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总第二十二期(2004年)

虚云和尚圆通净土的行持

作者:法广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20日

 

 

内容提要:本文对虚云老和尚圆通净土的情况进行比较细致的疏理和解读,是从一个小侧面来瞻仰一代高僧。

关键词:虚云 净土 开悟

作者法广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1840——1959),19岁出家,56岁开悟,百余年如一日地将身心投注于正道之中,严守净戒,参禅习定,以禅行高超而著称海内外,是近现代佛教禅宗的泰斗。与此同时,他虚怀若谷,广学净土、天台、华严等,兼容并蓄,与赵宋以降众多高僧大德一样,融合诸法,特别是贯通禅净二门,展现出一派大家的风范。他那不知疲惫的足迹踏遍了全中国,远至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在那个非常的时代中,不但自我严格要求,苦行精进,而且悲心无量地饶益他人,历尽艰难困苦,重振众多名刹,座下海内外弟子超过百万人。清廷赐他“佛慈洪法大师”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虚云和尚不仅生前建树不凡,硕果累累,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给多灾多难的众生以清凉安稳的依归,而且留给后人格外珍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做为佛门弟子,从他的言传身教中,可以得到殊胜的精进动力,得到品格的楷模和智慧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如理如法地向上用功,净化自已净化他人净化社会净化自然环境,为消除人间的浊恶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笔者浅见认为,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他的意义所在。

虚云和尚一生非常丰富多彩,千言万语难尽其详,若从时间来看,在他开悟之前,更多的是自我的刻苦用功兼报恩父母;开悟后,则进一步敞开胸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悲智双运地大转法轮,普度天下苍生,达到自利利他的圆融无碍。

在此,笔者根据台湾修元禅院倡印的《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增订本》[],参考何明栋先生的《虚云和尚传》[],以虚云和尚开悟前后作为方便的划分,着重对他融通净土的侧面加以整理分析,就教于善知识。

 

 

一、  开悟前的兼修净土

 

据《年谱》记载,虚云和尚二十八至三十岁时,曾经住在福州鼓山山洞中苦修,“初一、二年中,时见胜境,不以为异,一心观照及念佛”[]。“念佛”一法,本来不限于净土宗,传统的五门禅便有“念佛”法门。至于净土法门中的“念佛”,也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的不同层次,在终极理念上则有唯心净土与他方净土的说法,所以“念佛”法门具有极大的融摄性,其内涵极其丰富微妙,外延则无比宽广开阔。虚云和尚在此提到的“念佛”,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法,尚不能确定他的真正理念,但至少是以“念佛”这一融合性的方法来调心用功。而且,从他开悟后的教导中可以看出,当提到“念佛”时,他似乎更多地偏指净土法门,有时,他甚至以“念佛”来指代净土法门,如《年谱》381页讲:“门路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净是念佛”。那么,同是“念佛”,怎样从方法上区分禅净二门呢?对此,老和尚曾经作出解释:“称念诸佛圣号,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是谁,就是参禅了。”[]而在实际用功时,笔者认为两者是可以灵活地调节乃至融为一体的,绝非机械呆板,彼此堡垒分明。

光绪元年(1875),虚云和尚三十六岁,“到岳林寺,听《阿弥陀经》”,这是明显的学习净土义理,因为《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之一,教导人们信愿行,借助念佛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光绪八年(1882)七月至光绪十年(1884)五月,虚云和尚从浙江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其目的是“报亲恩”[],因为“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亲也因为自已执意出家而伤心“促寿”,所以他“耿耿数十年矣。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可见这个时候,他方净土观念已经深入其心,所以他意志坚韧地勤修苦行,希望积功累德超度父母。而且在漫长艰苦的朝山路上,他“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甚至当风雪围困,饥寒交迫,体弱难行的时侯,他“先则枯坐念佛,饱受饥寒”,后至“仅存一息”,仍然“正念不忘”。[]可见除了百折不移的孝心之外,念佛法门也给予他莫大的精神力量。

