藏经》六卷。
元嘉二十六年示寂,世寿七十四。
宝云的译经总数,《元之释教录》卷五载为四部十七卷,《历代三宝记》卷十载为四部十五卷。二卷的差异在于《历代三宝记》载为《佛所行赞经》五卷,《开元释教录》载为《佛本行经》七卷。这是同一部经的不同卷数。
伊叶波罗(i′svara),意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明解《四阿含》,刘宋元嘉三年(426)东遊彭城,为北徐州剌史太原王仲德译《杂阿毘昙心》,译至《择品》即中止,共十卷。至八年,更请求那跋摩续译,而成十三卷。伊叶波罗的译本是第三译。第一译是●秦建元(365——384)末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出,十六卷或十三卷;第二译是法显及佛院跋陀罗合译,十三卷。前三译皆佚,只有第四译僧伽跋摩译本,现存。
求那跋摩(Gu●avarman,意译功德鎧,367——431),刘宋译经师,属刹帝利种姓,北印度罽宾(迦湿弥罗或犍院罗地方)人,祖父呵梨跋陀(haribhadra,意译师子贤),以刚直被徒,父僧伽阿难(sa
瘙堿ghānāda)潜隐山泽。求那跋摩十四岁时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二十岁时出家,并受具足戒,洞明九部,博晓《四阿含》,诵经百余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号称“三藏法师”。三十岁时罽宾王死,众请求那跋摩还俗●位,遭拒绝,远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弘扬佛教,后至阇婆国(今爪哇)传道。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国王亦奉母命受戒。国王曾一度想出家,被大臣劝阻,与大臣许三願:“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願尽所治内一切断杀;三願所有储财赈给贪病。”(《开元释教录》卷五)群臣都表示赞同。一国皆从受戒,国王还为求那跋摩建立精舍。
当时的相都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于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要求迎请求那跋摩,文帝当即勅交州剌史令汎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等前往迎请,并致书于求那跋摩和阇婆王婆多伽等。求那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遊方”为由,先己隨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因迂风而至广州。文帝得知后,又想请至首都。求那跋摩在始兴仃留一年功夫,见虎市山之形势颇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称为灵鹫山,并在山上建立禅室。
求那跋摩于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迂之,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不久以后,在寺内开讲《法华经》和《十地经》,法席甚盛。除讲经以外,求那跋摩开始翻译佛经,于祇洹寺译《菩萨戒经》、《沙弥威仪》等十部十八卷,“文义允正,梵宋弗差”。又继伊叶波罗译完《杂阿毘昙心论》,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岁。
僧伽跋摩(sa●ghavarman),意译僧铠、众铠,印度人,少年出家,善解律藏,尤精《杂阿毘昙心论》(sa●yuktābhidharma-h●daya-′sāstra)。元嘉十年(433),来到建业,受人尊崇,号称“三藏法师”。景平元年平陸令许桑捨宅建寺,所以称为平陸寺。道场寺慧观因为跋摩道行纯备,请住此寺。僧伽跋摩与慧观起塔三层,行道讽诵,日夜不止。因为僧伽跋摩深明戒律,为影福寺比丘尼慧果等重新授具足戒。祇洹寺慧义执意不同,为此与僧伽跋摩反复争论。僧伽跋摩标宗显法,慧义推服,令弟子慧基等服●供事,并率其弟子受戒,僧尼受戒者数百人。依据僧伽跋摩的意见,年不满二十而受戒,则依重受时为腊初;年满二十受戒者,既入得戒之位,则以其时为腊初。宋彭城王义康崇其戒范,设斋供养四众。
名僧慧观等,因为僧伽跋摩妙解《杂阿毘昙心论》,讽诵通达。以前虽译,没来得及缮写。元嘉十一年九月于长干寺,招集学士,再请翻译,宝云译语,慧观笔受,研核精细,一年完成。十二年正月又于●陵平乐寺译出《昆尼摩得勒伽》等。
僧伽跋摩遊化四方,元嘉十九年译经以后,回到印度,不知其终。其译笈除上文提到的以外,还译有大勇造《分别业报略》一卷、龙树造《劝发诸王要偈》一卷、《请圣僧浴文》一卷(已佚)等。
慨然有忘身之誓。于刘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备幡蓋供养之具,自北土云出发向西行,初至河南,仍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过龟兹、沙勒诸国,登葱嶺雪山,一路之上,已失同侣十二人,终于来到罽宾,在此礼拜佛钵,仃一年多,在此学習梵文,求得《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然后西行到新头那提河,西行到月氏国。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此处住僧三百余人,杂三乘学。法勇在这里受具足戒,拜佛陀多罗为和上,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在这里夏坐三月,然后北行至中天竺,同侣八人,路亡五人。后至舍卫国,渡恒河。后于南天竺隨舶到广州,所历事迹别有记传。元嘉末年到杨都,独自宣译《观世音受记经》一部,今见传于世,后不知所终。
