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著作综述
作者:方广锠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2日
第一节 著作考释
道安一生勤於著述,撰写过不少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不过,不少典籍对道安的著作有所著录或叙述,我们可以借此窥见关于道安著作的基本情况。
下面,把有关典籍中关于道安著作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作一个综合的评述与考释。其方法是,先标注著录了道安著作的有关典籍的名称,然后将该典籍著录或论及的道安著作逐一罗列。罗列时,用阿拉伯数字将道安的著作依次编号。如果遇到某一典籍提到的道安某著作在前此的典籍中已经出现并编号,则采用原编号,并用括弧括起来,以提醒注意。凡原典籍已经明确说明该著作为道安所著,则不加考释;凡原典籍没有明确说明该著作实为道安所撰者,则略加考释。有些需要說明的問題,隨文說明。凡屬道安主持翻译的典籍,則一概不予列入。
一、《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
在《出三藏记集》卷五中,僧祐特设“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著录他所搜集到的道安的著作。在该“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前,还有一段序言,全文如下:
夫日月丽天,众星助耀;雨从龙降,滮[①]池佐润。由是丰泽洪沾,大明焕赫也。而犹有燋火於云夜,抱瓮於汉阴者,时有所不足也。佛之著教,真人发起,大行於外国,有自来矣。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胡为晋,出非一人。或善胡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胡,众经浩然,难以折中。窃不自量,敢预僧数,既荷佐化之名,何得素飡终日乎?辄以洒扫之馀暇,注众经如左。非敢自必,必值圣心,庶望考文,时有合义。愿将来善知识,不咎其默守。冀抱瓮燋火,谠有微益。[②]
大致意思是说,当时的翻译者有的虽能通晓外文,但汉文程度差;有的汉文底子好,但外文水平低,所以佛教典籍翻译为汉文后,总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我作为一个僧人,承担着传播佛教的责任,怎么能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呢?故利用各种馀暇的时间,注疏了如下一些经典,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从这段话看来,道安曾经将自己所撰的种种关于佛经的注疏集中在一起,著录在自己的《综理众经目录》中,当时的篇名可能叫“注经录”。后来僧祐编纂《出三藏记集》时,以道安的著录为依据,加入自己搜集到的道安撰写的其他著作,合为一篇,纂为现在的“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并将道安的原序保留在该篇的前面。
下面将“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提及的道安著作整理、罗列如下:
1、《光赞折中解》,一卷。
2、《光赞抄解》,一卷。
3、《般若放光品折疑准》,一卷。
4、《般若放光品折疑略》,二卷。
5、《般若放光品起尽解》,一卷。
6、《道行品集异注》,一卷。
7、《大十二门经注》,二卷。(今有)
8、《小十二门经注》,一卷。(今有)
9、《了本生死经注》,一卷。(今有)
10、《密迹金刚经甄解》。
11、《持心梵天经甄解》。
上两种合一卷。
12、《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经解》,一卷。
13、《人本欲生经注撮解》,一卷。(今有)
14、《安般守意经解》,一卷。(今有)
15、《阴持入经注》,二卷。(今有)
16、《大道地经注》,一卷。
17、《十法句义》。
18、《十法句杂解》。
上两种合一卷。
19、《义指注》,一卷。
20、《九十八结解》。
21、《九十八结约通解》。
上两种合一卷。
22、《三十二相解》,一卷。
23、《三界诸天录》,一卷。(今有)
24、《经录》,一卷。(今有)
25、《答法汰难》,二卷。
26、《答法将难》,一卷。
27、《西域志》,一卷。
对于上述目录,应说明如下:
(一)、僧祐在该篇末尾说:“凡二十七卷。其《诸天录》、《经录》及《答法汰难》至《西域志》,虽非注经,今依安旧录,附之于末。”[③]也就是说,《三十二相解》以上22种,是道安自己著录的;《三界诸天录》以下5种,是僧祐搜集后新增的。
(二)、上述27部中,有8部注有“今有”。这是《出三藏记集》的原注,指僧祐时该著作尚存,曾为僧祐亲眼目睹。其余19部,则未为僧祐所见。
(三)、僧祐说这批著作为27卷,但现在按照《大正藏》本统计,实际为28卷,有一卷的差数。这个差数应该出在四种二卷本中。大约其中有一种原来是一卷本,后误为两卷。我怀疑这个有问题二卷本是上述第4号《般若放光品折疑略》。道安为《般若放光品》写了两种注释,一种名为《般若放光品折疑准》,一卷;一种名为《般若放光品折疑略》,二卷。《般若放光品折疑略》既然名为“略”,何以卷数比《般若放光品折疑准》还要多呢?其中恐怕有误。
(四)、在上述目录中,道安与僧祐的著录原则都是仅著录成部的著作。所以,道安撰写的一批的序言没有包括在上述目录中。
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中,还著录有道安的《训异注》一卷[④],这恐怕是误读了《义指注》下的注释“《义指》者,外国沙门於此土所传义也。云‘诸部训异,欲广来学视听’也。增为之《注》一卷”[⑤]这段文字而产生的误解。其实,这段文字是说道安将外国沙门所撰《义指》增广为上述第19号《义指注》一卷。
以上在《出三藏记集·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中,共著录道安著作27种。
二、《出三藏记集》卷六至卷十一,“总经序”:
《出三藏记集》的这一部分收录了110篇当时流行的诸种佛教典籍的序言、题跋等资料。这些序言、题跋大部分是在这些典籍译出或产生初期写的,是关于这些典籍的最早的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110篇文献,现在依然保存在各种大藏经中的只有33篇,另外的77篇赖《出三藏记集》的收录而得以保存至今,故而更加显得可贵。
在“总经序”中,收录了若干道安所撰的经序。如前所述,《出三藏记集》的“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只著录成部的著作,不著录单篇的经序。所以,“总经序”所收录的道安经序,不少实际上就是道安为“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著录的注疏所写的序言,已经包括在“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第四”中。但是,在古代,这些经序有时与注释分别流通,分别著录,故在此亦分别予以介绍。“总经序”所收的道安经序,有的明确注明为道安所撰,有的虽然没有注明,但可以根据内容考证得知。遇到后一种情况,本文一般随文说明。
28、《安般注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4号《安般守意经解》所写的序言。由此可知《安般守意经解》,又名《安般守意注》。
29、《阴持入经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5号《阴持入经注》所写的序言。
30、《人本欲生经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3号《人本欲生经注撮解》所写的序言。
31、《了本生死经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3号《了本生死经注》所写的序言。
32、《十二门经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8号《小十二门经注》所写的序言。
33、《大十二门经序》,见卷六。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7号《大十二门经注》所写的序言。
34、《道行经序》,见卷七。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6号《道行品集异注》所写的序言。
35、《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见卷七。
36、《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见卷八。
37、《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见卷九。
该篇名下原署“未详作者”。但根据文内叙述,该经由竺法护於西晋元康七年(297)在长安译出,辗转周折,於东晋太元元年(376)时,由释慧常托人送到襄阳道安手中。慧常可能是道安的弟子,东晋简文帝时与沙门进行、慧辩等拟游天竺,在凉州发现该《渐备经》,故抄录后托人送到襄阳。同时发现并送往襄阳的还有《光赞经》。后道安曾将该《光赞经》与《放光般若》合为一本进行注释。并为之作序言,即上述第35号《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由此,本《书叙》也应为道安所撰。此外,根据本《书叙》的记叙,作者曾经在邺都生活,他得到《渐备经》后,令人抄写后送给当时在扬州的竺法汰,这些情况与道安无一不合。文章的口气、风格也与道安的其他文章相同。因此,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该文的作者应该是道安。
38、《增一阿含经序》,见卷九。
39、《四阿含暮抄序》,见卷九。
该篇名下原署“未详作者”。但篇内有“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於邺寺。……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若加数年,将无大过。”等语,上面的《阿毗昙》,指的是由僧伽提婆翻译的《阿毗昙八犍度论》,该论是道安组织翻译的。道安并为之撰写序言,即下文第44号之《阿毗昙序》。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篇《四阿含暮抄序》无疑是道安的作品。
40、《道地经序》,见卷十。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6号《大道地经注》所写的序言。
41、《十法句义经序》,见卷十。
实为道安为上述第17、18号《十法句义·十法句杂解》所写的序言。
42、《僧伽罗刹经序》,见卷十。
《大正藏》本篇名下原注“未详作者”。但《普宁藏》、《嘉兴藏》本均注作者为“道安法师”。该序中称:“以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赍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于近郊,然译出不衰。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之故迹乎!”[⑥]联系《出三藏记集》卷十所收的《僧伽罗刹集经后记第七》所谓:“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毘婆沙》,佛图罗剎翻译,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蜜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念乃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灭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挍考定,务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胡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载。余既预众末,聊记卷后。使知释赵为法之至。”[⑦]则本文无疑为道安所撰。
