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锦

《敕修百丈清规》蠡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行空 发布时间:2012-03-16 浏览次数:

上篇

【内容提要】清规制度可以说是延续传统戒律,又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所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体系。至唐代怀海禅师时已趋成熟,遂创制了《百丈清规》,天下丛林皆来效仿,从而开辟了清规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敕修百丈清规》制成于元代,共分九章,即祝厘、报恩、报本、尊祖、住持、两序、大众、节腊、法器。本文又把这九个章节分成五个部分,一、皇家祝仪,二、报本尊祖,三、住持仪轨,四、丛林架构,五、龙天耳目。从这五个方面分别加以剖析,对《敕修百丈清规》作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清规  住持  执事  涅槃  上堂  茶毘  茶汤  煎点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敕修百丈清规》成书于元顺帝时期。在此清规之前,有唐代百丈怀海制《百丈清规》(已佚);北宋宗赜制《禅苑清规》亦称《崇宁清规》;南宋宗寿制《入众日用清规》;南宋金华惟勉制《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又称《咸淳清规》;元代东林弌咸参考诸家而制的《禅林备用清规》(又称《至大清规》)等。元统三年(1335),元顺帝敕令江西百丈山住持僧德辉依之前流通较广的《崇宁清规》、《咸淳清规》、《至大清规》三种,考校得失,揉合荟萃,制成《敕修百丈清规》一书。同时又敕命大龙翔庆寺住持僧大诉校正。之后由元顺帝颁布诏书,敕天下僧人皆依此清规而行,遂成为全国各寺院日常生活中的准则。

一、法依国主的体现——皇家祝仪

《敕修百丈清规》的第一章祝厘和第二章报恩,专门阐述为皇帝、太子祝福以及为历代先帝作纪念日(国忌日)的仪轨。把国主祝延明确写在出家人必须遵守的清规里,而且置于诸章之首,元代政教关系之微妙可见一斑。

(一)圣节

圣节是寺院启建金刚无量寿大法会为皇帝祝福的一种仪式。金刚道场开始之前,住持僧必须先表白做法会的意义与内容:

某月某日钦遇天寿圣节,某寺预于某月某日,启建金刚无量寿道场。一月日逐日轮僧上殿,披阅金文,今辰开启,住持臣僧某,升于此座举扬圣谛第一义,所集洪因端为祝延圣寿万安者。[1]

之后住持下座,大众法师具备威仪,饱满精神,到大佛宝殿开始法会。在法会期间无论多大官员在场“亦不得叙谢,盖尊君也”。[2]可见法会的规格要求是非常高的。大众诸师听钟声到大殿排班,住持到后,侍者递上茶汤,住持上茶汤供养后,烧香侍者再次捧香盒递给住持上香,接着东堂、西堂上香供养,两边大众师依次双双出班,次第上香供养。在这一日“如有大方诸山住持偶至者,令侍者请,于两序前上香”。[3]也就是说,如果有外寺来的出家人到了这里,同样要上香为皇帝祈祷。各自上完香后,大众展具并礼佛三拜。住持与诸师同时向佛跪,维那举腔唱完楞严咒之后,把功德回向给皇帝。云:

讽诵秘章,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金刚无量寿佛云云。[4]

这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另有一种回向云:

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十号讫回向云:上来念诵所集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金刚无量寿云云。[5]

其中“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四句,至今,寺院在初一、十五时仍然念诵(有些地方略有改动)。

念完回向文后,大众诸师,从大殿次第而出,算是一天的佛事活动进行结束。

在法会期间,须明确诵经缘由、诵何经、何人参加诵经这三点,并张榜通告寺内大众,名为:黄榜式(禅院告知行事,以黄纸揭示)、经单式(列出所要诵持的经典)、差单式(列出每天诵经人的法名)。这几种方式现在寺院里面还在沿用,与做法事时寺里的“挂牌”形式是一样的。

根据《敕修百丈清规》记载,榜文的格式如下:

黄榜式

某州某府某寺

某月某日钦遇

天寿圣节本寺预于今月某日恭就

大佛宝殿启建

金刚无量寿道场一月日逐日轮僧上殿披阅真诠

宣持密号所萃

洪因端为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

右恭 惟

佛日洞明

龙天昭格

某年某月 日都监寺臣僧某谨言

住 持 臣僧某

经单式

今具经文品目于后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大乘妙法莲华经

大乘金光明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大仁王护国经

右具如前

今月 日纲维臣僧 某 具

差单式

今具逐日轮僧上殿名员于后 用白纸书

某日 住持臣僧 某甲首座 某甲书记

               某甲藏主 某甲知客 某甲西堂

某日 某甲称呼 某甲上座 某甲都寺

右具如前

                    今月 日堂司 某 具[6]

引文中多次出现“臣僧”字样(除此外,在《敕修百丈清规》中还有很多僧人对皇帝称臣的例子,其实佛法传至宋代,僧人皆是自称臣的了),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佛教管理日趋严格。其时,距慧远大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已相去甚远。

    黄榜式中“启建”意为法会开始。与之相对的,法会期满,众人散去称为满散。列如下:

疏语,启建:右伏以 覆焘无私。乾坤孰测其高厚 照临有赫。日月莫喻其光华。知 赞仰之徒劳。欲 补报而无极。惟托钧陶之内。义重 四恩。故竭 忠爱之心。虔恭 三祝。斗枢电绕龙象筵开。帝网百亿山河咸归 圣量。华藏三千世界益衍 丕图。少尽涓埃。匪懈朝夕。钦愿 蘷龙登用 景星耀而泰阶平 麟凤呈祥 圣人作而万物覩。谨疏 

满散:优钵罗花瑞世 同佛降生 阎浮提树连阴。与天齐寿。故 毓夙成之 睿质。克 承丕显之 圣谟 大哉 干至哉 干体 干居正 会其极归其极 建极立中。爰以 吾道之大同。有裨 圣时之至治。山林钟鼓乐 化日之舒长。草木昆虫被 膏泽之渗漉 祥开震夙 颂祝华封。钦愿 垂拱无为。天地位而万物育 钧陶有象。阴阳理而四时平 寿考万年 本支百世。[7]

   

这里的“启建”与“满散”指代法会开始与结束时所念的疏语,是法会缘起的说明以及对施主的祈祷语,与现在寺院做法会所念的“文疏”类同。

(二)祝赞

1、景命四斋日祝赞

景,是大的意思。景命,谓皇帝禀天之大命。景命日指天子即位之日。

景命好日,月旦、月望、初八、廿三,四斋日。隔宿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次早钟绝,后鸣僧堂前钟,集众登殿,维那举楞严咒,唱药师号。[8]

按照仪轨,每月景命日及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这几天都要为皇帝虔诵楞严咒,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数遍,以此来祝愿皇家基业永固,帝道遐昌。