光绪十五年(1889),虚云和尚五十岁,曾“赴九江入庐山,礼志善和尚于海会塔。参加念佛会”。这是与大众专心一意共修净土法门。

 

二、  开悟后的兼修并弘净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十六岁的虚云和尚,经过多年的刻苦精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扬州高旻寺举办的禅七里,随着“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而豁然开悟,达到“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的境界,打破凡情俗意的执着,进入处处是菩提,随缘自在,通达无碍的般若风光。从此,在老和尚自行化他的菩提路上,有着更多圆通净土法门的记载。

 

(一)、超度亲人往生净土

 

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十八岁的虚云和尚到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以超度慈亲”,这是开悟前以苦行超度慈亲的继续,大概是至诚恳切的孝心所感,出现了令他欣喜异常的吉祥征兆:

 

忽一夜在禅坐中,似梦非梦,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舍利殿前天池内,长数丈,金光晃耀。予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见母在楼阁上瞻眺。予即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

 

由此,他倍受鼓舞,更加发奋努力,不顾病弱体虚,不听他人善意的劝阻,坚持到大殿上一心念佛,燃指供养,以此功德“超度慈母”[11],祈愿她往生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一切的一切全都美好如意的极乐净土中。可见他孝心感人,而往生他方净土的深沉信念也表露无遗。同时,笔者认为,正是这种至情至性,使证悟佛法的他更具有无量的悲心,更能感同身受地慈悯一切众生,展现佛教慈航普度的开阔风采。

 

(二)  、弘扬净土,广度有缘人

 

虚云老和尚做为禅门巨匠,一生以禅功著称,自行化他,但他对四众弟子的谆谆教导,并不局限于禅法一门,而是因材施教,“喜禅者令参禅;念佛者令生净土;学教者令成法师,随机说法,从不自赞毁他,立门户见。”[12]这种做法是建立在对佛法圆融无碍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对此,他言简意骇地一语道破:“法无高下,贵在契机。”[13]对于前来求教的人,他一般“先试以禅,不契,则诏以念佛三昧”。[14]因此,他根据时节因缘而弘扬净土法门的地方不在少数,或宣讲净土经典、或创造净修条件、或面授机宜或书信往来等等,婆心切切地敦促大家“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15]积极地度化着苦海中的有缘人。

 

1、 观机逗教,宣扬净土义理

 

光绪三十一年(1905),虚云六十六岁,前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毕,归依者数百人。”[16]大概是应对方的要求,或者是观照众生根机而来的随缘教化,禅功著称的他并没有卖弄自己的禅法,而是专门为大家讲解净土经典,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让众生欢喜无量,纷纷归依。

其次,释戒尘《我与虚云上座》一文提到:“一日,虚云复讲《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力赞念佛宗旨。余与之辩驳:‘《楞严》宗旨,文殊只选观音耳根圆通,如何偏赞念佛,岂不违背经义乎?’彼此相辩数日。”[17]

《楞严经》自唐代起,成为禅门弟子印证修行的重要经典,楞严三昧与禅法交相辉映,在佛教里素有开悟《楞严》的美誉,不过,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自近现代以来,也成为净土法门的根本依据。虚云和尚做为禅宗大师,却“力赞念佛法门”,并为此与他人“相辩数日”。在这里,虽然没有更加具体的记述,不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但笔者认为,根据虚云和尚一生圆通净土法门的表现看来,恐怕也反映了他真切地认识到念佛法门契合时代众生的殊胜性,以及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极为广大的圆摄性,能很好地融通禅净二门,故此充满了热情。因为在年谱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他教诫大家念佛与参禅无异,乃至各种法门都殊途同归,圆融无碍的开示。而且,有鉴于时代众生的根机,老和尚的确有偏赞“念佛”法门的说法,譬如他说:“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18]又说:“佛所说法,无一不是疗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19]

除此之外,虚云和尚还劝人“熟览《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龙舒净土文》等,当可获得实际利益,常阅《云棲法汇》,可融会一切法门,再阅《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使专门进步,万无一失矣。”[20]

