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锦

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维四佛”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孺童 发布时间:2013-05-07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本文就唐玄奘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十方”他方世界诸佛证诚部分,与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六方”他方世界诸佛证诚,进行比较查考,最终确定玄奘译本多出“四维”诸佛之来源与出处。

【关键词】玄奘 净土 十方 六方 四维

【作  者】现为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阿弥陀经》者,净土教之根本经典也。传于中土,先后三译,即: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小无量寿经》、唐玄奘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罗什、玄奘二译见存,《小无量寿经》已佚[1],仅存咒文及利益文[2]。该经后部他方诸佛证诚之文,罗什译本为“六方”,而玄奘译本为“十方”,此异之因于今尚无确论。

一、梵本六方

唐窥基《阿弥陀经疏》:“《称赞净土经》举十方,此本略举六方。”[3]

唐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称赞净土经》云十方诸佛,此略举六方。”[4]

宋元照《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但列六方,若依唐译则列十方。今谓但举六方,四维自摄,但言略耳。”[5]

宋宗晓《乐邦文类》卷一:“《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养字函,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养字函,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6]

元性澄《佛说阿弥陀经句解》:“唐译具有十方,秦译略明六方。”[7]

明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初东方至六上方,唐译十方,当知文有详略,义无增减也。”[8]

明大佑《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唐译具有十方,此唯六方,略去四维耳。”[9]

明传灯《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卷下:“历代译经,惟什师顺此方之机,而十一略之。无论其他,即此经十方佛赞,而略去其四,人皆传诵。似有不期然而使之然者,亦可谓得契理契机妙也。”[10]

宏《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摄隅,故文省也。”[11]

日良忠《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十方恒沙佛者,此举《小经》证诚诸佛,请求加备。但六方、十方是开合异,故《称赞经》具列十方。”[12]

《西方要决科注》卷下:“《小经》云:六方诸佛证诚。《称赞经》言十方,开合之意耳。”[13]

古来诸说,皆云罗什好简以存六方,玄奘求全而多四维。似谓该经梵本应为“十方”,而罗什译时略去“四维”以成“六方”。然此经梵本一出[14],则知该经原为“六方”,而无“四维”。故又有说,谓玄奘所依梵本与罗什不同。

二、同本异译

唐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序》:“此经前后有其四译: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罗什译,名《小无量寿经》;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译,四纸;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于慈恩寺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四、后秦又译出《阿弥陀经偈颂》一纸,而失译主。”[15]

唐静泰《众经目录》卷二〈大乘经重翻〉:“《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六十纸,魏世白延译;《阿弥陀经》三卷,五十三纸,吴黄武年支谦译;《无量寿经》二卷,三十九纸,晋永嘉年竺法护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十纸,唐永徽年玄奘译。右四经,同本异译。”[16]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六〈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小无量寿经》,四纸,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译;《无量寿佛经》,五纸,后秦弘始年罗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右三经同本,唐永徽年玄奘于慈恩寺译。”[17]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无量寿佛经》,五纸,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右一经,三译,与宋时求那跋陀罗所出《小无量寿》,及唐玄奘所出《称赞净土摄受经》同本,故不两出。”[18]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四〈总括群经录〉:“《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译。初出,与唐译《称赞净土经》等同本,见二秦《录》及僧《录》。”[19]卷五〈总括群经录〉:“《小无量寿经》一卷,或无小字,第二出,与罗什《阿弥陀》及唐译《称赞净土》同本。”[20]卷八〈总括群经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阿弥陀经》等同本。”[21]卷一二〈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第二本阙。《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亦直云《称赞净土经》,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右二经,同本异译。”[22]

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七〈总括群经录〉:“《小无量寿经》一卷,或无小字,第二出,与罗什《阿弥陀》及唐译《称赞净土》同本。”[23]卷一一〈总括群经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弥陀经》等同本。”[24]卷二一〈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阿弥陀经》一卷,亦云《无量寿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第二本阙。《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亦直云《称赞净土经》,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三译。右二经,同本异译。”[25]

依唐代诸经录所记,玄奘与罗什所依应为同一梵本。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卷三〈经中之经〉:“一《佛说阿弥陀经》,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二经同一梵本。初经简净,愈于后译。”[26]此经传入日本,日僧亦从此说。

日源信《阿弥陀经略记》:“《称赞净土经》,与今经,同本异译。”[27]

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上:“小经异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28]

日托何《器朴论》卷上〈本坏非怀门〉:“今经、《称赞净土经》,同本异译。”[29]