43、《婆须蜜集序》,见卷十。
篇名下原署“未详作者”。但文章称:“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转此经一部,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政文业者,学不厌士也,求令出之。佛念译传,跋澄、难陀、揥婆三人执胡本,慧嵩笔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讫。胡本十二千首卢也。余与法和对挍修饰,武威少多润色。”[⑧]联系上文所引《僧伽罗刹集经后记第七》也提到道安主持翻译《婆须蜜经》,故学术界公认《婆须蜜集序》为道安所作。
44、《阿毗昙序》,见卷十。
45、《鞞婆沙序》,见卷十。
46、《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见卷十一。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唯称:“晋孝武帝世出。”[⑨]但本文作者称,该戒本系僧纯从拘夷国得来,得到此戒本后,即令佛念、昙摩持、慧常等人译出。内容与下文第47号《比丘大戒序》的内容相应。因《比丘大戒序》是道安所撰,故本文也应是道安所撰。
47、《比丘大戒序》,见卷十一。
48、《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见卷十一。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全文分三段,分别记在原卷之卷首、卷中、卷尾。内容与第46号《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及第47号《比丘大戒序》完全相符,故知亦为道安所撰。实际该文的第一段是《比丘尼戒本》的题记;第二段是《比丘尼受大戒法》的后记;第三段是《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的后记。
以上在《出三藏记集·总经序》中,共著录21种。
三、《出三藏记集》卷十二,陆澄《法论》:
刘宋明帝曾经敕令中书侍郎陆澄汇集各种有关佛教的文章,编纂成《法论》16帙,103卷。该《法论》虽然已经亡佚,但它的目录保存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其中也著录了若干道安的著作,现介绍、考释如下:
49、《实相论》,载《法论》第一帙“法性集”。
50、《道行指归》,载《法论》第二帙“般若集”。
原文下注“云是安公述,相传云”,亦即该文传为道安所撰,但尚不能完全肯定。道安曾撰《道行品集异注》(第6号),该《道行指归》与《道行品集异注》有何关系,待考。
51、《般若折疑略序》,载《法论》第二帙“般若集”。
从名称看,应该是道安为上述第4号《般若放光品折疑略》所撰的序言。
(36)、《大品经序》,载《法论》第二帙“般若集”。
《大品经》是般若类经典之一,我国先后共有四个译本。但道安时仅译出其中的两种,即《放光般若经》与《光赞般若经》。由于道安先看到《放光》,在襄阳时,每年讲两次《放光》。得到《光赞》则较迟,得到后,即将两种经本合并进行注释,并写有序言即上述第35号《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后来又将所得到《大品经》新梵本与《放光》、《光赞》对照后编纂成《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并撰写了上述第36号《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所以这里的《大品经序》,应该上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34)、《道行品注序》,载《法论》第二帙“般若集”。
应即为上述第34号《道行经序》。
(39)、《四阿含暮抄序》,载《法论》第六帙“教门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道安的同名序言。
(31)、《了本生死经注序》,载《法论》第六帙“教门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隋法经等《众经目录》卷六中的同名序言署为释道安著,故本文应即为上述第31号《了本生死经序》。
(32?、33?)、《十二门经注序》,载《法论》第八帙“定藏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32号《十二门经序》或第33号《大十二门经序》之一。
(32?、33?)、《十二门注序》,载《法论》第八帙“定藏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32号《十二门经序》或第33号《大十二门经序》之一。
(29)、《阴持入经注序》,载《法论》第八帙“定藏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29号《阴持入经序》。
(30)、《人本欲生经注序》,载《法论》第八帙“定藏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30号《人本欲生经序》。
(44)、《阿毗昙序》,载《法论》第九帙“慧藏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44号同名序言。
(40)、《道地经注序》,载《法论》第十帙“杂行集”。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应为上述道安撰第40号《道地经序》。
以上在《出三藏记集》载陆澄《法论》中,共著录道安著作13种。其中新出现3种,在前此的资料中已经出现过的10种。
四、《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僧祐《法苑杂缘原始集》:
僧祐曾经从印、中诸种佛教文献中,摘抄大量资料,分别类目,编纂成《法苑杂缘原始集》十卷。该《法苑杂缘原始集》也已经亡佚,篇目保存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其中有道安著作一种:
52、《安法师法集旧制三科》,载《法苑杂缘原始集》卷六“经呗导师集”。
