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锦

腊八的由来和节日民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曾文 发布时间:2012-03-14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文章对中国古代传统祭祖祀神的腊日、腊八如何与佛教的佛成道日结合成为中华民族节日之一以及腊八民俗等内容,作了系统考述,并选择部分反映腊八的诗词进行诠释,以揭示当时腊八民俗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腊日  腊八  佛成道  腊八粥

【作  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等。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十分重视对日月星辰和天体运动、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各地自然环境的观察,以制定历法、节气和农时。早在前14世纪殷商时代已经根据对天体日月星象的观测制定出天文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和“二至”(夏至、冬至),并且开始用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的组合来记载日期,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已能在“二分”、“二至”基础上制定每年二十四节气[①],用以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莫不与农时节气联系在一起。与这些农时和节气密切相关,还设置很多节日。人们在紧张地从事耕织、畜牧等经济活动及政治、文化活动之余,能有余暇与家族、乡亲、亲朋在节日期间进行祭祀、聚会、宴饮、文艺、歌舞等社会活动。

中华民族是个勇于引进和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民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与传统文化习俗结合而发展成为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广泛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佛教的节日也逐渐融入民众生活和社会习俗之中,演变成中国的民族节日。其中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十二月八日的佛成道节(腊八)等,在社会各阶层民众之中有广泛的影响。此外还有二月十五日的佛涅槃节及其他的佛、菩萨诞生、成道等节日,在佛教信众中也有很大影响。这些节日促进了社会民众彼此的沟通和联系,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众的习俗文化和精神生活。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和节日民俗,迄今已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自己掌握的文史和佛教资料再作考察,希望得到诸位的指正。

一、腊日与腊八

    中国的腊八节是民族传统节日与佛教节日相互会通融合的产物。

何谓腊?古代经史文献中多有解释。据东汉学者应劭在其《风俗通义》卷八的解释,腊在夏代称为“嘉平”,在殷商称之为“清祀”,至周朝改称“大蜡”,汉代改为“腊”。又说:“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接也,新旧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腊原义为猎,因用打猎获取的禽兽祭祀先祖,故而转义为“祭祖”。腊又意为“接”,特指新年旧岁交替,此时举行祭祖活动。《礼记·月令》记载:“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也载:“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②]皆强调祭祀先祖、五祀。何为“五祀”?也就是祭祀天地百神或众神,一是祭祀统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神:蓐收、句芒、玄冥、祝融、后土;二是祭祀门神、户神、中霤神(中堂神、宅神)、灶神、行神。可见,在腊日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报恩祈福,农民在这期间得以休息。

那么,腊月腊日是在何月何日呢?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月,腊八自然是指腊月初八。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中国古代农历通行过夏历、殷历和周历以及秦历,对用十二地支记月的月份规定有所不同。现在中国通用的农历用的是夏历,子月指十一月,丑月指十二月,寅月指正月,卯月指二月………。如果以夏历为准进行推算,那么周历正月是子月,是夏历十一月;周历十二月(腊月)则是亥月,相当夏历的十月。殷历、秦历的正月分别相当夏历的十二月(建丑)、十月(建亥)。可见,如果以十二月为腊月,则在不同的历法中月份是不一样的。然而从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后,除个别时期以外,皆通行夏历,腊月应是夏历十二月。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说:“汉火行,衰於戌,故曰腊也。”这里的“戌”是指以地支计时的“戌日”。原来古代君王曾用五行作为自己受命于天的象征,称之为“德”,如火德、水德等等,认为朝代是按五德相生或相胜[③]的顺序循环更替的。《史记》、《汉书》和《吕氏春秋》等书皆有这方面的记述,然而说法多有不同。一种说法是:夏为金德,金生水,故商为水德;水生木,周为木德。秦始皇统一中国,以五德相胜说法为自己上受天命制造根据,说周原属火德,水能胜火,故秦为水德,改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汉朝认为周属木德,汉伐秦继周,木生火,故汉为火德,然而到汉文帝时又称是土德,东汉时又改称火德。[④]《风俗通义》所说“汉火行”,就是说汉属火德。据三国魏的学者高堂隆《魏台访议》所说:“火始生於寅,盛于午,终於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⑤]这里的寅、午、戌是指寅日、午日、戌日。那么腊日之戌是何日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腊解释是:“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经过二十三日至三十五日的第三个戌日才是腊日,从时间上看已经离年末除夕很近了。