日凝然《净土法门源流章》:“《阿弥陀经》一卷,姚秦罗什三藏译。震旦、日本人多诵持,制疏述钞,十有余家,兰菊诤美,金玉夺光。大唐玄奘三藏亦译此经,名《称赞净土摄受经》,亦有一卷,与罗什本,同本异译。”[30]

三、靖迈逸疏

既为同本异译,何由凭多“四维”?若能得玄奘亲解,此疑必销,遂求索于玄奘门人注疏。玄奘多译罗什已译之经,如《般若》、《维摩》等,亦曾就《金刚》而斥罗什译本之失[31]。故其门人为经注疏,多取玄奘译本,如窥基所撰《说无垢称经疏》。然窥基先后两次注疏《阿弥陀经》,均取罗什译本,且自谓“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罗什法师所译”[32],不知何故。查中土经录及诸典籍,皆不见有为玄奘译本作注疏者。然于日本经录,则记有唐靖迈撰《疏》一卷。

日平祚《法相宗章疏》:“《称赞净土经疏》一卷,靖迈述。”[33]

日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一卷,靖迈撰。”[34]

日永超《东域传灯目录》:“《称赞净土经疏》一卷,靖迈撰。”[35]

靖迈者,四川梓潼人[36],入选玄奘译场,“笔受于玉华宫及慈恩寺翻经院”[37]。然其所撰《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中土早佚,且仅载日录,故似应于日本见存。

清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卷三〈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缘起〉:“净土家言流传于世者,以天台《观经疏》及《十疑论》为最古,嗣后作者寥寥。咸谓学道之士,群趋于禅,而净业中衰。斯言也,余未之信。顷年四海交通,遂得遨游泰西,遇日本南条上人于英伦。上人名文雄,净土宗杰士也。既各归国,适内戚苏君少坡随使节赴日本,嘱就南条物色释典,凡中华古德逸书辄购之,计三百余种。其中专谈净土之书,自元魏以迄南宋,择其尤雅者得十种,汇而刊之。庶几后之学者,一展卷间,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

《无量寿经义疏》,隋沙门慧远撰。

《观无量寿佛经疏》,唐沙门善导撰。

《阿弥陀经义疏》,宋沙门元照撰。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唐沙门靖迈撰。

《往生论注》,元魏沙门昙鸾撰。

《安乐集》,唐沙门道绰撰。

《西方要诀》,唐沙门窥基撰。

《游心安乐道》,唐新罗沙门元晓撰。

《净土论》,唐沙门迦才撰。

《释净土群疑论》,唐沙门怀感撰。”[38]

余偶读杨公之记,实是喜出望外,即刻询之南京金陵刻经处,然反馈云无有此书。遂又令其查阅上世纪50年代刊刻目录,以及杨公从日本寻回中土古逸佛书目录,也均无此书。而今金陵刻经处所刊行之《古逸净土十书》,乃以唐道镜、善道共集《念佛镜》与唐窥基《阿弥陀经通赞》,代以唐靖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与唐迦才《净土论》。窃谓,若真无此《疏》,诸多日录不应载之,且杨公亦不会撰文记之。又日凝然《净土法门源流章》:“靖迈法师作一卷《疏》,解释此本,罄精美焉。”[39]更是言之凿凿。遂再经查考,方知日本亦无全本,只于《安养集》与《安养抄》中存有部分佚文。然二书所引靖迈《疏》文,皆与“十方诸佛证诚”无关,真乃无功而返。既然无旁证可参,只好精研原经,以期有所获也。

四、四维四佛

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方诸佛证诚”部分,全文如下: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如是东方亦有现在不动如来、山幢如来、大山如来、山光如来、妙幢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东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南方亦有现在日月光如来、名称光如来、大光蕴如来、迷卢光如来、无边精进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方亦有现在无量寿如来、无量蕴如来、无量光如来、无量幢如来、大自在如来、大光如来、光焰如来、大宝幢如来、放光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西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北方亦有现在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无量天鼓震大妙音如来、大蕴如来、光网如来、娑罗帝王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下方亦有现在示现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师子如来、名称如来、誉光如来、正法如来、妙法如来、法幢如来、功德友如来、功德号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下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上方亦有现在梵音如来、宿王如来、香光如来、如红莲华胜德如来、示现一切义利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在上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东南方亦有现在最上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东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南方亦有现在最上日光名称功德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西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西北方亦有现在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西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又舍利子。如是东北方亦有现在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如是等佛如伽沙住东北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40]

