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香江 ——香港大学留学记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2009年本人成功考入香港大学,攻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佛学硕士学位。应中国佛学院研究部圆慈主任之约,将在香港大学学习的相关见闻作一报告,同时将报考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相关准备、报考、申请与签证等流程作一说明,与诸君共享。
一、 香港大学简介
香港大学西阐(薄扶林道)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位于香港本岛的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创办于1911年,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香港大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资助的公立大学,现任校长是徐立之,目前在校学生数量将近二万人,主要的院系有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医学院。香港大学校本部坐落在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而香港大学医学院则位于香港玛丽医院对面的沙宣道罗富国教育学院原址。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有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教育学院言语以及听觉科学学部。另外还有位于新界的香港大学嘉道理农业研究所,以及位于香港石澳鹤咀的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1-1、香港大学的历史
20世纪初,当时的香港总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
最初,香港大学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192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成立,另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1945年复办。此后陆续设立了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因此香港大学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
1-2、香港大学的排名
2007年,依据《英国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香港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18位。
2008年,依据最新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6位。
2009年,依据《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香港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4位。
2009年,根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最新公布的首个亚洲地区大学排名榜,港大超越东京大学成为全亚洲排名第一的学校。
2010年5月12日公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继续蝉联亚洲大学榜首。
1-3、香港大学校徽
香港大学的校徽是根据英国纹章学院的建议而订立的,并于1913年5月14日获得了现在的盾形徽章和校训。香港大学的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对应的校训则为Sapientia Et Virtus。可惜的是,徽章设计者为谁已不可考,据推测应为一位熟悉纹章学的欧洲人。从徽章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大学兴办者对香港大学的期望,希望将大学发展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1981年,在香港大学七十周年的同时,大学向纹章学院申请一个完整的大学纹章,添加部份包括冠顶及扶持盾牌的兽形,此项申请于1984年获学院审核批准。香港大学亦因此项批准而成为香港唯一一所拥有完整纹章的大学,显示出大学历史悠久的一面。
1-4、教研单位
现时香港大学有十个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其他教学单位包括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等。
1-5、香港大学的舍堂文化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 香港大学的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些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
二、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简介
2-1、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创立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是由净因法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派出留学的五比丘之一)、前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等牵头创办的。中心筹备于2000年3月,2001年开始招收哲学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和博士生(Doctor of Philosophy)。 2002年开始招收佛学硕士(Master of Buddhist Studies)。
2-2、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师资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整合了巴利语系、汉语系和藏语系三系的师资,尤其是巴利语系的师资阵容非常强大。另外还聘请了著名的学者教授心理学、佛教心理治疗、佛教与调解等等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佛法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学科。可以说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师资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独一无二的特色。
2-3、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学模式
总体而言,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几点值得关注:
2-3-1、传统课程方面——三大语系同时开设
以继承传统的佛学相关课程有:《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概论》、《中国佛教概论》、《近代中国佛教史》、《宗教、仪规和神秘现象》、《日本佛教概论》、《藏传佛教概论》、《佛教实践和佛教文学在西方的发展》、《佛教寺院制度》、《戒律学研究》、《佛典导读与翻译》、《唯识学》、《印度佛教史》、《部派佛教对阿毘达磨法之辩论》、《瑜伽师地论》、《佛教艺术和思想对印度和亚洲文化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文化》、《巴利文入门》、《中级巴利文》、《梵文入门》、《藏文入门》、《高级藏文》