很明显,用冬至后三戌日来推算腊日是很不方便的。那么,从什么时候才确定腊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呢?据现存资料考察,最晚应当在南北朝的时期。南朝梁的后期,先在梁元帝朝廷官至吏部尚书,后被北周俘往长安,闵帝即位(556年)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学者宗懔[⑥],根据他对相当今湖北风俗习俗的考察,撰写了著名的《荆楚岁时记》,其中对地处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节日、祭祀、农事、文化风俗等都有记述。此书明确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四库全书》〈史部〉十一)据此,至少在荆楚地区已经改变按“冬至后三戌”来确定腊日的做法,改为每年固定在腊月初八举行腊祭活动了。然而当时中国南北分裂,各地尚未做到皆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隋文帝废周建隋之后,在开皇四年十一月(584)尚未统一江南之时,降诏说:

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前周岁首,今之仲冬,建冬之月称蜡可也。后周用夏后之时,行姬氏之蜡。考诸先代,于义有违。其十月行蜡者停,可以十二月为腊。(隋书》〈礼仪志二〉)

    隋文帝强调腊日蕴含的新旧交接的义蕴,说周历的正月(相当夏历十一月,建子),正是仲冬的时节,理应将腊日定在冬月(此指夏历十二月,建丑)。北周虽用夏历,却按照周代的历法确立腊日,违背先代的传统,从此以后要停止将腊日定在夏历十月的做法,而将腊日定在夏历十二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后,这一做法便通行到全国。唐代延续,《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太和七年(按:公元833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可以想象,隋唐以后每年夏历腊月初八,便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了。

 

二、腊八与佛成道日的结合

    综上所述,腊八节本来是中国年末祭祀祖先和百神的传统民族节日之一。然而随着佛教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至迟在进入宋代以后腊八节逐渐与佛教的佛成道(觉悟成佛)日会通融合,成为既是民众传统节日又是佛教的节日了。当然,这一演变是有一个过程的。

    从现存资料来看,宋代的腊八曾与佛的诞辰纪念日结合在一起过的。首先让我们看看在佛典中是如何记述佛的诞辰和成道日的。在佛典中,对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没有记载具体年代,古来中国佛教界对佛的生年有种种说法。然而进入近代以后,学术界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岁,但对他的生卒年有不同说法。我国学者一般根据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一所载<善见毗婆娑律>译记所记载“众圣点记”的传说,推算出释迦牟尼生于前565年(或566),圆寂于前485(或486)年。此外,流传于南亚东南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佛的生卒年是前624年至前544年,或作前623年至前543年;还有前563年至前483年及前564至前484年的说法。[⑦]然而作为纪念性的节日,重要的是要确定某月某日。

对释迦牟尼佛诞生和成道的时间,佛典记载也很不一致。最有影响的说法是《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所记载的说法:佛二月八日诞生,觉悟成道的时间也是二月八日。综合相关记述,是说释迦牟尼原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国南部提拉科特附近)的太子,离开王宫出家之后,曾按当时出家“沙门”的做法修持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如此六年下来,身体极度羸弱,后认识到苦行不能使人达到解脱,便放弃苦行,走到尼连禅河沐浴之后,接受一位牧女献上的乳糜(用牛乳与米或谷粉做成的粥),吃后体力恢复,便在一棵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坐禅思维,在二月八日明星现时豁然觉悟。佛经称之为“成道”或“成佛”。此外,对佛成道的时间还有四月八日、二月十六日、三月八日、三月十五日等不同的说法。[⑧]