2、旦望藏殿祝赞

在初一、十五日,僧众齐集大殿,用“转藏”的方式来对皇帝进行祝延。《佛光大词典》里有对“转藏”一词的详细解释:

<>转读大藏经。转,谓转读,即略读数行之义。

<>回转轮藏之意。将大藏经楼中纳置一切经之书架,设置机轮便于旋转,称为轮藏。据《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载:梁朝善慧大士创成转轮之藏,谓虔信者推轮藏一匝,则与看读藏经具同等功德。[9]

住持在初一、十五日,带领僧众绕藏经三匝,如果人多的话,就绕一匝。绕毕立定,随念大悲咒,并且回向云:

大圆照中有华藏海,功超造化,道绝明言,三光电卷而实相涵,六合雷奔而湛然寂,不思议海难尽赞扬。某州某寺住持传法臣僧某,月旦望令辰,谨集合山僧众,恭趋藏殿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运转天宫法宝轮藏,讽诵大悲圆满神咒,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金刚无量寿佛仁王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10]

把每次“转藏”、诵咒的功德皆回向给皇帝,并祝圣寿万安,念金刚无量寿佛仁王菩萨数遍。

3、每日祝赞

每天的早上、中午过堂之后,大众法师必须登临大殿念《无量寿咒》三遍,并且回向云:

讽诵秘章,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安。金刚无量寿佛云云。[11]

这些祝赞直接体现了寺院对皇权的积极迎合,从中可见皇权对寺院的影响之深刻。

4、千秋节与善月

千秋节是在皇太子生日时为其祝祷,与四斋日时一样,皆持楞严神咒、称扬圣号,并祝愿国基永固。回向云:

某道某路某寺某月某日,敬遇皇太子千秋令节,谨集合山僧众,恭趋宝殿,讽诵《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称扬圣号。所萃良因,敬祝皇太子睿算千秋殿下,伏愿日重轮月重辉,照临海宇,山如砺河如带,巩固邦基,金刚无量寿佛云云。[12]

善月指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此三月不宜杀生,以表弃恶扬善之意。

始由隋开皇三年诏天下,正、五、九并六斋日,各寺建祈祷道场,不得杀生命,取藏经中。有毘沙门天王,每岁巡按四大部洲,正、五、九月治南赡部洲,故禁屠宰。[13]

按照经典,有一毗沙门天王,每年都会在四大部洲里巡查,而治理南赡部洲的时间即是正月、五月、九月,所以不要在这几个月里做屠宰的事情。善月这一制度从隋朝开皇三年一直沿用到元朝,对我国古代社会可谓影响深远。

(三)报国恩

1、国忌

国忌是皇帝、皇后的忌日,是我国古制。依《佛祖统纪》卷四十载,可知唐代于国中各郡就已经有国忌了。到了元代,此一规制比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如下:

上宾日届期,隔宿库司报堂司,令行者覆住持两序,报众挂讽经牌,就法座上,安御座,用黄纸写圣号牌位,严设香花灯烛几筵供养,至期鸣僧堂钟,集众候住持至,上香上茶汤,维那举楞严咒,讽诵毕。回向云:某州某寺住持传法臣僧某,某月某日,恭遇某圣圣忌之辰,谨集合山僧众,谨诵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称扬圣号。所萃殊利资严圣驾,伏愿神游八极,想云车风马来,临位证中天受玉殿琼楼快乐,十方三世云云。[14]

可以看出,在帝后的忌日,也有一套完整的法会仪轨制度,具体形制与前述的几种大同小异。首先是告知住持及两序大众,挂所要念诵经典和诵经僧人法名的牌子。用黄纸写过世帝后的名字,并庄严道场,一切就叙之后,维那可举楞严咒讽经,至后把所念经的功德俱回向帝后。

2、祈祷

祈祷日必须如法如律地庄严道场,铺设香、花、灯、果供养。住持亲自领众讽经,知事内外竭尽全力,大小寮舍各就其职。维那告知行者挂祈祷牌,具体诵经时间、诵经目录依牌上所示而行。

1)祈晴

淫雨为戾物用不成,百川横流民无宁处。盖众生共业所感,惟上天覆焘无私,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晴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祈求晴霁,速赐感彰。伏愿扫顽云于四野,阴沴潜消;丽杲日于中天,容光必照。俾五行各顺其序,而万汇悉遂其生。[15]

雨水如果太多了就不利于万物生长,洪水泛滥就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其实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为替众生消业,雨水横流时,寺院启建祈晴道场,每天诵经,以祈早日晴朗。

2)祈雨与祈雪

切见:亢阳为灾百物就槁,匪上天之降罚,由下民之多愆。惟诸佛开慈悲之门,而神咒有祈禳之应,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雨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祈求雨泽,速赐感通,伏愿拯生灵于涂炭,厥维艰哉;起云龙于山川,俾霶矣。庶兹多稼亦乃有秋。[16]

切见:时冬恒温,恐生物之疵疠,维天降雪。净下土之祲氛,庸致瓣香之诚,愿集六花之瑞。由是谨发诚心,启建祈雪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祈求雨雪,速赐感通,伏愿彤云千里润泽,八荒六府三事用修,草木咸若,二气五行顺序,神人以和。[17]

如果烈日炎炎,不降雨水,同样也不利于万物的生长。这并非上天无故降下惩罚,而是因为下界百姓造了很多恶业。惟有请佛菩萨大开慈悲之门,加持众生摆脱罪愆,离苦得乐。冬天如果气候温暖,而无降雪迹象,恐疾病流行,亦要挂诵经牌。寺僧应广发无上菩提之心,启建法会,讽诵诸经,祈愿早降甘霖、瑞雪,为民众消灾除疾。

3)遣蝗

切见:飞蝗蔽天,惟凶荒之可虑;遗孽入地,恐滋蔓之难图。匪假神功之驱除,虽极人力而罔措。由是谨发诚心,启建遣蝗道场,每日命僧,讽诵经咒。仰扣诸圣,所冀驱遣虫蝗速赐消殄,伏愿涤之风雨,扫种类以无遗,投之江河,随业感而自化,民安其业物遂其生。[18]

蝗虫之灾,能够给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唯有启建道场,讽诵经咒,仰乞佛陀不舍众生,能令蝗灾速得消灭。

二、报本尊祖——诞辰与忌辰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是佛陀慈悲宣示留给后人的法宝,是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理论依据,此妙法能令四众弟子摆脱生死轮回走向涅槃。由此历代祖师不辞辛劳代代相传,而使佛法流传二千多年,以至现代受益。所以,在古大德制定清规时,就把佛陀的诞辰、成道、涅槃,以及祖师的忌辰也写在了清规里,成为僧众必须遵行的规章制度,以此来报答法主、祖师的恩德。