2-3-2、学以致用方面——佛学与现实的紧密相连性
强调佛法的实际运用的课程有:《心灵辅导与心理咨询》、《正念禅、减压与心理治疗》、《佛教调解》、《佛教智慧的科学基础》、《佛教、科学和福利》、《自我觉醒: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心识研究》、《上座部佛教的社会哲学》、《如何教授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此外,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还为香港大学的本科学生开设《佛教与人生》、《品尝禅味》、《金钱、爱情与道德》等选修课。
2-3-3、开放模式方面——以大学为平台面向全球的范式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可以说已经创建了一种现代弘法的范式:即是以大学为平台,以僧伽为中心,融合最为先进的学术资源与成果,用现代的方法与口径,没有任何门槛与标签,全方位地弘扬佛法的思想与禅味。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佛法的核心与精髓,同时也可以摆脱沉重的历史附着物,更加开放自由地向现代社会的人群展示佛法的光彩与妙用。此种模式,可以打破种族、文化、国籍等种种分界,从而无所分别地遍洒甘露。
2-3-4、教学管理方面——制度与自由同时并重
佛学研究中心的教学管理与香港大学是同步和一致的。在管理、考试、论文评审方面非常严格,尤其在论文方面不能有任何抄袭问题,否则就会被取消学籍。但在选课方面,学习时间方面,又非常地自由,学生可以选读自己喜欢的课程。除了上课之外,理论上时间可以自由地安排。但实际上在香港大学学习,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间,因为大量的论文、考试与演讲报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所以很多大陆去的同学都会觉得有压力。
三、 报考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相关准备及程序
3-1、申请资格
报考香港大学不同的学院与专业,其要求也不尽相同,这里只介绍一下报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心的佛学硕士(Master of Buddhist Studies, MBS)的相关要求与准备。
对于母语是非英语的学生来说,报考香港大学的第一要求就是英语成绩,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认可以下五种英语成绩:
⑴ 托福(TOFEL)550分或者以上(纸考,又称老托,目前大陆地区已经没有),或者托福79-80分或者以上(网考,又称新托福,大陆目前只有网考)。
⑵ 雅思(IELTS)6.0级,每项不低于5.5。
⑶ GCE(Overseas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考试C级或者以上。
⑷ IGCS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考试C级或者以上。
⑸ Cambridge Test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Language考试C级或者以上。
除语言成绩外,学历与学位也是基础条件之一。报考者一般需要取得学士学位,当然最好是香港大学,或者大陆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的学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或者人民大学等等。如果以同等学历报考,那么就要参加一个香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也就是说入读香港大学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正常途径,即是取得学士学位,同时英语成绩合格,这种途径申请成功的机率要大一点。第二种途径,即是没有学士学位,英语成绩合格,那么就要参加入学资格考试。此途径为特招途径,香港大学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名额有限,所以申请起来要困难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香港大学是面向全球的综合性大学,竞争相当激烈,所以合格的申请者,并不一定能够成功申请。
3-2、入学申请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佛学硕士课程一般报名时间在12月份,大家可以登录中心的网站进行查看http://www.buddhism.hku.hk。
报名的方法有二种:第一种是在线报名,即是通过在线填表,然后通过信用卡网上付款即可。第二种是邮寄报名,即是下载报名表,填写好了之后,连同一张申请好的中国银行的银行汇票,邮寄到香港大学。报名时间一般截止到来年的3月初。
对于申请人的审批,香港大学有着一套严格而完整地审批程序,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文学院(现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隶属于香港大学文学院)都会组成审批小组,进行初审。在中心与文学院都初步通过后,还要上报到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进行审查,通过之后香港大学文学院才可签发OFFER(相当于“录取通知书”),这个流程走下来一般要到来年的6月份了。
没有取得学士学位,以同等学历报考的申请者,需要参加一个“香港大学入学资格考试”,申请人一般会在4月中至5月初被通知到香港大学进行考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香港大学非常注重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也就是只有校方认为申请者非常优秀,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者的申请。所以申请者应当把个人的各种学历学位证书、技术证书、荣誉证书以及各种社会经历与证明统统寄上,以便增加申请成功的机率。
3-3、签证申请
接到香港大学的OFFER以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关了,那就是签证。签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私签证,一种是因公签证。
因私签证相对比较简单,在收到香港大学的OFFER后,按照说明填好表格,连同一张中国银行的汇票寄回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就会以担保人的身份,代申请人向香港入境事务处申请香港那边的签证,签证如果申请成功,香港大学就会将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签证标签(一张不干胶贴)寄回给申请人(一般会在7月底8月中收到),申请人拿着香港入境处的签证,港澳通行证,以及OFFER,就可以到申请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办理大陆公安机关的签注,一般7个工作日就可以拿到,然后就可以购买机票前往香港了。
因公签证的手续可能相对复杂一些,根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的相关规定,宗教教职人员前往港澳就读时,一般需要办理因公学生签证。办理因公签证正常程序需时三个月,所以如果申请者6月底接到OFFER,就得马上办理相关手续,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协调,以尽量争取时间,二个月的时间办下来也是可能的。