    如此说来,似乎佛成道日与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的规定沾不上边了。不,古代有个历法日期换算问题。古代学者或认为佛陀生时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或认为在春秋时期,因此往往用周历来解释佛典上佛陀的诞生和成道之年,然而解释又不统一。[⑨]北周道安在《二教论》中说:“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⑩]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周历二月相当夏历十二月,释迦牟尼佛“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即既在夏历十二月八日诞生,又在这一日成道。对于佛成道于十二月八日腊月的说法,似乎在南北朝后期已经开始流行,例如在北齐高僧南岳慧思的《立誓愿文》中就明确地说,释迦牟尼佛“腊月八日得成道”。[]

    将传统年末祭神祀祖的节日真正与佛成道节结合一起的时间,至迟在进入宋代以后。宋初著名高僧、《宋高僧传》作者赞宁(9191001),精通佛教及儒、老、百家之学,官至左街僧录,任史馆编修,所著《大宋僧史略》考释佛教史实和典章制度周详而精审。他在此书中说,佛经、律书所说佛的生日不同,《浴佛经》、《太子瑞应本起经》等说是四月八日,但萨婆多部论书说二月八日。如果生于夏历四月(建已)八日,则与生于殷商历与周历的月份是不同的。殷商历四月八日是夏历的三月(建辰)八日,若是周历则是夏历的二月(建丑)八日。赞宁说北宋东京开封府在腊月八日纪念佛的生日,举行浴佛仪式,可能根据的是萨婆多部的论书(指《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佛生于“二月八日”的说法[]按照周历换算夏历,二月八日正是夏历十二月八日。

然而按照赞宁的说法,北宋开封是在腊八祭日同时纪念佛生日,而未提到佛成道的事情。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三〈林木篇〉介绍了佛诞生和成道的时间,指出“周之二月,今十二月”,并且说:“今北地尚腊八浴佛,乃属成道之节。故《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腊八也。”[]可见,北宋时在京城开封和江南其他城乡,开始是将腊八与佛诞节结合一起过的,而在北方包括辽、金政权先后占据地区沿续以往的传统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将腊八与佛成道日结合在一起,直至进入南宋及元明清以后才逐渐将腊八与佛成道日结合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这可从禅寺实行“腊八上堂”得到证明,而相继编撰的各种禅寺清规将佛诞、成道等节分开纪念的规定则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这种做法。

三、腊八与禅宗

    实际上,腊八与佛成道日的结合,禅宗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进入宋代以后,禅宗寺院在管理运作制度和规范、行事日程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模式,此即禅门清规所规定的。寺院方丈(住持)在一般情况下,每月初一(朔日)、初五、初十及十五、二十、二十五日皆要上堂说法,做法事。在新年初一(岁旦、正旦)、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清明、佛诞、四月十五日夏安居结制、端午、七月十五日安居解制和盂兰盆会,中秋、十月初一开炉、冬至、腊八佛成道日,以及在其他佛菩萨生诞、成道的节日都要上堂。在这其中,腊八是纪念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重要节日,方丈要上堂说法。在南宋临济宗虎丘下五世虚堂智愚禅师(11851269)的禅法语录中记载:

佛成道上堂:一日日,一时时,逗到腊八夜,眼上错安眉,东西不辨,南北狐疑,从教万古业风吹。(《虚堂和尚语录》卷一)

腊八上堂:僧问:释迦老子弃金轮宝位,雪山苦行六年,於腊月八夜,忽睹明星悟去,还端的也无?师云:令人长忆李将军。僧云:后来说一藏葛藤,牵枝引蔓,抛尿撒屙,至今未已。师云:师子身中虫。僧掷下坐具云:未见明星时,还有者个消息也无?师云:把髻投衙。乃卓拄杖云:是则是穷则变,变则通,只如三更半夜,众星朗然,不知是见那个星悟去?急急出来,下一转语。盖覆者老子,不然母贻后悔。(《虚堂和尚语录》卷二

腊八上堂:弃万乘尊荣,受六年饥冻,不离草坐,成等正觉。美则美矣,无端道於腊月八夜,忽睹明星,豁然大悟。(《虚堂和尚语录》卷八)[]