(一)佛陀的降诞、成道及涅槃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从而证得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后便游走五印度,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广演大小二乘,声闻、菩萨随其根机所获不等,直至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间而入涅槃。弟子们为了纪念佛陀,要在其降诞、成道、涅槃的日子里进行盛大的祝祷仪式。

佛陀圣诞日南传(泰国、缅甸等)认为是五月月圆日,北传则以农历四月初八(中国、韩国等)为准,日期的差异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佛陀的尊敬和纪念。佛诞日所要举行的仪式是浴佛法会,即请出佛降生像(太子像)安于香汤盆内,放二小勺于盆中,以备两序大众持勺浴佛,再以香、花、灯、烛、果等严设道场,数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

                                

佛诞令辰,某寺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趺坐云: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唱宗乘,所集殊勋,上酬慈荫,下与法界众生同伸希有之庆。[19]

这是说明浴佛的缘由、含义。说法完毕,住持领众一起到大佛宝殿,各自向上排班立定,住持先上香三拜,依次维那领大众上香三拜,住持跪下,维那白云:

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20]

此是把佛陀比喻成月亮,能照天下众水,众水各现同一月亮。佛陀出于世间而显莲花像,眉间白毫一舒展(表说法),就能够照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令众生破迷开悟,遍洒甘露而使四生(胎生、湿生、卵生、化生)广受佛法润泽。维那宣疏完毕,再举唱云: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21]

这首偈语是在大众浴佛时用唱诵的方式反复诵读,时至今日,每年四月初八,依然与此仪轨相同。所有大众皆浴佛毕后,再把法会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诸众生等。最后宣疏云:

大海湛然独听 潮音之震荡 太虚廓尔 惟瞻 景纬之横陈 由 本大而迹彰 抑 时至而机应 俾群灵咸成正觉 从五浊示现降生 脱珍服着垢衣 委身以徇舍化城登宝所 携手同归 初度重临 大恩莫报 伏愿 扇真风于末世 揭慧日于中天无佛无魔法法宣扬玉偈 非垢非净尘尘灌沐金躯。[22]

疏语意在说明佛陀发菩提大愿,化身降生在南阎浮提五浊恶世,与众生同处世间,并降诞王宫,而后又舍太子奢华生活,脱去珍奇美服,着粪扫衣,行头陀行,慕灭修道。

    佛陀成道日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此日住持上香云:

佛成道日:某寺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奉为法界众生,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次冀法界众生同成正觉。

次趺坐云: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唱宗乘,所集殊勋上酬慈荫,普愿法界众生,发明自己智慧。入微尘剎转大法轮。[23]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腊八粥”之说,此即是为了纪念释迦佛成道而以吃粥的方式来表达对佛陀的敬重。一直流传到今天,每至腊月初八,不管对佛法有无信仰者皆蜂拥而至寺院,共尝“腊八粥,这也寄托了众生对于能够得到佛陀加被的殷切期望。当然,在寺院里要举行庄严的仪式,住持领众上殿,诵经回向,来为众生祈祷。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作已办,于此日入涅槃。佛陀临入灭时,告诫大众比丘:“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异也。”[24]佛陀化身虽已入灭,但已把妙法留于后世,后人依法修持皆可证得无上佛慧。后来弟子们为涅槃日也作了一套纪念的仪轨。

住持率众于大佛宝殿内,严备香花,如法供养,拈香祝云:

佛涅槃日:某寺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下与法界众生同伸攀慕,所冀法身常住法轮再转,一切有情悟无生忍。

次趺坐云:二月十五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入涅槃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扬涅槃妙心,所集殊勋上酬慈荫,普愿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者。[25]

祝毕,大众诵经,回向。

(二)帝师涅槃

《敕修百丈清规》中所指的帝师即拔合斯八大师。据载大师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七岁时就能讲法辩经。元帝尊其为师,也反映了皇帝对佛教的尊崇。大师在佛教史上地位非常高,在其圆寂之后,教界制定了专门的佛教仪轨以示纪念,并编入了清规,为后世所沿用。

在帝师涅槃日,安设牌位,如法铺设,备香、花、灯、烛、果等供养。维那所制疏,与佛涅槃时疏相同,挂诵经牌,正日鸣钟集众,大众雁立,住持至后,上香礼拜,并宣疏举咒,回向云:

上来讽经功德,奉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上酬慈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云云。[26]

从清规章节上来看,在佛陀涅槃日后面,紧接着就是帝师涅槃日,在制疏上二者也是一样的,可以说在元帝眼里帝师与佛陀基本等同起来了。

(三)达磨忌

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咐嘱妙法,而为初祖,传至达磨已二十八祖。达磨祖师于南北朝时来华传法,与梁武帝谈而不契,遂一苇渡江,于少室山中面壁九年,方传佛妙旨,用“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的方式传续法脉,被后人尊为东土禅宗初祖。达磨祖师于“太和十九年(495)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居而逝。”[27]禅林清规将十月五日定为达磨忌。

是日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集众等候住持至佛殿,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后再三拜,问讯揖汤,复位后再三拜,方收坐具。敲三通鼓,行者鸣引磬,维那出班念诵云:

切以:宗传直指,忝借润于余波;道大难名,愧联辉于末裔。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十号云云。

回向云:上来念诵功德,奉为初祖菩提达磨圆觉大师大和尚,上酬慈荫,十方三世一切佛云。[28]

(四)百丈忌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俗姓王(一说姓黄)。在幼年时喜游访寺院,年二十,依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后从南岳法朝律师受具足戒,不久至庐江(位于四川)研读经藏。适逢马祖道一在南康弘法,于是倾心依附,遂得道一禅师印可。后出主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的农禅生活。制订了禅宗清规——《百丈清规》,以至于后来的诸清规皆含《百丈清规》的影子,所以后代禅林在百丈忌辰时也都做一些诵经仪式来纪念。百丈禅师于元和九年(814)正月十七日入寂,世寿九十五岁。

先期堂司率众财营供养,至日隔宿如法铺设法堂,座上挂真,严设中间祭筵上下间几案供具,当晚讽经正日散忌特为茶汤拈香宣疏。出班上香大众展拜,但无念诵。初夜回向云: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有去来,仰冀慈悲俯垂昭鉴。正月十七日,伏值百丈大智觉照弘宗妙行禅师大和尚示寂之辰,率比丘众营备香羞,以伸供养,讽诵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上酬慈荫,伏愿昙花再现,重开觉花之春;惠日长明,永烛昏衢之夜,十方三世一切云云。[29]