那么,上面是弘扬净土经论的例子。下面,我们再看看他圆融禅净二门的相关开示。

虚云和尚在印光大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法会上为大众开示说:“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21]他的这种理念,刘瞻明《滔天一筏之虚云大师》中也提到:

 

(虚云和尚说,净土念佛,)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22]

 

又老和尚在《参禅与念佛》的开示中,也作出了更为深入的解释:

 

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来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23]

 

在答复《扬州郑契一居士问念佛》时也说:

 

又问参禅念佛同否?以偈答云,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又云),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24]

 

所谓“净土即此间……西方此土一齐圆”,这涉及到唯心净土与他方净土的问题。我们从虚云和尚超度亲人往生净土以及云门事变时他自述上升兜率天听法等例子,都可以说明他是确信他方净土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对唯心净土的提倡,因为两者之间是可以圆融统一的。

此外,岭南梁翰昭居士请虚云和尚开示历来禅净之诤,老和尚直截了当告诉他:“楞严文殊菩萨选圆通,说偈:“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可见,在虚云和尚看来,禅宗与净土乃至佛教的一切法门,在最初入门时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理路,最终目标却平等无二无别,殊途同归,犹如百川归海,总成一味。正因如此,他秉承佛法不一不二的中道正观,针对具体的因缘时节灵活地随机开示,对症下药,法无定法,而因为念佛法门本身所具有的融合性、适应性很强,故此在好些地方他特别提倡念佛法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接着,我们再看看他是如何教导人们把握净土用功的决窍吧。这种开示为数不少,譬如:

 

1)、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真实(念佛)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定,万事不能成。……因此,我劝大众要坚信净法门的利益……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以一句佛号为自已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25]

 

2)、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行为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自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总宜深究一门……敢保人皆成佛……学道之人,难增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适诸魔业,共为魔眷。[26]


   3)、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27]

 

4)、识主伴如行路有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28]

 

5)、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因一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29]

 

6)、以冰清玉洁的音声,称念诸佛圣号……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念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心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30]

 

7)、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31]

 

综合看来,虚云老和尚认为,净土念佛的要点在于信愿坚固,专精不移,脚踏实地,心口相应,持之以恒地念佛,而且必需严守净戒,深信因果,分清主次,不要眉毛鼻子一把抓,可见他相当通达念佛法门的用功道理。不过,笔者浅见认为,他的观点与善导流的以破戒之身,散心持念也能得救的净土念佛观是不太相同的,他毕竟是禅行的大德,理念上比较强调持戒、禅定力,与慈愍、慧远流的净土念佛观更为相应些。

鉴于某些人的误解甚至诽谤净土法门,为了让没有信仰的人生起信仰或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让已经生起信仰的人更加坚定信心和具足正见,他还力辟邪见,显扬正法,以正视听。譬如,在《答蒋某问法书》中,虚云和尚对一些门外汉不了解佛教真义,却喜欢想当然,不懂装懂指手划脚地批判佛法的情况予以澄清:

 

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32]

 

    确实,正信的佛教徒对圣像进行跪拜,乃是敬礼圣贤,忏悔业障,希望平凡的自我从仰止高超圆满的生命典范中得到美好的升华,这样纯美的理念,这样积极健康的合理行为,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至于“念佛”法门,其中所蕴含的微妙道理以及无穷的殊胜妙用,又岂是那帮浅薄无知,自以为是的人所能够领会一二的呢!

其次,因为某些人看到基督教在个别方面与净土法门似乎有沟通的可能,便以为两者相类同,以至混淆不清,乱和稀泥。对此,虚云老和尚也指出这种认识的肤浅与错误。[33]

另外,针对参禅的人和念佛的人互相讥嫌的情况,虚云老和尚痛心疾首地努力化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象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墙,那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参禅与念佛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来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象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可哀可悯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34]

 