    南宋曹洞宗芙蓉道楷禅师下五世长翁如净禅师(11631228),有嗣法弟子日本道元,回国创立日本曹洞宗。如净曾在腊八上堂时说:

释迦老子,雪山六年,功成行满,到腊月八夜,讨得一条路子与后人行。若谓他见明星悟去,已是谤焰未息。(《如净禅师语录》卷下)[]

    元代临济宗著名禅师高峰原妙(12381295)腊八上堂说:

黄面瞿昙夜半成道,正是唤奴作郎,嬴得一场好笑。山僧恁么告报,也是细姑嫌嫂。(《高峰原妙大师语录》卷上)

    兹不必多举。禅师在腊八上堂所说的话,除了缅怀释迦牟尼佛在当年腊八清晨觉悟成佛的事迹之外,主要是阐释禅宗对修行和入悟成道的见解,往往基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和“识心见性”的宗旨,提示门下弟子和参禅者不要执著于文字和言教(称之为牵枝引蔓的“葛藤”),要在觉悟自性上下功夫。有的禅师为了对弟子的教示起到震聋发聩的效果,甚至不惜采取呵佛骂祖的方式,以打断他们因听他说法而引发的思维推理过程。

  禅宗将腊八上堂说法作为丛林常规的做法,也制定在指导寺院运作的清规当中。北宋禅僧长芦宗赜在继承唐代百丈怀海所编《禅苑规式》(古《清规》)的基础上编纂了《禅苑清规》,将腊八佛成道节作为寺院一年中重要佛事之一。南宋惟勉编撰《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又名《咸淳清规》或《婺州清规》)进而将四月八日佛诞节、二月十五日佛涅槃节和腊八佛成道节皆列入寺院一年的重要法事日程。此后元代弌咸《禅林备用清规》、中峰明本《幻住庵清规》也将佛成道与涅槃作为寺院重要行事。元惠宗(顺帝)元统三年(1335),敕江西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县)大智寿圣禅寺方丈东阳德辉禅师在继承以往丛林《清规》的基础上重编清规,然后由笑隐大欣修改校正,以《敕修百丈清规》的名目颁布全国寺院执行。在《敕修百丈清规》的《报本章》、《节腊章》〈月分须知〉中,对腊八佛成道节皆有明确的记述。在腊八这天,规定住持要上堂主持法会,向佛自报法名祝香祷告,然后结跏趺坐,说:

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唱宗乘。所集殊勋,上酬慈荫,普愿法界众生发明自己智慧,入微尘刹转大法轮。

    在住持呈奉的“疏语”中对当年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和成道有这样的描述:

……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复自念,若以羸身而取道者,彼外道则言自饿是涅因。乃浴于尼连河,受牧女乳糜。释提桓因以吉祥草敷坐,跏趺于上。魔王领兵欲加迫害,百计不能少挠,作礼悔罪而去。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成最正觉。世相传以腊月八日,或谓周正建子(按:因周历正月建子,相当夏历的十一月,故其二月八日是夏历的十二月八日),或别有据。时年,三十岁矣。[]

    从此以后,佛教寺院将中国传统的新年、正月十五、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清明、四月初八佛诞浴佛、端午、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腊八佛成道等节日,皆定在寺院每年佛事日程之中。据此可以说,禅宗的腊八上堂、法会及清规对年节法事日程的制定,不仅直接推动了僧俗信众对腊八是佛成道日的认识和寺内外的纪念活动,也促成了腊八这一民族传统祭祖祀神的节日与佛成道纪念日的融通和结合。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禅宗临济宗、曹洞宗相继传入日本,腊八节也被日本佛教普遍接受,与佛诞节(花节)、盂兰盆节成为深受日本民众欢迎的三大佛教节日,深入地融入日本民族文化和民俗之中。