此段经文与罗什译本相较,除多“四维”外,其于诸方列名前均冠“现在”,以显诸佛非过去、未来也。又玄奘译本,“六方”与“四维”两段,体例不一:前“六方”均举数佛名号,而后“四维”仅举一佛名号。且“四维”四佛名号之译,也似与前“六方”诸佛名号,非一系而出。

五、宝积净土

依日本《大正藏》分类,将净土类经典归入“宝积部”。《大宝积经》第五会〈无量寿会〉,即《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又日源信《阿弥陀经略记》:“《称赞经》中,西方、下方又有九佛,上方有五,四维各一。余方方同,今名字少异。《宝积经》云:‘十方各如恒河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41]故知《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当与《大宝积经》别有因缘。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一一〈功德宝花敷菩萨会〉:“尔时,功德花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世界颇有现在诸佛如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名号,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佛言:‘善哉!善哉!功德花。汝今为欲利益安乐天人世间及未来世诸菩萨等,问于如来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功德花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42]

该会乃功德花菩萨所问“现在”诸佛事,且具足“十方”。其“持名”成就,乃净土教易行道之根本法门。其后举“十方”佛名及持名功德,引之如下:

尔时,佛告功德花菩萨言:善男子。东方有世界名一切法功德庄严,劫名普集一切利益,彼现有佛号无量功德宝庄严威德王如来。寿命无数,其佛众会无量无边,皆是清净诸大菩萨。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即能灭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转身得陀罗尼,名为乐说无碍。凡所说法,常为十俱胝刹诸佛世尊,授以辩才,令得无畏。

复次,功德花。南方有世界名功德宝庄严,劫名广大功德,彼现有佛号功德宝胜庄严威德王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转身当得日轮光明遍照三昧,于诸佛刹随愿往生,亦当摄受无量功德庄严佛土。生彼刹已,具三十二相,获无断辩才,转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功德花。西方有世界名离一切忧,劫名能胜王,彼现有佛号一切法殊胜辩才庄严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毒不能害,刀不能伤,火不能烧,水不能溺,舍此身已,当受化生,获陀罗尼名为百旋。

复次,功德花。北方有世界名离尘,劫名持大名称,彼现有佛号积集无量辩才智慧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则为奉事六十俱胝那由他佛,得遍一切处陀罗尼、无尽藏陀罗尼,乃至未成无上菩提,终不更入三恶趣中,常得往生诸佛刹土,修菩萨行,度脱无量恶趣众生,当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次,功德花。东南方有世界名胜妙庄严,劫名出生功德,彼现有佛号千云雷吼声王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转身得佛四无所畏,四种神足,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所得国土功德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异也。若有女人能受持者,皆悉转为丈夫之身。

复次,功德花。西南方有世界名无量庄严,劫名能生妙法,彼现有佛号最上妙色殊胜光明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则为奉事九十俱胝诸佛如来,得度脱一切众生三昧。何故名为度脱一切众生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此三昧演说法时,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恶趣众生悉皆解脱,得生人天,普获安乐,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如悦意如来刹中,所有众生常受安乐。

复次,功德花。西北方有世界名为离垢,劫名广族,彼现有佛号种种胜光明威德王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转身得无量辩才庄严陀罗尼,悉能受持八十俱胝如来所说之法;所得国土功德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异也。

复次,功德花。东北方有世界名曰无忧,劫名辩才庄严,彼现有佛号无数劫积集菩提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即为供养八十俱胝诸佛世尊,转身具足六十种言音辩才。

复次,功德花。上方有世界名无量功德庄严威德,劫名无量吼声,彼现有佛号虚空吼声净妙庄严光明照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所生之处,种族尊豪,识性聪慧,善能通达世俗文词,凡所发言人皆信受。于诸地中,具足清净戒定智慧及于解脱知见,获宿命智,得五神通,亦当得佛十八不共,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功德花。下方有世界名种种音声,劫名积集智慧,彼现有佛号一切法门神变威德光明照耀如来。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者,转身得陀罗尼,名成就正觉。当能受持九十俱胝诸佛如来所说之法,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3]

该会“四维”之中,“东南”、“西北”两较“西方极乐世界”,为其余“六方”所无。此“四维”与“六方”,均举一佛名号,且佛号意译体例一贯。“四维”之列序: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与玄奘译本同。

 