我个人办理因公签证的流程是:中国佛学院向中国佛教协会提出申请,中国佛佛教协会审批完成后,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后,会征求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的意见,得到中联办的回复后,国宗局就会向国务院港澳办致函,国务院港澳办审批后,会将相关材料转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香港驻京办审批后会将材料转给香港入境事务处进行审批,香港入境事务处审批后即会回复香港驻京办,香港驻京办再回复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再回复国宗局,国宗局在得到回复后,会出具因公出国(境)函,然后连同中国佛教协会出具的担保函,申请人的照片、身份证复印件等前往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办证,因公留学办证一般需要10个工作日方可办理完毕。
地方因公签证流程本人不是特别清楚,可能需要当地宗教部门,向省外事办公室申请办理。
3-4、宿舍(舍堂)审请
接收到香港大学的OFFER后,凭着OFFER上所提供的学生编号(Student Number),就可以在香港大学的网站上申请香港大学的舍堂。及早申请香港大学舍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舍堂文化是香港大学教育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份,最好能够参与。
第二、由于香港本岛寸土寸金的特殊地理环境,能够成功申请香港大学舍堂的学生并不占多数,许多学生要在香港大学外面租房子。然而,同等条件的房子,外面的租金要比香港大学舍堂的租金贵1000-2000港币,而且网络、水费、煤气费都得另外计费。
所以申请人一旦接到香港大学的OFFER,就应马上申请香港大学的舍堂,因为审批者一是会考虑申请者的综合实力,二是会考虑申请者提出申请的时间。
3-5、入学相关注意事项
当签证办好之后,就要准备入学了。一般前往香港有几种途径:
⑴ 飞机
① 直飞香港
直飞香港机票比较贵,从北京飞往香港的全价要2400元左右,如果行李超重还得按国际行李计算,每公斤40元左右。到达香港机杨后可以坐机场线(100港币)到香港站(位于港岛中环),打个的士到香港大学(50港币左右)。
② 飞往深圳,转往香港
一般飞往深圳的机票要便宜得多,从北京飞往深圳便宜时只有700元左右,甚至有更低的时候。深圳机场一层有直达香港的巴士,100元左右,可以坐到九龙候机楼,从那儿坐个公交车,穿过海底隧道很快就到香港大学了。
⑵ 火车
① 从北京、上海坐直达车到九龙火车站。
② 坐火车到广州南站,那里每天有很多火车开往香港。
③ 坐火车到深圳,罗湖口岸与深圳火车站紧密相连,从罗湖出关,然后坐香港的地铁,得转两趟地铁,坐到港岛的金钟站,在马路对面有很多公交车到达香港大学西闸。
新生报到时,所在院系或者中心会有一个新生说明会,引导学生办理报名手续、学生证等相关手续、熟悉香港大学的学习环境以及相关课程说明等等。其他相关注意事项,可以参考《香港大学内地学生手册》,网上可以下载。
四、 结语
以上皆是文字性的说明,回想一年来在香港大学学习的历程,有几点思考与诸君共享:
4-1、佛学院的僧伽教育与大学的佛教教育
从20世纪初,僧教育模式从丛林教育开始过渡到学院教育,各地佛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然而走过百年的历史,学院模式的僧教育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术与理想、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继承与扬弃的各种张力之间不断地徘徊着。与此同时大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核心,也成为培养精英的基地与摇篮。然而,从一开始佛学院与大学好像就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模糊定位之中。所以走到今天,佛学院固然为佛教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与社会大学教育相比,在通识、见地、平台与视野方面好像又有所欠缺。是以个人猜想,当前条件下,一个比较好的僧教育模式,或许是在佛学院完成传统的继承,在大学佛教教育中完成佛法的现代发扬、阐释、接轨与开拓,这样相对就比较完美。
4-2、以大学为平台的现代佛教教育的范式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实际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弘扬与阐释传统佛法的思路。以大学为平台,借助大学的教育核心的位置,人才集中的资源,开放的系统与体制,没有任何门槛地向现代社会人群,快速高效地传达佛教的核心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抛开历史附衍物,从而让受众避开不必要的干扰,快速地契入佛法的精髓,得到利益与受用,从而迅速生起正信与正见。这样正好与现时寺院的功能相互弥初,而不至于社会大众总是感觉佛法高深莫测,一头雾水。
4-3、佛教教育一定要面向佛教徒吗?
在过去的思维定式中,人们一提及佛教教育好像无非指向二种人:第一种是出家的佛教徒;第二种便是在家的佛教徒。我们很少可以将“佛教”标签撕掉,从而无分别地惠及现代社会人群,无论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异教徒。然而,以大学为平台的佛教教育就可毫无分别地向社会大众传达佛陀的理念,从而将佛法的智慧与精髓惠及普通大众。此外,大学不会像寺院一样,引发部分普通民众一种先入为主的障碍与偏见。
4-4、佛法如何切实有效地融入生活?
任何一种文化、理念或者宗教,如果想继续存在,如果想长盛不衰,那么,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融入现时当下的现实生活,提供全新地、有效地、容易操作的方法与理念,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久而久之,将这种方法与理念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默认的价值理念与取向,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文化模式,以便可以消除社会中隐性存大的种种压力,隐患与张力。
21世纪的佛教徒,不可以仅仅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来活着,否则家业耗尽,佛法败落,罪莫大焉?实际上21世纪,科技、信息的突飞猛进,使得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超过了过去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总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人们不仅要面对生老病死等老问题,还要时刻接受新的病菌(如非典)、环境污染、核战争、金融风暴、工作压力、失业、精神迷茫与空虚等新的问题的挑战。佛学研究与教学若能针对以上新问题,力求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尝试以种种先进的媒介及崭新理念来诠释千古不变的佛法真理,帮助迷茫的社会人群寻求安身立命之处,尽早走出困境,这样佛法才能切实有效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从而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责任校对:思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