四、腊八节庆和民俗

    在每年十二月初八作为腊八节盛行之后,在太平盛世丰收的年份,城乡各地便开始呈现繁盛喜庆的气氛,接着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也称小年,南方是二十四日)、除夕、新年,直到过了来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似乎年节气氛才告一段落。最早详细记述腊八繁盛景象的书是宋代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清纪昀《四库全书·提要》中说,此书将宋朝“自都城坊市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核载“,所记内容可与《宋史·志》互为补充。卷十对京城开封(时称东京)腊八节庆的景象作了生动的记述: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是月景龙门预赏元夕于宝宫,一方灯火繁盛。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引文记述了进入腊月以后京城开封准备年节的情景:一是街市卖花果菜糖等物,其中的泽州饧当是泽州(治今山西晋城)的麦芽糖之类的糖,据称可以固齿,所以也叫胶牙饧;二是讲腊八节在开封是被作为佛诞节过的,寺院举行浴佛会(象征佛生时九龙吐水灌浴的景象)及僧众抬着佛像沿街挨户浴佛和教化;三讲寺院向信众送“七宝五味粥”,称之为腊八粥,普通民众也用果子杂料煮腊八粥吃;寺院还在此日向居民送面油,并化上元节的灯钱,此外是讲民众过小年的情景及为除夕、元旦而购置年货杂物进行准备等等。描述十分形象生动,展现一幅汴京腊月年节喜庆的盛景图。

    宋代在北方相继兴起辽、金,在扩张发展过程中迅速接受汉族文化,自然在年节也遵照北方民俗举行纪念活动。在现在的北京地区,辽太宗时(923947年在位)曾称之为南京、燕京,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至金朝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称为南京析津府。元末熊梦祥编撰《析津志》对析津府建置沿革、城池街市、朝堂公宇及佛道寺观、古迹、人物、学校、风俗等等,皆作介绍。此书早已佚失,现有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所辑《析津志辑佚》。其中〈岁纪〉对四月八日佛诞、腊八等节庆习俗的记述,既反映了析津府及所属州县的年景,也可以看作是对北方广大地区年景的写照。其中对腊八节的描述是:

十二月,宫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腊八粥。帝师亦进。士庶有力之家,丰杀不同,馈送相尚,亦故典也。自此后,省台院各府寺路监大小衙门,并仪凤司属,整点队伍,社直准备朝贺大礼。

……

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一如故事。[]

    当时北方是将佛诞、佛成道日分开纪念的。在腊八佛成道日,寺院要煮红糟粥供佛和饭僧,宫廷以及官员百姓之家,皆煮腊八粥互相馈赠。

腊八粥源于佛教,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正如明代周祈所撰《名义考》巻二所说:“腊八粥,始于佛家,作五香粥灌佛。”那么,为什么在腊八佛成道日要煮腊八粥供佛、自吃和互相馈赠呢?根据前面介绍不难理解,一是象征当年牧女以乳糜供佛的善举,二是借以纪念佛成道的日子,三自然是借此增进佛教僧俗信众之间、民众亲朋之间的友善交往和感情。

    如前所述,腊八粥在宋代称七宝五味粥,辽金及元称为红糟粥、朱砂粥,是用“果子杂料”煮制而成。宋代周密撰《武林旧事》巻三记载:腊八日“市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进入明清,做腊八粥是越来越讲究,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皆煮腊八粥过节。在明代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巻三、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清康熈皇帝《御定月令辑要》卷二十〈十二月令〉中,对制做腊八粥皆有介绍。清富察敦崇编撰《燕京岁时记》[21]对腊八粥介绍得最为详细,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当然,制做腊八粥的用料也是因地制宜,用料也未必限于上述那些米豆和果品等。《燕京岁时记》还提到,雍和宫用可容数石米的大锅煮腊八粥,在熬粥供佛的场合,清朝廷还要派大臣加以监视,“以昭诚敬”。

在明清时期,腊八被朝廷定为重要庆典之一。《明会典》卷七十一〈礼部三十大宴仪二〉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每逢立春、元宵、四月八日(佛诞)、端午、重阳、腊八(佛成道)等节日,朝廷在皇宫奉天门赐宴百官,宴会要奏乐,此后改在午门外宴请百官,仪式稍有简化。[22]进入清代,腊八也是重要节庆。据清英廉等奉敕编,乾隆皇帝《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光禄寺志》说,英华殿在元旦、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午、冬至、腊八等节日,皆供奉相应节日食品,在腊八要供粥料。

