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讲堂 ‖ 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夏年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刍议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变“C型包围圈”为世界佛教的新格局》的讲座
2024年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刍议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变“C型包围圈”为世界佛教的新格局》的讲座,全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教务处主任理证法师主持。
讲座开始前,黄夏年教授阐述了其对佛教理论和应用的思考。黄夏年教授认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一直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佛教中发掘与时代相契的理论,结合具体情况给予践行和发扬。本次讲座黄夏年教授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初传、海上丝绸之路与唐宋佛教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与“C型包围圈”等几方面的分析,对佛教的传播及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佛教自印度创立后,经过后人的努力,由两条路线向世界传播,一条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世界各地,一条是走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世界各地。黄夏年教授结合历史文献,对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尤其是由海路传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牟子理惑论》及相关研究,黄夏年教授阐述了佛教由海路向中土的传播历程。
佛教在唐宋的交流、发展与海港的繁荣密切相关。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扶南”(今柬埔寨地区)建造“扶南馆”,供海外高僧居住、译经。唐中期以来,海路的发达使越来越多的僧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与海外,广州、泉州、宁波和扬州均是著名的佛教传播节点。唐代鉴真大师即是从扬州东渡,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宁波作为宋代的重要海港,直通朝鲜半岛和日本,许多东亚僧人由此来中国学习佛法,回国后创立了宗派。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进一步扩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意义。其在斯里兰卡留下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表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论及海上丝绸之路与“C型包围圈”,黄夏年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的“C形”战略布局。黄夏年教授指出,“C型锁链”涉及的国家都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这些国家中绝大部分国民的精神生活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佛教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黄夏年教授提出,佛教的海路传播构建了一个以亚洲为核心的佛教文明圈,在面临国际竞争的“C型包围圈”背景下,佛教可以通过共同信仰推动亚洲国家的文化互动与和平合作。这种超越国界的精神纽带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最后,黄夏年教授总结说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还是思想与文化传播的桥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重新激活这一桥梁的潜力,对于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黄夏年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回顾佛教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生动展现了佛教传播的历程及现实意义。着眼当下,佛教仍大有可为,大家深刻认识到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佛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