百丈忌辰就和其它的有些区别了,首先如法布置法堂,严设道场,于当晚诵经。在正日时作开山忌(散忌),用茶汤供养毕,宣疏。大众出班礼佛即可,此时没有念诵。

(五)开山历代祖忌与嗣法忌

开山忌是寺院于“开山”示寂纪念日所举行的法会,是给开辟道场的历代祖师作忌辰。嗣法指弟子承受其师的教法,并成为其后嗣者。此一后嗣者通常称为法嗣。一般师资(师徒)相承时,必须由为师者授予嗣书,以此作嗣法的证明,受嗣书之弟子必限于出家的僧人。嗣法忌即是给嗣法自己的恩师作忌辰。

这两种忌辰的仪式基本与前种同,皆是庄严道场,备齐香、花、灯、烛、果以伸供养,诵经祈祷,最后把诵经功德回向给祖师。

开山忌与嗣法忌在性质上非常接近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从中可以看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佛法的圆融性和包容性。

三、一寺之主——住持

“住持”一词,最早源于百丈怀海禅师。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被用来统指管理寺院一切事务之主持者,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院主或方丈。《禅苑清规》〈尊宿住持〉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30]住持是领众熏修,延续佛陀法身慧命的一寺之主,统管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两序大众。在《敕修百丈清规》中对住持的日用轨则及领众修行皆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一)住持日用

1、上堂

上堂是古时的一种法事活动,谓住持上堂说法,在上堂之前,侍者须挂上堂牌,以告知大众。《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云:“挂上堂牌报众,粥罢,鸣下堂钟三下。俟铺法座毕,堂司行者覆首座,鸣众寮前板,大众坐堂,方丈行者覆住持,次覆侍者,鸣鼓,两序领僧行,至座前问讯,分班对立,侍者请住持出,登座拈香祝寿,趺坐开发学者,激扬此道。”[31]其有九种上堂之说:

(1)旦望上堂:指每月初一、十五的上堂祝圣。

(2)五参上堂:指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以及旦望上堂中的初一、十五日。由于大约每隔五日上堂一回,故称为五参。不过,由于初一、十五已有祝圣上堂,故所谓五参上堂,实指其余的四日。

(3)九参上堂:指一个月中上堂九次,即每隔三日上堂一回。

(4)圣节上堂:指皇帝诞生日的上堂祝寿。

(5)出队上堂:指住持劝化归来后的上堂,又称出乡上堂。

(6)因事上堂:指寺内发生毁逆违难等事,住持为之特别上堂说法。

(7)谢秉拂上堂:指酬谢头首秉拂之劳的上堂。

(8)谢都寺斋上堂:指为酬谢都寺办斋之劳的上堂。

(9)大行追严上堂:指为追荐皇帝之中阴而上堂说法。

这九种上堂之法,基本是禅林所固定节日。若有施主请住持和尚上堂,则不拘泥于某日,只要相互约好即可。

2、晚参

参是集众说法之意,晚参即在晡时(下午35点)集众开示法要,是每天禅林共同修持的一种方式。如果住持至晚有事,“则堂司行者禀命住持覆首座,鸣僧堂钟三下,谓放参钟也。”[32]一般则于迎接贵宾、祈祷、普请、看诵、送亡等特殊行事时放参。

3、小参

小参原指住持在寝堂的简略开示,以及伴随而起的问答商量,降至南宋,逐渐成为定期行事,并具仪式。《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云:

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至日午后,侍者覆住持云:今晚小参。令客头行者报众,挂小参牌,当晚不鸣放参钟。[33]

小参是禅林最初时比较简单、随便的一种修行方式,南宋形成固定轨则,而到元朝德辉修《百丈清规》时,已把此写在清规里,变成固定修持的一种制度了。

4、告香

告香即是行者插香以请师家普说或开示的仪式。对大众预报告香仪式所悬挂之牌,即称为告香牌;在悬挂告香牌前,应得到住持的允许。

5、普说

普说即是于禅林中,普集大众说法。亦为通知大众普说所挂之牌,称为普说牌。

有大众告香而请者,就据所设位坐;有檀越特请者,有住持为众开示者,则登法座。凡普说时侍者令客头行者,挂普说牌报众,铺设寝堂,或法堂。粥罢行者覆住持,缓击鼓五下,侍者出候众集,请住持出,据坐普说。[34]

在普说之前,先挂普说牌告知大众,或者在寝堂里,或者在法堂里。吃完早餐后,击五下鼓,大众齐集殿堂,请住持普说。

6、入室

《敕修百丈清规》曰:“入室者,师家勘辩学子,策其未至,捣其虚亢,攻其偏重。”[35]禅林规制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学问道,是勘责弟子的得分,所以说不是参学很久的人是不允许的。在入室之前,侍者须挂入室牌,以告示大众。

7、念诵

念诵之前,先打扫僧堂,于午后行者挂念诵牌。在参前,检查好僧堂及各殿堂里是否香烛都准备齐全了。古规矩是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挂念诵牌。到了元代,只有在初八、十八、二十八挂念诵牌了,初八、十八维那念云:

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36]

二十八念云: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37]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即使在念诵时,也要把皇家祝福放在前面,这也印证了道安法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38]的至言。上“二八”所念诵的与现在初一、十五基本相同,“下八”所念诵之文,现在寺院基本上每天晚殿时皆在诵持。

8、巡寮

在禅林中,住持巡视山内诸寮(僧人宿舍),以咨问老病、点检寮舍之缺乏等。其时,住持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迎接,巡视毕仍由大众送出;众寮人多时,唯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仅立于门外即可。

 

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各寮设位备香茶汤,伺候住持至,鸣板集众,于门外排立问讯,随住持入寮,寮主烧香同众问讯而坐,住持询问老病,点检寮舍缺之,叙话而起,众当展坐具谢临访,免则问讯相送。或旦望巡行(则不挂牌)[39]

住持巡寮之前,须先挂牌报众,各个寮舍皆备齐香、茶、汤等,等候住持的到来,打板集众,在门外排立问讯,随住持入寮,住持询问老病僧人,并问僧人有没有缺乏什么东西,这是作为一寺之主关心僧众的一种体现。《僧祇》云:

 

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威仪生欢喜故。[40]

巡寮的传统来自于世尊时期,传至现今犹在实行,从这五种的内容来看,巡寮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顾及到了老、病、少比丘的日常生活,如若真能做到这些,也算是一位合格的住持了。

9、肃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则比国法、家规更加严厉。订立严格的规矩,有利于大众修持,也是防非止恶的有力保障。若有所犯,皆当处之。

若僧人自相干犯,当以清规律之;若鬪诤犯分,若污行纵逸,若侵渔常住,若私窃钱物,宜从家训,毋扬外丑。盖悉称释氏,准俗同亲,恪守祖规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棰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如关系钱物则责状追陪,惟平惟允使自悔艾。[41]

可以看出,依据僧人所犯规矩的轻重来用相应的方式惩处,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持僧团的清净,僧团内部的事情不可外扬,以免遭外人口舌。在处理犯规僧人时,禅院专门定立了驱摈的方式。从以下两条偈颂来看:

盗财并斗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清众,容留即败群。[42]

又云:

犯重焚衣钵,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43]

对所犯规的僧人要给予相应处罚,犯重者不可再留寺院,若是本着慈悲容忍的态度,就会因这一人的不好,而影响一个僧团的清净。当集众僧,焚其衣钵,从寺院偏门赶出,这是一种对犯戒僧人的严惩,也有力地警示他人要用功修行,用功办道,不要触犯戒律,为自身带来耻辱。

10、训童行

训童行即训诲童少行者,禅林于每月初一、十五日等,召集各局务的行者于寝堂听受训示,以此方法来鞭策少小出家的僧人。

凡旦望五参上堂罢,参头行者令喝食行者报各局务,行堂前挂牌报众,昏钟鸣,行堂前鸣三下,集众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参),方上寝堂排立,参头入方丈请住持出就坐,参头进前。插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参。众低声同云:不审。齐礼三拜,屏息拱听规诲毕,又三拜。参头喝云:珍重。众齐低声和,问讯而退。[44]

这是清规中训童行的简单规制,先于行堂前挂牌报众,鸣昏钟(晚上八点鸣),行堂前鸣板三下,集众行者,首先至佛殿,次祖堂、僧堂,方上寝堂排立。等候住持来训诫,住持喝云:“参!”众答:“不审!”一起礼三拜。恭敬听住持和尚教诲,然后拜三拜。参头喝云:“珍重!”众答后问讯而退。

11、为行者普说

《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云:

次日行堂挂普说牌报众,设座香几烛台,参头报众请两序立班,副参领众门迎两序入堂,参头堂主诣侍司同请住持,下行堂,众迎入据坐,侍者问讯侧立。两序问讯毕,侍者烧香请法,参头领众雁立插香喝参三拜,退分东西序后雁立,拱听开示毕,参头领众如前排立三拜,即出门外右立,揖送住持两序,然后随至寝堂,插大香一片,九拜而退。次诣侍司,插香三拜,参头副参同住两序前,一一拜谢。[45]

   

普说在前面已经叙述,此是为行者普说,亦是大同小异。即先挂普说牌,备设香几烛台,参头报大众排班,副参头领众在门外迎接。请住持到后,大众雁立,恭听住持和尚开示,普说结束后,大众拜三拜,送住持回寮舍。最后,参头、副参头上香、礼拜,一一礼谢。

12、受法衣

法衣即袈裟,是三衣的通称,指出家人所著的坏色衣。受法衣即是接受法衣的意思。《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载:

专使送法衣至,先相看知客通意,同上侍司烦通覆方丈,或即相接或在来早,侍者预令,客头报请两序至,专使插香如常礼相看。谢茶毕,再插香两展三礼,免则触礼,以柈袱托呈法衣信物,然后入座,两序光伴。茶罢献汤,汤罢两序同送安下,侍者引巡寮。别日上堂法座左边设住持位专使大展三拜,捧衣递上,住持接衣有法语。[46]   

此是专使送法衣供养寺院,至寺后先到客堂找知客,然后由知客通报方丈。专使上香礼拜,客堂备茶,茶罢献汤,之后,侍者引领专使巡寮。住持上堂说法,专使拜三拜,捧衣递上,住持接衣并说法语。

13、迎侍尊宿

尊宿即是德行、名望俱高受人尊崇者。《观无量寿经》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47]禅林中尊宿大德互相往来,须挂“接尊宿”牌,钟鼓齐鸣,大众排班至山门口迎接,此是非常庄重的一套礼仪。也有大德高僧怕其繁缛,不事先通知对方,自行入寺的。至丈室后,住持亦必须具香烛相接,来表达本寺对未接待好大德的歉疚。

14、施主请升座斋僧

这其实就是讲的施主请上堂斋,来供养全寺僧众。施主到门口时,知客接见并领引至丈室,献茶汤来招待,最后安排好住处。“若官贵大施主,当鸣钟集众门迎。”[48]到山门口齐至迎接,这算是非常隆重了。在现在来看,山门迎官贵也不多见。

至日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位,挂上堂牌,报众鸣鼓集众,知客同施主,上方丈请住持,须备手炉灯幡铙钹如仪,迎至座前登座趺座,施主座前设拜,知客揖引入位听法(但受礼坐则慢法也)下座拜谢,若斋僧须与知事议定斋料用费,维那具僧行数目,嚫资随数均俵。[49]

是日,须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位(但施主若坐则慢法),挂上堂牌以告知大众,知客领施主到丈室请住持,须设仪仗队,备齐手炉、灯、幡、铙钹等法器,迎请住持登座说法。施主所布施的嚫资需告知大众,以来供养诸师,这也显示了僧团中的利和同均。

15、受嗣法人煎点

此指的是接受法嗣人煎茶所用的点心。

 

若法嗣到寺煎点,令带行知事,到库司会计,营办合用钱物送纳,隔宿先到侍司咨禀通覆,诣方丈插香展拜。[50]

法嗣人至寺时,先找库司行者登记,营办各种物品钱送到库房,至方丈处礼拜问候。挂煎点牌,“至日僧堂住持位严设敷陈,及卓袱衬币之具。”[51]听到火板(集众法器)鸣响,大众赴殿堂,住持与煎点人同往。行者喝云:“请大众下钵。”[52]诸师放钵盛饭,煎点人从坐起,向大众供养嚫钱,大众用斋结束后,煎点人前往问讯,并问住持用茶否,之后,展具三拜,煎点人退出,住持回丈室。

16、嗣法师遗书至

禅宗注重法系的传统,也是诸宗中法系最为完整的一个宗派,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禅宗奉大迦叶尊者为禅宗初祖,传至达磨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奉为禅宗初祖,一直到后来的“一花五叶”。都可以看出禅宗的传法非常严密,这也是维系禅宗长盛不衰的因素之一。所以禅宗对嗣法师父看的也非常重要。《敕修百丈清规》中云:

专使持书到寺,方丈开书。两序先慰住持,法堂中间设祭,座前拈香有法语,举哀三拜,上汤复三拜,进食下嚫鸣鼓,讲特为礼,三拜上茶鸣鼓三下,退座收坐具。[53]

嗣法师圆寂,也是禅林中的一件大事,须于法堂中间设祭台,庄严道场,备香、花、灯、烛等,作道场法事,诵经回向。两序大众并前来慰问住持。

(二)请新住持

十方丛林里,如果住持虚席,就要选贤能者担当之,住持的选举非常重要,选好一位住持对一个道场的兴隆有很大的帮助,住持作为一方法主,担当着僧俗四众弟子的法身慧命,可说其责任重于泰山,所以请新住持也成了寺院的头等大事。