四维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宝积经》卷一一〈功德宝花敷菩萨会〉

东南方

最上广大云雷音王如来

千云雷吼声王如来

西南方

最上日光名称功德如来

最上妙色殊胜光明如来

西北方

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

种种胜光明威德王如来

东北方

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

无数劫积集菩提如来

比对二经“四佛”名号,可见译辞虽异,然所指皆同[44]。故知玄奘译本之“四维四佛”,当源出《大宝积经》。

 六、依义增补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45]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一八〈无量寿会〉:“阿难。东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彼诸佛等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46]

玄奘其时之净土经典皆为“十方”,故为周圆经义而增“四维”。又玄奘译本较之罗什译本,篇幅多出一倍有余[47]。若为同本异译,虽有详略,然不至差异如此之大。且玄奘译本中,多有梵本及诸译本无有之文。细参玄奘译本独有之文,又大多为阐释经义之辞。

今举一例,以为说明。

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48]

此段经文,现存梵本及中外各译本中所无,为玄奘译本独有[49]

唐窥基《阿弥陀经疏》:“经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次释第二水含八德也。《称赞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准此水即具四尘:清净即色入,冷软触入,甘美味入,余三水之用,阙无香尘。”[50]

“八功德水”之释,亦见于玄奘其它译著。

尊者世亲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一〈分别世品〉、尊者众贤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一〈辩缘起品〉:“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51]

唐玄奘译《大宝积经》卷三七〈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三〈如来不思议性品〉:“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所谓:一轻,二冷,三软,四澄静,五无秽,六清净,七乐饮,八多饮无患。”[52]

依窥基《疏》,“清、冷”分置,这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不符,与《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大宝积经》同。又依窥基《疏》云“阙无香尘”,可知《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又与《俱舍论》、《顺正理论》不同[53]。由此可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八功德水”释文,当源出《大宝积经》。

案窥基《疏》解“八功德水”,引《成实论》、《正法念处经》等为证,杂糅无序[54]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此疏于序王后,以七门分别,然叙传译部类中,不列奘师重译之《称赞净土经》,而于释菩萨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称赞净土经》译于永徽元年耳,为基公出家之第三年,疑此《疏》是基公当时初参译场,助译此经,随文纂义之作也。《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唐窥基撰。此赞于序王竟,以六门料简,与前《疏》全不同,盖是晚年随缘讲说之作,所以与幼年所撰《疏》,详略互异也。”[55]若准周说,故后窥基《通赞疏》中,仅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释“八功德水”,而全无赘言。

七、利益后学

《大宝积经》之梵本,乃玄奘从印度取回,后因临终无力,只译出部分。

唐慧立本、彦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麟德元年春正月朔一日,翻经大德及玉华寺众,殷勤启请翻《大宝积经》。法师见众情专至俯仰,翻数行讫,便摄梵本,停住告众曰:‘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拜辞俱胝佛像。’”[56]

今存《大宝积经》仅第十二会〈菩萨藏会〉为玄奘所译,然不可谓余经玄奘未览;第三十四会〈功德宝花敷菩萨会〉,虽为菩提流志所译,然其内容玄奘未可不能引用。前文比对“四维佛名”,文辞之异,亦可证玄奘所译别于菩提流志也。

又依《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所记,该经为玄奘“永徽元年(650)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询)笔受”[57]。大乘光,即普光,玄奘所译经论,“十分七八是光笔受”,且多密授口义[58]。亦或普光将玄奘讲经之语,记入经文,也未可知。

概言之,玄奘为释“池水”,依《宝积》而增“八功德”;为满“十方”,依《宝积》而增“四维”。不违经旨,引他经文句阐说经义,实为开显净土教理,利益后学也。



[1] 案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2、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21〈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其求那跋陀罗所译《小无量寿经》,寻本不获,诸藏纵有,即与《阿弥陀》文同不异。”《大正藏》第55册,第595页中、第924页下。

[2] 案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出《小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第351页下。

[3] 《大正藏》第37册,第326页下。

[4] 《大正藏》第37册,第344页上。

[5] 《大正藏》第37册,第362页中。

[6] 《大正藏》第37册,第150页下—151页上。

[7] 《卍续藏》第22册,第546页上。

[8] 《大正藏》第37册,第372页中。

[9] 《卍续藏》第22册,第555页下。

[10] 《卍续藏》第22册,第590页上。

[11] 《卍续藏》第22册,第670页上。

[12] 《大正藏》第57册,514页下。

[13] 《卍续藏》第61册,第113页中。

[14] 案林光明《阿弥陀经的基本资料与各种语文译本简介》:“穆勒(Max Müller)以在日本取得的常明本及法护本做底本,并参考慈云本,在西元1880年,于英国牛津(Oxford)大学出版了梵文本的《阿弥陀经》。”林光明编注《阿弥陀经译本集成》,第2页,台湾迦陵出版社199512月第1版。