佛教本来具有很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它能有效地促进自已和他人更上一层楼地成就圆满,改往修来,但是各宗各派如果没有把握好治病救人的目的与操作上恰到好处的善巧方便,只是出于唯我独尊的狭隘心理,盲目地互相指责,甚至故意乃至恶意地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已,这种发心不良的同室操戈,不仅是完全违背了佛法的济世精神,更是不懂得佛法义理上的圆通无碍。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七日,在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上,虚云和尚又语重心长,非常恳切地劝告大家,无论禅、净、律、密等,各法门“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不可赞此毁彼”,“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因为佛及历代高僧大德的教导,都是“拾叶止啼”,法无定法,随机应变,譬如唐代赵州和尚曾经说:“佛字我不喜闻。”又说:“念一句佛号,漱口三日。”这完全是因时因地对症下药的方便善巧,而现在有些人却“不识先人的苦心”,便以此为据,“说念佛是老太婆干的事,或者说参禅是空亡外道。”这样曲解古人并自赞毁他,争论不休,“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其后果是非常恶劣的。“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接着,为了让大家具有圆融的正见,为了让一般的净土念佛者提高精神层次,他又开示说:

 

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不清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35]

 

对于这次开示,听众开眼在《我领受了虚云老和尚的当头棒喝》一文中也有相应的记述:

 

虚老说:“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今天参禅人不了解赵州禅师前面说的几句机锋话,同时又不了解赵州后面说的几句话。参禅的人以赵州的话来谤念佛法门,真是冤枉了赵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赵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请老老实实地从十方诸佛之师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地念去吧。”[36]

 

2、 施设方便,成就净土行人

 

虚云和尚深知一个人的成就,除了自已不甘堕落,好好珍惜,努力向上之外,环境因素对于广大的凡夫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净土行者创造条件,护持他们专心一意地精进用功,成办道业:

民国二十二年(1933),虚云92岁,在福州鼓山重兴禅堂之外,也重兴念佛堂,月耀在《虚云大师在鼓山》一文中记述了此事:“寺中原有念佛堂,经虚老提倡,亦住有三、四十众,以念佛为常课,并请慈舟老法师主持之。”[37]

又民国年间,虚云受李汉魂先生礼请离开鼓山,前往广东南华寺复兴禅宗六祖道场,特地在寺中别立念佛堂,此事记录在虚云所作的《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中:“于左殿边建念佛堂,以安修净土者……建海会塔……其上建念佛堂,长年念佛,以利冥阳。于塔左右各建楼房四楹,以为看塔念佛人住所。”[38]这种做法,何明栋先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在南华寺这样海内外闻名的禅宗祖庭新建念佛堂,应该说是需要深远的见识与宽广胸怀的方丈才能实现的。这是首创,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坚强信念的。虚云和尚以禅宗大德之身份完成了,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当为一大创举。[39]

 

此外,张璞于民国十三年(1924)撰并书的《兴修云棲禅寺(位于云南昆明鸡碧山)七众海会塔碑记》中说:

 

虚云禅师来住此寺……兴修七众普同塔院……额书海会塔三字,取莲池海会之义。院两廊各三楹,经应自修净业者方便守塔。师意在使先亡后逝者,无不摄归安养。塔院告成,诸祖觉灵与现未念佛七众,皆当来净土圣贤。塔满千二百五十人,皆得生西。由此千二百五十人,展转相劝,乃至百千万亿人。复展转相劝,乃至无量无边善男子善女人,皆知信愿念佛,皆得往生安养……师(指虚云和尚)嘱余记其颠末。师曰:“非但欲记其年月也,有一可为世劝者,不可不附记。”[40]

 

可见老和尚悲心无量,有如普贤菩萨不舍一法,不舍一个众生,只要对众生有真实利益的事,都要随份随力地提起来,不以善小而不为。他热切地希望众生都获得佛法的饶益,希望众生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别再沉沦下去。

与此同时,民国十九年(1930),虚云和尚在《云棲禅寺万年簿序-规约》中也为常住制定了相应的生活规范,以便更好地成就大众往生净土的善事:

 