1、发专使

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用绢素写榜,所请专使或上首知事,或勤旧或西堂首座,或以次头首充之,若非知事充专使,亦须以下知事一人同去掌财议事。具须知一册,该写本寺应有田产物业,及迎接仪从,一切毕备,山门管待专使一行人从。至起程日,诣诸寮相别,鸣僧堂锺集众门送,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54]

寺院出书记一人把寺内的各种田产物业以及迎接的仪式都写清楚,交与专使,在请新住持时,让新住持过目。专使起程日,到诸寮道别,并鸣僧堂钟集大众至门前相送,以此作为迎新住持之前的准备。

2、当代住持受请

专使到彼寺后,先见知客,次见头首及诸寮大众,说明自己的来历。侍者把来意转达给住持,如果同意,请住持出来,专使拜三拜进前云:

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55]

住持接书放几上,看过之后,两序送客。堂司行者鸣僧堂钟,集大众至丈室向住持道贺。

3、受请升座

受请之后,按仪式如法升座。

受请已,次日升座,侍者分付行者,预于法座下右边,排列疏帖设位,专使预禀维那请宣疏帖人,侍者覆住持鸣鼓,如常上堂式,住持出至位立,进香卓,专使烧香呈疏帖,每呈一疏,则专使烧香递上,住持逐一拈各有法语。宣毕专使仍炷香两展三拜,或触礼或免在住持意退卓,住持登座提纲叙谢结座。[56]

升座时,侍者吩咐行者,在法座下右边,排列疏帖。专使禀维那请宣疏帖人,侍者鸣鼓,这个仪式与上堂时是一样的。住持需念法语,念完之后,专使炷香两展三拜,住持登座叙谢大众。

4、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新命即新命住持、新命和尚、新住持之称谓。专使要与新命住持商定斋嚫事宜,专使将所需费用亲自送纳库房,至日专使到丈室上香拜请,初展云:

今辰午刻,就云堂特为煎点,伏望慈悲降重,下情不胜单污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当,尊候起居万福。[57]

维那即呼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至晚再至方丈,请住持药石,夜间请住持用汤果,是为煎点结束。

5、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

寺院里的上首知事隔日到新任方丈前,插香拜请,然后,至客位请专使,并令库司客头一同请两序大众,新命住持“弊嚫当如礼,不可轻蔑,词语行礼并与特为礼同。”[58]作为一寺住持,应该上敬下和,体恤常住,把常住的事务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这才不枉为一寺之主。

6、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新命住持上堂,致谢两序大众,山门口挂账幔,中设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东西两序大众分别坐两边,“上首知事行礼揖坐,揖香归位点茶收盏,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点汤,汤罢起谢上轿。”[59]大众诸师备轿远送,住持当竭力劝免。

7、西堂头首受请

禀侍者同诣方丈,(咨禀云:某寺今请某人住持),住持报两序勤旧,同往受请人寮中,敷陈疏帖书问,专使插香行礼与请当代同。如不允。众为劝请,受请后住持请新命及两序勤旧茶,送新命归客位,次第受贺。[60]

    若欲请西堂头首为主持,专使应与侍者同到丈室,把宣请新命住持的目的说清楚,住持通知两序,同到受请人处,受请后住持请新命及两序大众用茶,并送新命住持归位,次第来贺喜。

8、受请人升座

只有受请人是名德西堂前堂首座时才举行这一仪式。专使可隔夜到方丈处,触礼三拜,并曰:“拜请和尚来日为新命和尚引座。”[61]次日吃过早粥,击鼓集众,住持出升座,并赞叹新命住持为法而忘躯,不辞辛苦,担当此重任。如果新命住持是方丈的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请方丈趺坐,展具三拜,云:

早蒙陶铸仰媿先宗,来请既勤难逃公命,下情无任惶惧之至。

再三拜,又云:

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上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

方丈答云:

斯道所寄一彩九鼎,不忝当仁惟冀保任。[62]

这是嗣法弟子任新住持时,与其师方丈的一段对话。新命住持所说的皆比较谦虚,其师则对新住持赞叹有嘉。

如果新住持不是方丈的法嗣,即出座前往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到方丈前两展三拜,云:

叨膺请命有玷宗风,仰蒙玉成,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住持答云:

喜庆人天之请,荣增佛日之光,下情不胜欣抃之至。

再展云:

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63]

新住持谦虚表达自己担当此重任,皆蒙方丈及两序大众的抬举,而促成此因缘,内心是非常感激的,方丈回答,这是人天共喜,以后寺院的道业兴旺、法门隆盛就靠新住持了。

9、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

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请诸寮各挂煎点牌,于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其茶汤榜张于堂外两傍,至斋时覆新命。[64]

    煎点是禅林中进茶时所用的点心。挂煎点牌,用点心,是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矩。此是指请诸寮各挂煎点牌,在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住持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茶汤榜张于堂外两旁,到用斋时告知新命住持。

10、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

受请人径往住持前问讯,次与大众和南升座举扬毕下座,先辞住持触礼三拜,次向法座立,辞众普同触礼三拜,门首向里中设特位讲茶汤,两序勤旧光伴,上首知事行礼与当代同,鸣大钟送。[65]

受请人往住持前问讯,并与大众和南,升座说法毕下座,先辞别住持并礼三拜,然后,立于法座旁,大众起普礼三拜,门首向里中设特位讲茶汤,两序大众相伴,上首知事行礼时与请当代主持是相同的,结束之后,敲大钟相送。

(三)入院

《敕修百丈清规》卷三云:

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就僧堂前解包,屏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参随人同拜,挂搭已到佛殿,拈香有法语,大展三拜。次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据室有法语,次第开堂祝。[66]

古时禅者入院时,到山门前首先摘下斗笠,进门后上香,说法语。于僧堂前解包,在屏处把脚洗净,取出衣袍披好,入堂上香,并于圣僧堂前三拜,逐次至各殿堂礼拜,并在各堂内说法语。

若有新命住持到来,要看所住处的远近,来作相应的迎接,如果住的较近,首座亲自领众迎接,若是较远,两序大众相迎即可。

1、山门请新命斋

上首知事至丈室请斋,展具三拜,云:

午刻就云堂备蔬饭祇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下情不胜战汗之至。[67]

   

于午餐时,在云堂预备好蔬饭,祈望新住持能够慈悲应允,接受供养,那就非常感激了。至方丈室时,需准备请住持的书状,知事呈状,再展具三拜,住持答一拜,方丈客头收书状。

2、开堂祝寿

古时开堂祝寿,大多都是朝廷下令,或者是差官敦请,或者是郡县施钱来承办。“近来开堂多是各寺自备,至时入院侍者吩咐行者,铺设法座,报众挂上堂牌,具写官员诸山名目,预呈住持于座左设位,铺卓袱炉烛,排列疏帖。”[68]开堂祝寿须挂上堂牌报众,写上诸官员的名字,以表祈祷。祝寿结束,住持走至客位,致谢诸山长老以及前来的诸官员等,并一一送去。

