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系列讲座

凤凰岭讲堂‖ 中国人民大学张风雷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历史启示》的讲座

发布时间:2024-12-31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张风雷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历史启示》的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常务副院长明海法师主持。


640


张风雷教授首先概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是佛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更是佛教与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也为其他宗教的本土化提供了借鉴。张风雷教授分析了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特别是佛教思想义理的本土化。通过对佛教经典的翻译、讲说、注疏和再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和修行实践方式,创立了中国佛教的种种学派和宗派。同时,深具佛教影响因素的节日如腊八节、盂兰盆节等也逐渐融入民间,深化了中国化的进程。


微信图片_20241231130853

张风雷教授引用汤用彤先生关于外来思想文化与本土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三阶段论”,指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表面调和”“文化冲突”和“深层调和”三个阶段。佛教最初因与黄老学和神仙方术的相似性而被接纳,但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剃发出家等与以“孝悌为本”的中国本土价值观显现出严重冲突。佛教徒巧妙运用儒家经典回应质疑,逐步化解矛盾,实现了深层次的文化调和。张风雷教授还强调了“格义”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早期译经家使用道家、儒家、玄学术语翻译佛教概念,使佛教更易被理解,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虽然这种“格义”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但在佛教初传中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更好地扎根成长。

关于政教关系的调整,张风雷教授提到道安法师和慧远法师的观点,认为道安法师提出的“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处理政教关系的基本准则;慧远法师虽然主张不宜用世俗礼法苛求作为“方外之宾”的出家僧人,但仍强调佛教要发挥“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的教化作用,强调佛教与礼教、如来与尧孔在教化目标上的一致性。这些历史上的磨合,使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同时,与中国政治形成了依存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其本土化。

微信图片_20241231130905

在讲座的最后,张风雷教授总结,佛教中国化既有被动的适应,也有主动的创新。如禅宗的形成、伪经的创作等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深层次本土化。此外,佛教的中国化,也不简单地只是对中国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认同和适应,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佛教的发展形态,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次讲座聚焦于佛教的中国化,多维度阐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调适。张风雷教授深入浅出的梳理分析,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佛教中国化的复杂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对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有了更系统、深刻的认识,不仅深化了对佛教与中国文化互动的理解,也在文化融合与多元共存的现实意义上获得了新的启示。在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是佛教健康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