京城以外各地在腊八这天,也同样风行煮腊八粥的习俗。清雍正十三年(1735)进上的《陕西通志》卷四十五〈时令〉综合各县习俗介绍说:

十二月五日煮五豆食之,已五毒。八日煮粥相送,或于路食客,谓腊八粥(《临潼县志》)。腊月八日作酒曰腊脚(《富平县志》)。腊八日早作粳粥,取米泔浴蚕种,令多(《岐山县志》)。腊月八日煮肉糜抛花木,俗谓不歇枝(《咸宁县志》)。腊月八日以肉糜浇果木,冀其实盛(《城固县志》)。腊月八日谓之道德腊,用黄黍作糜,下油盐于中,谓之饭(《延绥镇志》)。腊八日为幼男女剃头,设肉粥于通衢,以饭贫者(《同州志》)。

    至于陕西以外地区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各地腊八习俗虽然不尽相同,然而在煮腊八粥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除以粥相送,施舍贫困者外,还有为来年蚕多而以米汤浸蚕茧,用肉粥浇花木等做法。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巻三还介绍,医家在腊八这天制做药剂,附以虎头丹、八神屠苏等药,以红囊包裹,用以“馈遗大家,谓之腊药”。

这样,腊八原作为中国传统的迎新年和祭祖祀神的节日,便与佛教的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互相融汇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众节日之一。

五、诗赞腊八,心向盛世

中国自古以来广为盛行于社会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为广大人民提供在紧张劳作之余缅怀先祖先贤和休闲、彼此交往欢聚、联络感情的机会,体现了中华民族怀祖报恩、热爱和谐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佛教的很多节日也融入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之中。这些节日如果在平安盛世欢庆度过,会给人们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腊八节从传统的祀祖祭神、送旧迎新,到宋代以后与佛成道节日融汇一起,做腊八粥供佛和馈赠的做法,深受各阶层民众的欢迎。现存反映腊八节庆的诗文就是很好的证明。下面仅选诗词几首并稍加解释说明。

(一)宋·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县(今属四川)人,举进士,在宋神宗朝历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杭州通判,先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在上皇帝谢表中以诗讽喻时事,被捕入狱,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官至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任吏部尚书、翰林两学士兼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被贬为琼州别驾,居昌化军(治在今海南省昌江),徽宗即位后被赦,病逝于常州。诗词文章很多,词意豪放,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传世。

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因得废弃营地垦荒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与也被贬谪黄州任主簿的张怀民为友。腊月八日应请到张怀民所住承天寺小阁对饮,写下《南歌子》这首词: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词中“卫、霍”是西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建立功勋的卫青、霍去病;“韦、平”是西汉后期以精于经学先后出任相的韦贤、韦玄成父子和平当、平晏父子。缑山在今在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传说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之处。苏轼在词中回顾了汉代卫、霍和韦、平以武功经学腾达的事迹,感慨自己无缘像周太子晋那样在乐声中成仙而去,然而在新年即将到来的腊八浴佛之日,却能与挚友怀民在温暖熏香的阁楼对饮,寄意怀民他日境迁在饮酒于华丽殿堂之时,切莫忘记憔悴的朋友老在江边。词意情真意切,虽含悲凉之意,然而对未来尚未失去希望。

(二)宋·张耒《庚辰腊八日大雪》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淮阴(在今江苏淮阴市南)人,举进士,宋徽宗时官至太常少卿、知颖、汝二州,坐党籍落职,曾师事于苏轼,善诗文,苏轼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张耒传〉)。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有诗文“柯山集”传世。在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岁,1100年)腊八写诗二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平生腊八日,借钵受斋糜。