大悲阁常住四人,礼大悲忏,每夕回向,免上殿过堂;念佛堂终日念佛;年老者住塔院松隐寺,每日念佛三次,亦免上殿过堂……凡有忘僧,停西归堂,念佛三日……忘僧无钱,亦无衣物,常住应照常荼毗,念佛回向,助其往生……每年清明冬至日,宜开塔念普佛、上供,晚间放焰口一台或念佛一日回向。[41]

 

民国十八年(1929),他在重订鼓山涌泉寺规则序里也讲到:

 

二时观堂披衣和结斋仪毕,念佛至大殿,绕佛回向,如是则禅教净律,异学同修,既囿龙象,复彰翰屏,其蔚然郁起之相,可预卜焉。[42]

 

真是细致周到而又充满期望。这,离开悲心,离开智慧,都是难以想到做到的。

虚云老和尚还曾作《代弘法寺募塑西方三圣引》说:

 

闻夫唯心净土,非土木之可成,自性弥陀岂形象之能拟,惟由不识衣宝故尔。然而拈草成形,法华授记,优填设像,亦感殊恩……竭力募建大殿,内塑西方三圣,以佛切于度生,人勤于念佛故也……更愿以念佛之心塑佛之念念心,自性恒在。若谓念无可念,施无可施,则山河俱是净体,土木无非法身,其功德岂可思议哉![43]

 

 不仅如此,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虚云和尚应请到重庆主法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当时,他对前来归依的人,“多劝念佛,并印弥陀佛像,旁加小圈,嘱人念佛满若干句一点,以之记数,立为功课。用此方便,感化甚多。一种平怀,三根普被。[44]”更为突出的是,他平时发给归依弟子的归依帖四周,也都印有小圈,并“注明每圈念佛一千声,加一点,丹黄数次,则念佛千万”。[45]这些事例,无不感人至深地体现着老和尚的一片婆心,也反映了他对念佛法门的提倡素极热情。

 

(三)、净土甘露普施异类

 

虚云和尚不仅以净土法门度化有缘人,而且还遍洒甘露,以此方便接引其它异类的众生。譬如,光绪二十九年,他在关中,刚好从迎祥寺来了一位僧人,说他们寺中有一只放生的公鸡极凶恶好斗,群鸡都被它啄伤,于是老和尚大发慈悲:

 

即为说归戒,且教令念佛。未久,不复斗,独棲树上,不伤虫,不与不食,久之闻钟磬,即随众上殿,课诵毕,仍棲树上。教以念佛,即作佛佛佛声音。后二年,一日晚课毕,站立举首,张翅三扇,作念佛状立化,数日不变。龛以葬之,予为之铭……[46]

 

无独有偶,中华民国元年(1912),老和尚七十三岁,又以净土念佛随缘度化另一小生命:

 

是年在滇藏佛教会中,有一小异事。有一乡人送一“八哥鸟”来放生。已能言,初尚食肉。归依后教它念佛,即不吃荤,甚驯善,自知出入,日常念佛及观音菩萨圣号不少间。一日,忽被鹰搏去,飞在空中,只闻佛声。虽以异类,尽此报身,生死之际,不舍念佛,何以人而不如鸟乎![47]

 

此外,释观本在《白狐事记》中,也记述了老和尚为重伤的白狐作开示,让它放下虚幻的躯壳,忏悔业障,一心念佛以求超脱的事情。[48]

以上为小动物授归依,教它们念佛,替它们立龛等等,可见老和尚善待一切众生,坚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能成佛。与此同时,一句“何以人而不如鸟乎!”的感概,既表露了老人家的深沉悲心,也说明世人的顽劣难度,使大心菩萨都不免感叹无奈,当然,也可能是对自以为是的人们进行针砭,进行鞭策吧!而凡此种种,对于净土念佛的信众,又何曾不是一种有力的鼓舞呢!