以上在《出三藏记集·法苑杂缘原始集》中新出现道安著作1种。
五、隋法经等所撰《众经目录》卷六,有“佛灭度后著述”一目,其中的“此方诸德著述”中著录了道安的若干著作:
(36)、《大品经序》,一卷。
(34)、《道行品注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上述《法论》第二帙“般若集”中的同名序言署为道安著。
(31)、《了本生死经注序》,一卷。
(30)、《人本欲生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30号同名经序。
(38)、《增一阿含经序》,一卷。
53、《中阿含经序》,一卷。
(39)、《四阿含暮抄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39号《四阿含暮抄序》。
(28)、《安般守意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28号《安般注序》。
(33)、《大十二门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33号《大十二门经序》。
(32)、《十二门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32号《十二门经序》。
(29)、《阴持入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29号《阴持入经序》。
(40)、《道地经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40号《道地经序》。
(43)、《婆须蜜阿毗昙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疑为上述第43号《婆须蜜集序》。
(44)、《阿毗昙序》,一卷。
(42)、《僧伽罗刹经集序》,一卷。
篇名下未署作者名,但应为上述第42号《僧伽罗刹经序》。
(41)、《十法句义序》,一卷。
(1)+(2)、《光赞般若略解》,二卷。
该文献应是上述第1号《光赞折中解》与第2号《光赞抄解》合并而成。
(12)、《贤劫经略解》,一卷。
该文献应为上述第12号《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经解》。
(11)、《持心梵天经略解》,一卷。
该文献应为上述第11号《持心梵天经甄解》。
(10)、《金刚密迹略解》,一卷。
该文献应为上述第10号《密迹金刚经甄解》。
(13)、《人欲生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13号《人本欲生经注撮解》。
(9)、《了本生死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9号《了本生死经注》。
(15)、《阴持入经注解》,二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15号《阴持入经注》。
(16)、《大道地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16号《大道地经注》。
(7)、《大十二门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7号《大十二门经注》。
(8)、《十二门禅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8号《小十二门经注》。
(14)、《安般经注解》,一卷。
该文献即为上述第14号《安般守意经解》。
以上在隋法经等《众经目录》中共著录27种。其中新出现1种。与前重复26种。
其后我国佛教经录对道安著作的著录,虽然偶有名称、卷数等参差不同,但没有超出上述范围。所以不再一一引述。
六、唐元康《肇论疏》(大正1859号,45/)引一种:
54、《性空论》,卷数不详。
该《性空论》与上述第49号《实相论》是什么关系,有待考证。
七、《隋书·经籍志》著录一种:
55、《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相同。
八、《文选注》注引一种:
56、《泥洹经注》。
详情不清,待考。
九、《乐邦文类》引一种:
57、《往生论》,六卷。
详情不清,待考。是否道安所著,颇可存疑。
十、《高僧传》道安本传中引一种:
58、《答欷超书》。
十一、未为各种古代资料著录与引用,但尚保存在大藏经中的一种:
59、《鼻那耶序》,见历代大藏经十卷本《鼻那耶》卷首。
十二、未为任何目录著录,但从《出三藏记集》及其他有关篇章中可以钩沉得知者:
60、《合放光光赞略解》,见《出三藏记集》卷七。既曾撰序,则一定有《合放光光赞略解》存在。
61、《广说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中阿含经序第八”。
62、《阿毗昙心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中阿含经序第八”。
63、《三法度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中阿含经序第八”。
64、《二众从解脱缘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中阿含经序第八”。
65、《阿毗昙抄》,见《鼻奈耶序》。
66、《阿毗昙抄序》,见《鼻奈耶序》。
上述十三种资料共提及道安著作102种,除去相互重复的,还有66种。这66种著作大部分已经亡佚。保存到现在的有25种。这25种著作可以分为三类:(一)、注疏;(二)、经序;(三)、书信。它们是:
(一)、注疏二种:
《人本欲生经注》,一卷,见《大正藏》卷三三。
《小十二门经注》,一卷,日本大阪金刚寺藏本,尚未公开发表[⑩]。
(二)经序二十二种:
《道地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阴持入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十二门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大十二门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安般注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道行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七。