客路岁将,旅庖晨不炊。

持杯从破律,遣兴自吟诗。

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

    诗中回忆往昔腊八之日,旅途曾寄住禅寺借钵受施腊八粥,无须自做早餐,然而却破“不饮”之戒而持杯饮酒,为尽兴而吟诗。何日能再住禅寺,听定时的钟声和斋前的鱼板声呢?看来张耒与苏轼一样也经常出入禅寺,与禅僧为友,曾在寺中过腊八节受请吃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在今浙江绍兴)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试,虽名列前茅,然而因受秦桧排斥未被叙用。孝宗即位,受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不久因对与金和议有异议,反对偏安临安,遭到贬逐。此后,历任夔州通判、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礼部郎中等职,应召修孝宗、光宗二朝实录,官至宝章阁待制。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一再遭到贬逐。才气超逸,尤长于诗,诗句虽常抒发感慨激昂之情,然而也有恬淡飘逸的风格。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有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写腊八游访江村的见闻,描景抒情,十分感人。曰: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是说时至腊月,春已邻近,闲暇时拄杖散步,走到毗邻的西村,只见炊烟从一家家寂静的柴门里升起,江岸到处是牛的足迹。念己年老多病吃药,在尚未为差科(赋役)操劳之时尚是闲人。在腊八节供佛之粥相馈之时,感到江村充满年节的新景象。陆游另有一首《残腊》诗,其中有“乳糜但喜分香钵,银胜(按:一种头饰)那思映彩鞭”之句,描述分享到腊八粥之际的喜悦心情。看来,南宋时腊八、腊八粥已经广泛地融入城乡年节民俗之中。

(四)宋·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赵万年,字方叔,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曾任襄阳制置司幹办官,在开禧二年(1206)金兵围攻襄阳期间,曾协助知府赵淳守城九十余日,建有战功,著作有《禆幄集》、《襄阳守城录》。诗谓:

襄阳城外涨烟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作者此前写有《腊月初三日虏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之诗,描述攻城金兵在南宋军民英勇抗击下狼狈退却,“却疑城上有神兵”。此诗是四天后腊八写的,前两句描述襄阳城外金兵嚣张攻城的阵势和城中将士冒着矢石舍身坚守的气概。后两句是说,如果不是奉命供腊八粥的粮饷,自己怎知已到腊八节了呢。从此诗可以感受襄阳军民抗击攻城金兵时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的精神,也看到军中也过腊八节的事例。

(五)明吴寛《腊八日赐宴》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进京会试、廷试皆得第一,授修撰,侍讲孝宗东宫。明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擢吏部右侍郎,入东阁,掌典诰敕,侍读武宗东宫,后进礼部尚书。行履高洁,博学善书,有诗文《匏庵家藏集》传世。詩《腊八日赐宴》载此书卷七,记述朝廷腊八赐宴的情景。曰:

诏遣长筵列凤池,人间节序九重知。

食传内饔真成例,坐接同官易得诗。

雪里高寒瞻宇,风前微动识朱旗。

十年左掖频分席,深愧黄封酒满

    大意是,身居高位的皇帝对人间节序全然知晓,在腊八节按例降诏在宫廷宴请百官。与同僚共席易生诗兴,虽雪地寒冷,喜看宫殿如同玉砌,朱旗随风微动,想起在东阁(所谓“左掖”)十年为官辅政,举杯愧报皇恩深重。这是一位在内阁掌典诰敕的高官对出席皇帝赐宴情景和感激之情的描述,是了解明朝官场的不可多得的如同画卷般的诗。

(六)清乾隆皇帝弘历《腊八粥》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曆(17111799),是雍正皇帝第四子,即位年号为乾隆,先后平定大、小金川和西北准噶尔部、大、小和桌木等部的叛乱,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做出重要贡献,发展经济,提倡文教,敕修《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完成佛教大藏经《龙藏》编印。然而仍以严酷的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命纪昀将他即位前编撰的《乐善堂全集》重加编校,以《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刊行。巻十七收载有他写的《腊八粥》诗一首:

腊月初旬才八日,都人酝酿年华出。

招提兰若结常缘,灶下火光然百室。

黍米枣栗杂胡桃,煮粥朝餐如一律。

如一律,异甘旨,贫家不似富家美。

华屋雕盘肉侑餐,茅檐一碗充肠耳。

充肠饱腹却欢然,人人争道新年迩。

    诗中说,每年到了腊八这一天,京城已经充满年节气氛,各座佛寺遵循常例用黍、米、枣、栗以及胡桃等米果烧煮腊八粥,以供早餐。家家皆煮食腊八粥,然而贫富家庭制做的粥甘美不一样,富家还以豪华的器具盛肉佐餐,贫困人家只不过喝一碗热粥充饥而已。尽管如此,似乎人人显出欢喜的样子,都知道新年即将到来。从诗意来看,乾隆皇帝即位前对社会贫富民情还是有所观察和了解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简短结论:

(一)腊、腊日原是中国人年末祭祀先祖、百神的古老节日。开始腊日不固定,东汉以冬至后三戌日为腊日,直到南北朝才定在通行的夏历十二月八日,称腊八。

(二)佛教学者将佛经上佛诞生于二月八日、成道于二月八日,看作是周历,换算为夏历十二月八日,与腊八节结合一起纪念。

(三)禅宗腊八上堂和清规定腊八为年中重要节日,对腊八的普及影响极大。

(四)宋及辽金时期,南方将腊八看作是佛诞日举行浴佛;辽、金先后占据的北方以四月八日作为佛诞日,将腊八作为佛成道日纪念,直至元明以后腊八成为传统祭日与佛成道日的结合。

(五)腊八民俗虽因地而异,然而城乡皆盛行煮腊八粥,寺院供佛和送粥给信众,民家祀祖并馈赠亲朋。

(六)宋以后历代描述腊八的诗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腊八的风俗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爱好和平、和谐、幸福,向往太平盛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是铸造中华民族心理、性格和道德理念的重要精神动力。包括腊八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责任校对:杨国栋)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久佚,现有清严可均辑录本,载《全後汉文》卷47。此据缪启愉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四民月令辑释》,并参考石声汉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四民月令校注》。

[] 五德相生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德相胜是: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

[]参考中华书局版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历书〉、〈封禅书〉正文及注释,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吕氏春秋》〈名类〉等。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33“时序部”引三国魏高堂隆《魏台访议》。

[] 宗懔,《梁书》卷41、《北史》卷70有传。

[] 详见笔者《佛教知识读本》〈佛教的创立及其基本教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参见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对“成道“的解释。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说佛在周庄王九年癸巳岁四月八日降胎,于翌年仲春二月八日诞生,在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觉悟成佛;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师所编禅宗史书《祖堂集》据南北朝时不知作者的《周书异记》的说法,认为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在周穆王三年癸末岁二月八日成道;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说佛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出生,至穆王三年癸未岁二月八日成佛。

[] 载唐道宣编撰《广弘明集》卷8,《大正藏》第52册,第142页上。

[] 《大正藏》第46册,第786页下。

[]《大宋僧史略》原文:“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案祇洹图经,寺中有坡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详彼,不言佛生日。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又疑是用多论二月八日,乃周之二月也。东西辽敻故,多差异焉。(《大正藏》第54册,第236页上)

[]大约在南北朝早期,在佛教与道教激烈争论和冲突中,佛教方面为证明佛早于老子,佛教比道教优越,编造了《周书异记》,经常为佛教学者引用。

[] 《大正藏》第54册,第1101页下-1102页上。

[] 据《高僧传》卷9〈佛图澄传〉、卷10〈邵硕传〉、晋陆翙邺中记》,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已经盛行以四月十六日为佛诞节。唐韩鄂《岁华纪丽》载,此日以“五香之水”浴佛。据宋叶隆礼《辽志》,辽地“京府及诸州县”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

[]《大正藏》第47册,第986页下、998页下、1046页中。

[]《大正藏》第47册,第1000页下。

[]《大正藏》第48册,第1116页上-下。

[] 引自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

[] 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2页、224页。

[21] 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61年,第87页。

[22] 另参考《明史》卷53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