 

(四)、敬重净土硕德,留下佛门佳话

  

虚云和尚作为禅门大德高僧,不仅对禅宗历代祖师心怀祟敬,而且对净土宗大德也是顶礼有加。譬如对同时期有净土宗第十三祖之尊的印光法师,虚云和尚便钦佩赞叹,情真意切,这无疑带给念佛者以殊胜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

他与印光法师在光绪年间见面于普陀山前寺,年谱对此从略,若根据何明栋先生的描述:两人“相见恨晚,多次在海会桥头、藏经楼上交谈,很为相契。这一次会面,给德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49]正因如此,虚云后来曾经触境生情,题赠《寄普陀法雨经楼印光法师》一诗说:“愧无健笔写青天,底事由来记不全。况值秋风惊晚树,料应寒月伴枯禅。挑灯夜拥生公榻,对座时谈寂子篇。遥忆普陀经隔岁,黄花开遍宝楼前。”[50]表达了对印光大师的思念之情。他又曾应印光法师弟子的邀请,为印光大师画传作序,说印光法师足不出户地阅大藏经二十多年,“故诸经之奥均能贯通;但日常行持,仍抱定一句阿弥陀佛,绝不因深通教义而轻视念佛法门。……如大师之真实行持,脚踏实地,禅讲兼通,而归宗于净土,昌明大法,密护诸宗;常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等教人,不標新,不炫奇,所谓道在平常日用间。其一生功行事迹,及本成就,昭昭在人耳目……”[51]话虽不长,对印光法师的评价却相当中肯,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由衷的赞美与欣赏。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印光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上,虚云和尚亲切地回忆了当年与印光法师的见面情况,盛赞印光大师多年阅藏,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的行持,一心一意地修持净土法门的那种既高超又平淡的做法,说“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同时,虚云和尚敦促大家要“纪念他的真实行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以一句佛号为自已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52]可见虚云和尚对印光法师充满敬意和深切的追悼,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情谊,更在于对印光法师及净土法门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支持,与此同时,他对净土后学者关心爱护进而鞭策提携之情也表露无遗。

 

 

以上,就是对虚云老和尚圆通净土的行持的梳理和解读,它虽然只不过是老和尚生命丰碑中的一个小侧面,但仍然是相当丰富而且感人至深,推其原因,大概是老和尚那种对生命的珍惜,对正道的执著追求,那种将此身心奉尘刹的大慈大悲的精神与实际的善巧行动,原本就是生命中最为亮丽的部分,具足了理性的智慧和已经升华的仁爱,因此,就算我们捕捉的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也照样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本来就具有的那一根纯美而善良的心弦!



[] 《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增订本》,台湾修元禅院,19972月印赠。(以下简称《年谱》)

[] 何明栋《虚云和尚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月第1版。

[] 见《年谱》29页。

[]见《年谱 347页。

[] 同上,35页。

[] 同上,36页。

[] 同上,34页。

[] 同上,47页。

[] 同上,48页。

[] 同上,49页。

[11] 同上,50页。

[12] 见《年谱》123——124页。

[13] 同上,1261页。

[14] 同上,232页。

[15] 同上,680页。

[16] 同上,61页。

[17] 同上,1248页。

[18]同上,680页。

[19] 同上,219页。

[20] 同上,681页。

[21] 同上,220页。

[22] 同上,232页。

[23] 见《年谱》625——626页。

[24] 同上,667——668页。

[25] 同上,218——220页。

[26] 见《年谱》593——594页。

[27] 同上,611页。

[28] 同上,624页。

[29] 同上,600页。

[30] 同上,347页。

[31] 同上,667——668页。

[32] 同上,144页。

[33] 参见《年谱》144——145页。

[34] 见《年谱》625——626页。

[35] 同上,215——218页。                       

[36] 见《年谱》234——235页。

[37] 同上,122页。

[38] 同上,157——158页。

[39] 见何明栋《虚云和尚传》,218页。

[40] 见《年谱》789页。

[41] 见《年谱》798——800页。

[42] 同上,1203页。

[43] 同上,744页。

[44] 同上,277页。

[45] 同上,232页。

[46] 同上,57页。

[47] 同上,84页。

[48] 见《年谱》131页。

[49] 见何明栋《虚云和尚传》,25页。

[50] 见《年谱》878页。

[51] 同上,1213页。

[52] 同上,218——220页。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