[15] 《大正藏》第37册,第330页上。

[16] 《大正藏》第55册,第191页中。

[17] 《大正藏》第55册,第291页下。

[18] 《大正藏》第55册,第318页中。

[19] 《大正藏》第55册,第512页下。

[20] 《大正藏》第55册,第528页中。

[21] 《大正藏》第55册,第555页下。

[22] 《大正藏》第55册,第595页中。

[23] 《大正藏》第55册,第825页中。

[24] 《大正藏》第55册,第855页中。

[25] 《大正藏》第55册,第924页下。

[26] 《大正藏》第47册,第395页中。

[27] 《大正藏》第57册,第674页上。

[28] 《大正藏》第83册,第428页上。

[29] 《大正藏》第84册,第9页上。

[30] 《大正藏》第84册,第193页上。

[31] 案唐慧立撰、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帝又问:‘《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问阙一,二颂阙一,九喻阙三。如是等,什法师所翻舍卫国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帝曰:‘师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众生闻之具足。然经本贵理,不必须饰文而乖义也。’故今新翻《能断金刚般若》委依梵本,奏之,帝甚悦。”《大正藏》第50册,第259页上。

[32] 唐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序》。《大正藏》第37册,第330页上。

[33] 《大正藏》第55册,第1139页上。

[34] 《大正藏》第55册,第1141页中。

[35] 《大正藏》第55册,第1151页上。

[36] 清通醉《锦江禅灯》卷16〈靖迈传〉。《卍续藏》第85册,第199页下。

[37]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唐简州福聚寺靖迈传〉。《大正藏》第50册,第727页上。

[38] 清杨仁山《杨仁山居士文集》,安徽黄山书社,20063月,第285页。

[39] 《大正藏》第84册,第193页上。

[40] 《大正藏》第12册,第350页上-351页上。

[41] 《大正藏》第57册,第680页中。

[42] 《大正藏》第11册,第565页上。

[43] 《大正藏》第11册,第565页上-566页上。

[44] 案《大宝积经》梵本今无,仅存部分残简。“四佛”之名,从二汉译考察,其所依梵文底本应属同源。但是否同一,则不敢妄断。

[45] 《大正藏》第12册,第272页中。

[46] 《大正藏》第11册,第97页下。

[47] 案林光明《阿弥陀经诸译本差异试析》:“从文字本身来看,什译只用1858个汉字译完此经,而奘译用4075字翻译,就算扣除第16-1段什译所无的364字,仍有3711字,几乎比什译多了一倍译文。”林光明编注《阿弥陀经译本集成》,第573页,台湾迦陵出版社199512月第1版。

[48] 《大正藏》第12册,第348页下。

[49] 案林光明《阿弥陀经汉英日梵诸译本分段对照及注释》:“什译的‘八功德水’,稻译是‘water of the eight excellent qualities’,穆译是‘water which possesses the eight good qualities’,三者皆未列出是那八功德。四个日译本也未列出八功德的详细内容。”林光明编注《阿弥陀经译本集成》,第228229页,台湾迦陵出版社,199512月第1版。

[50] 《大正藏》第37册,第320页上。

[51] 《大正藏》第29册,第57页下,第515页中。

[52] 《大正藏》第11册,第213页中。

[53] 案《俱舍论》、《顺正理论》二论本之“不臭”,即属香尘,其与《成实论》说同。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卷3〈四大假名品〉:“佛说五情不能互取尘,故又佛说八功德水:轻、冷、软、美、清净、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是中若轻、冷、软皆是触入,美是味入,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调适无患是其势力。此八和合,总名为水。”《大正藏》第32册,第261页中-下。

[54] 案日永超《东域传灯目录》:“此《疏》文义,颇与慈恩师异,年来所疑也。此《疏》有两本,一本云《赞述》,共云基师,真伪难定。”《大正藏》第55册,第1151页上。

[55] 《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第3册,第137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12月第1版。

[56] 《大正藏》第50册,第276页下。

[57]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8〈总括群经录〉,《大正藏》第55册,第555页下。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1〈总括群经录〉,《大正藏》第55册,第855页中。

[58]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传〉,《大正藏》第50册,第272页上。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