3、山门特为新命茶汤

在禅林中,住持和尚请众用茶时,为通告众僧,于僧堂之外所悬挂之告示板,即为茶汤榜。又禅宗于新住持晋山时,有点茶汤之礼,先点茶,后点汤。汤与茶的礼节是相同的,用过茶汤之后,不用退堂,直接药石。

4、当晚小参

是晚于药石后,挂小参牌,住持和尚为大众作方便开示。

5、为建寺檀越升座

大德居士,十方檀越发心建寺,令僧有所住,而得安心修道,实是功德无量,寺院为报答施主之恩,故设固定日期为建寺檀越升座说法。

6、管待专使

知事预禀住持,议专使宣疏帖人嚫资轻重,方丈备贴嚫,须令合节,至日寝堂钉挂铺设位次,请两序勤旧光伴,设特为位,请客侍者躬请,其余人则方丈客头禀请,礼与常特为同。[69]

知事预先禀告住持,在嚫资方面需合理,至日寝堂铺设位次,请客侍者请两序大众,其余人则由方丈客头请。

7、留请两序

住持带侍者到库司诸寮舍,勉留两序,侍者烧香点汤,尽礼劝留,两序看情况,稍微迟留再走亦可。

8、报谢出入

住持入院,凡是有诸山长老官员檀越相送者,礼应报谢,若有郡县官府应亲自接见。住持若是出久,知事当探询归期,令堂司挂呼尚牌报众,鸣钟至山门前迎接,住持先传话给常住,如是皆免去,不必如此烦琐。另有即是住持密回方丈,不必讲行,两序勤旧(退职者)亦当至方丈问安。

9、交割砧基什物

砧基,原指建筑物的基石。始建寺时所定殿堂廊庑之柱础图,虽为后日无用之物,然住持之人不可不知之,故入寺后,宜询问详细,逐一点对交割。

入院后须会两序勤旧茶,详细询问山门事务砧基契书什物,逐一点对交割,计算财谷,簿书分明关防作币,务在详审。[70]

住持入院后,须请两序勤旧吃茶,把寺院内的砧基什物点对清楚,这是作为一寺之主所必知的,所有的财产稻谷亦需清点,一定要详细审查以作记录。

10、受两序勤旧煎点

是日,首座、知事、退职者都到方丈室,插香拜请方丈,各各落座,首座请住持出,受大众煎点,食毕诸师退去。

(四)退院

禅林中退院亦即指退隐、退居,住持年老有疾病,或者是心力疲倦,或者是缘不顺的原因,自感需退下的时候可表白大众择日而退。简单仪式如下:

须要簿书分明,方丈什物点对交割具单目一样两本,住持两序勤旧佥押,用寺记印,住持库司各收一本为照。公请一人看守方丈,至退日上堂叙谢辞众下座,挝鼓三下而退。若留本寺居东堂,相断住持者,须当尽礼温存。[71]

   

在退院之前,必须将常住钱物、方丈什物点交清楚,要备好单目两份,以寺记印押,住持、库司各收一本为凭。至退日,请一人看守方丈,遂上堂叙谢,辞众下座,待挝鼓三下而退。如果退院之后,仍住本寺,需从丈室退出,住寺院的东房,新住持要对退居的住持时时关心,嘘寒问暖,以示对退居方丈的尊重。

(五)迁化

如果世缘已了,需示疾化去,在之前要请两序及退职知事点对什物,封装衣钵行李,请一侍者看守,以均分于常住诸师,不能因分不平均而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导致相互争执而被外人耻笑。如果衣钵微薄,简单处理就好。若有弟子及其年幼小师父,不可放声恸哭,应该持佛名号与之助念。并立遗嘱如下:

   

某寺住持某,世缘报谢,风烛不停,所有随身衣钵檀信施利,非常住物,烦两序抄札,端请某人主行丧事,余表众僧看经行丧,毋致繁多侵用常住,幸察此意,伏希  悉及      日住山某押。[72]

这是清规中一种简单的遗书内容,把自己的东西与常住的一切什物皆分清楚,不可混淆,侵用常住,以免背因果。

1、入龛

住持刚入寂后,侍者即令客头行者通报大众,鸣椎一下,白云:“堂头和尚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73]然后,再去诸寮报丧,以此来告知诸师,住持已安然示寂。侍者安排洗浴,穿净衣入龛,举行佛事。维那念诵云:

切以:冥权妙密,示化迹于人天,至性圆明,契玄机于佛祖。恭惟:堂头和尚皦然智月,光收万顷之波,允矣悲心,式副十方之感,瞻颜无地披志有归,是集真徒赞扬圣号,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云云。[74]

一般情况下,维那所念皆是称赞住持和尚在世时的功德,然后诵经回向。并于当夜集众,白大众:“堂头和尚已归真寂,众失所依,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75]让大众不必过于悲痛,知生死无常,不要把光阴浪费,须更加精进修持,并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回向。

2、请主丧

在住持丧日,需要请一位有德行的高僧,为其主丧。主丧人来寺时,鸣大钟至山门迎接。

3、请丧司职事

两序勤旧小师随到客位,把衣钵薄遗墨拿出来,吃茶议请丧司职事,即书记、维那、知客、侍者等。并商讨所要做的一切佛事,以示所做皆是庄严隆重。

4、孝服

在服丧日四众都要穿孝服,但所穿样式与布料略有不同,如下:

侍者小师(麻布裰),两序(苎布裰),主丧及法眷尊长(生布裰),勤旧办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檀越(生绢巾腰帛),方丈行者(麻布巾裰),众行者(苎布巾),方丈人仆作头(麻布巾衫),甲干庄客诸仆(麻布巾)[76]

5、佛事

住持圆寂后,所做佛事的次序及种类,如下:

入龛 移龛 锁龛 法堂挂真 举哀 奠茶汤 对灵小参 奠茶汤 起龛 山门首真亭挂真 奠茶汤 起龛 提衣 起骨入塔 入祖堂 全身入塔 撒土。[77]

从以上佛事可以看出,住持入丧是非常隆重的,这也是作为一寺住持高尚道德所感,随喜赞叹。

6、移龛

住持和尚迁化,遗骸入龛三日后,即移至法堂诵经,称为移龛。

7、挂真举哀奠茶汤

真,是真仪之意,即迁化住持之肖像。住持迁化,有两处可悬挂其肖像,一为法堂,二为山门之首真亭。举奠茶汤佛事,“小师列真前礼拜归幕下,主丧炷香礼真,两序勤旧大众以次炷香礼真。”[78]在把肖像挂到法堂之后,两序大众皆至像前依次礼拜。

8、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于夜间,请主丧人,大众诸师在灵前设座,听候钟板号令,对灵小参,维那并念诵云:

白大众:堂头和尚入般涅槃。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恭里 大众肃诣龛帏,诵持万德洪名,奉为增崇品位,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79]

维那先白大众,言堂头和尚已入灭,并警示诸师要好好修行,不可荒度终日,时刻记念无常到来,大众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回向。

9、出丧挂真奠茶汤

出丧之日,小师随龛后,鸣大钟等诸法器为住持送丧,起龛时念诵云:

金棺自举,遶拘尸之大城;幢旆摇空,赴茶毘之盛礼。仰凭大众,称念洪名,用表攀违,上资觉路。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云云。若全身入塔,则云卦难提之盛礼。[80]

在出丧之前,大众称念洪名,赴毘场,进行火化仪式,“引小师拜请,起龛佛事,龛至山门首,请奠亭挂真奠茶汤,俱有佛事。”[81]两序大众同念往生咒,或四圣号,主丧者率领诸师,齐步并行,不可交头接耳,当怀悲感,仪式结束后当于大众分发丧嚫。

10、荼毘

丧龛到涅槃台时,上设拜之后,维那念诵云:

是日则有新示寂,堂头和尚化缘既毕,遽返真常,灵棺遍遶于拘尸,性火自焚于此日。仰凭大众,资助觉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念众和毕,上来称扬圣号恭赞化仪,体格先宗,峻机不容于佛祖。用开后学,悲心仍摄于人天,收幻化之百骸,入火光之三昧。茶倾三奠,香爇一炉,顶戴奉行和南圣众。[82]

维那把住持和尚的功德向大众宣示,众等同念阿弥陀佛十声,回向堂头和尚,首座领众回寺过堂用斋,侍者小师收骨灰舍利回寺安奉,并做安奉佛事,如果条件允许,大众可每天诵经,直到骨灰入塔为止。

11、全身入塔

全身入塔指的是不火化而以埋葬的方式入塔。另有使亡者跏趺坐以装缸的形式,即把遗体放入缸中保存,也即指的是肉身不坏。诵经数日,功德回向亡者。

12、唱衣

唱衣即是由专门僧人唱和,分配亡僧三衣等物,按大众所出钱的多少定衣物归谁,类似于现在的拍卖。是日在僧堂前或法堂上下间设大众座位,放好笔砚墨纸以及大磬,鸣僧堂钟集众,两序大众次第而坐,维那念诵云:“留衣表信,乃列祖之垂规;以法破悭,禀先达之遗范,今兹估唱用表无常。”[83]亡僧衣物经过唱和之后,诸师可出价,行者前后顾看,知客写名单,定价以维那打磬为准,最后主丧签字,得衣物者持钱领衣物。

13、灵骨入塔

《敕修百丈清规》卷三云:

正日鸣锺众集,都寺上香毕,请起骨佛事,送至塔所,请入塔佛事,其举经讽诵回向,并与全身入塔语同。[84]

灵骨入塔是和全身入塔仪式是一样的,都寺先上香,请出骨灰做佛事,然后送到塔所,做入塔佛事,诵经回向后结束。

14、下遗书

住持丧事完全结束后,选精明强干的专使,前往诸山、法眷、檀越、官员处送遗书,以此告知住持生前认识的诸大德及有关人等。

15、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

住持西归,一切世事、佛事功德圆满,全赖主丧及丧司执事人操心费力,为答谢故,“光伴首座摄居主席,就方丈坐,排照牌(牌上图示众僧之座次)。”[85]两序大众按次第而坐,请主丧及丧司执事人喝茶,诸师至山门前送主丧人。

(六)议举住持

两序大众俱会库司吃茶,共同商讨选举住持大事,十方丛林规矩需从十方选贤,大众共同选举,其标准是:“须择宗眼明白德劭年高,行止廉洁堪服众望者。”[86]方可任一寺之主。切不可结党营私,不择才德,随便任之。

(责任校对:通行)



[1]《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中。

[2]《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中。

[3]《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中。

[4]《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中。

[5]《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下。

[6]《大正藏》第48册,第1113页下1114页上。

[7]《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上-中。

[8]《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中。

[9] 新版《佛光大词典》,第6625页。

[10]《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中。

[11]《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中。

[12]《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下。

[13]《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下。

[14]《大正藏》第48册,第1114页下1115上。

[15]《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上。

[16]《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上。

[17]《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中。

[18]《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中。

[19]《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下。

[20]《大正藏》第48册,第1115页下1116页上。

[21]《大正藏》第48册,第1116页上。

[22]《大正藏》第48册,第1116页上。

[23]《大正藏》第48册,第1116页上。

[24]《大正藏》第48册,第1117页上。

[25]《大正藏》第48册,第1116页上。

[26]《大正藏》第48册,第1117页上

[27]《大正藏》第48册,第1118页中。

[28]《大正藏》第48册,第1117页下1118页上。

[29]《大正藏》第48册,第1118页中。

[30] 苏军 点校《禅苑清规》第9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0月第1版。

[31]《大正藏》第48册,第1119页中。

[32]《大正藏》第48册,第1119页下。

[33]《大正藏》第48册,第1119页下。

[34]《大正藏》第48册,第1120页下。

[35]《大正藏》第48册,第1120页下。

[36]《大正藏》第48册,第1121页上。

[37]《大正藏》第48册,第1121页上。

[38]《高僧传》卷5,《大正藏》第50册,第352页上。

[39]《大正藏》第48册,第1121页中。

[40]《大正藏》第48册,第1121页中1121页下。

[41]《大正藏》第48册,第1121页下。

[42]《大正藏》第48册,第1122页上。

[43]《大正藏》第48册,第1122页上。

[44]《大正藏》第48册,第1122页上。

[45]《大正藏》第48册,第1122页上。

[46]《大正藏》第48册,第1122页中。

[47]《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37册,第252页中。

[48]《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上。

[49]《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上。

[50]《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中。

[51]《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中。

[52]《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中。

[53]《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中。

[54]《大正藏》第48册,第1123页下。

[55]《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上。

[56]《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上。

[57]《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中。

[58]《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中。

[59]《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下。

[60]《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下。

[61]《大正藏》第48册,第1124页下。

[62]《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上。

[63]《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上。

[64]《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中。

[65]《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中。

[66]《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中。

[67]《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下。

[68]《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下。

[69]《大正藏》第48册,第1126页下。

[70]《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上。

[71]《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上。

[72]《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上。

[73]《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下。

[74]《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中。

[75]《大正藏》第48册,第1127页下。

[76]《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上。

[77]《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上。

[78]《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中。

[79]《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下。

[80]《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下。

[81]《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下。

[82]《大正藏》第48册,第1128页下。

[83]《大正藏》第48册,第1129页中。

[84]《大正藏》第48册,第1129页下。

[85]《大正藏》第48册,第1130页中。

[86]《大正藏》第48册,第1130页中。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