沮渠京声,居士,北凉河西王蒙逊的从弟,安阳侯,魏併凉后,南奔于宋,常遊止塔寺,丹阳尹孟●与之相见,供养甚厚。教武帝孝建二年(455)于杨都竹园寺及钟山定林上寺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二十八部二十八卷。
沙门慧简,未详何许人也,孝武帝大明元年(420)于鹿野寺译《●罗王五天使者经》等十部十卷。
功德直(Gu●aila),西域人,沙门,孝武帝大明六年(426)遊至荆州,寓禅房寺,沙门玄畅请出《菩萨念佛三味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玄畅刊定文义,词旨婉密。后至成都,住大石寺,即阿育王塔。功德直亲手制作金刚密迹等十六尊神像。在荆州居住数年后,不知所终。
沙门僧璩,《开元释教录》卷五对其记载如下:“姓朱,吴国人,出家为僧业弟子,总悦众经,尤明《十诵》,兼善史笈,颇制文藻。始住吴虎丘山,孝武钦其风闻,勅出杨都为僧正悦众,止于中兴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部一卷。”⑤
沙门法颖(416——482),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岁出家为法香弟子,住凉州公府寺,与同学法力都以律藏知名。致力律学,博涉经论。元嘉末年至建业(今南京市),住新亭寺。宋孝武帝命为“都邑僧正”,后辞仼,归多宝寺。后移住长干寺,齐高帝即位后,又勅以“僧主”之仼。太始年中撰有《十诵比丘尼戒本》、《十诵律羯磨杂事》。建元四年示寂,世寿六十七。
沙门竺法眷,印度人,太始年中于广州译《无尽意经》等六部二十九卷。
沙门释翔公,亦称朔公,在南海郡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为同本异译,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之说法。《法花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沙门道严,相传于宋世译《佛藏大方等经》一卷、《璎珞本业经》二卷。《璎珞本业经》,全称《菩萨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等。基本内容是菩萨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某些内容与华严宗观点一致。其戒律内容明显受《梵网经》影响。《出三藏记集》卷四将之列入《失译杂经》。自《法经录》以来,一般经录都载为姚秦竺佛念译于建元十二年至十四年(376——378),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记载说除竺佛念译本外,还有刘宋道严译本,也有人认为是伪经。
沙门勇公,于宋世译《梵女首意经》一卷、《空净三昧经》一卷、《劝进学道经》一卷。
沙门法海于宋世译《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寂调音所问经》,全称《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或略称为《寂调音经》,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净律经》为其同本异译。基本内容是文殊师利菩萨对寂调音天子宣讲大乘戒的要义,以及菩萨、声闻戒的不同,与鸠摩罗什译《清净昆尼方广经》本体相同。
沙门先公,于宋世译《月灯三昧经》一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翻译的《月灯三昧经》(sa-mādhi-rājā),共十卷,基本内容是佛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和因地所修的无量三昧,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体性而证得菩提。此经别生刘宋先公译的二经,其一为《月灯三昧经》,又称为《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卷,相当于本经第六卷前半。其二亦称《月灯三昧经》,类似于本经第五卷后半。该经梵本于1896年在加尔各答出版,其名为三昧王(samādhirājā),梵本《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引文中称之为《三昧王月灯经》。
沙门僧伽跋弥,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译《弥沙塞律抄》一卷。
注释:
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49——350页。
②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52页。
③《大正藏》卷五十五,第524页。
④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9页。
⑤《大正藏》卷五十五,第五三二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