《人本欲生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了本生死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六。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七。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八。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见《出三藏记集》卷九。
《增一阿含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
《四阿含暮抄序》,见《出三藏记集》卷九。
《十法句义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僧伽罗刹经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婆须蜜集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阿毗昙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鞞婆沙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比丘大戒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
《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
《关中近出尼两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
《鼻那耶序》,见《大正藏》卷二四。
(三)、书信一种:
《答欷超书》,见《高僧传》卷五,道安本传。
此外,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虽然已经亡佚,但在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是在《综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编纂的,保持了《综理众经目录》的原结构与不少序言,我们现在可以根据《出三藏记集》将《综理众经目录》的原貌基本勾勒出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道安的这部经录基本上还存在。
还有,在《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内典”篇中摘录了道安《西域志》关于波罗奈斯国、须剌国、摩诃赖国三条材料;《太平御览》“四夷部”中也保存了该书的若干片段。
第二节 典籍分类
道安的上述66种典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安的知识结构与学问倾向。
一、禅修类十种:
《大十二门经注》,(7)(佚)
《大十二门经序》,(33)(存)
《小十二门经注》,(8)(存)
《十二门经序》,(32)(存)
《安般守意经解》,(14)(佚)
《安般注序》,(28)(存)
《阴持入经注》,(15)(佚)
《阴持入经序》,(29)(存)
《大道地经注》,(16)(佚)
《道地经序》,(40)(存)
二、小乘经类八种:
《中阿含经序》,(53)(佚)
《增一阿含经序》,(38)(存)
《四阿含暮抄序》,(39)(存)
《人本欲生经注撮解》,(13)(存)
《人本欲生经序》,(30)(存)
《了本生死经注》,(9)(佚)
《了本生死经序》,(31)(存)
《僧伽罗刹经序》,(42)(存)
三、毗昙类七种:
《婆须蜜集序》,(43)(存)
《阿毗昙序》,(44)(存)
《鞞婆沙序》,(45)(存)
《阿毗昙心序》,(62)(佚)
《三法度序》,(63)(佚)
《阿毗昙抄》,(65)(佚)
《阿毗昙抄序》,(66)(佚)
四、大乘经类二十二种:
(一)、般若类:
《光赞折中解》,(1)(佚)
《光赞抄解》,(2)(佚)
《般若放光品折疑准》,(3)(佚)
《般若放光品折疑略》,(4)(佚)
《般若折疑略序》,(51)(佚)
《般若放光品起尽解》,(5)(佚)
《合放光光赞略解》,(60)(佚)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35)(存)
《道行品集异注》,(6)(佚)
《道行指归》,(50)(佚)
《道行经序》,(34)(存)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36)(存)
《实相论》,(49)(佚)
《性空论》,(54)(佚)
(二)、其他:
《密迹金刚经甄解》,(10)(佚)
《持心梵天经甄解》,(11)(佚)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经解》,(12)(佚)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37)(存)
《泥洹经注》,(56)(佚)
《往生论》,(57)(佚,存疑)
《广说序》,(61)(佚)
《二众从解脱缘》,(64)(佚)
五、律仪类五种:
《鼻那耶序》,(59)(存)
《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46)(存)
《比丘大戒序》,(47)(存)
《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48)(存)
《安法师法集旧制三科》,(52)(佚)
六、经录类一种:
《经录》,(24)(佚,但可钩沉)
七、法苑类八种:
《十法句义》,(17)(佚)
《十法句杂解》,(18)(佚)
《十法句义经序》,(41)(存)
《义指注》,(19)(佚)
《九十八结解》,(20)(佚)
《九十八结约通解》,(21)(佚)
《三十二相解》,(22)(佚)
《三界诸天录》,(23)(佚)
八、地志类二种:
《西域志》,(27)(佚)
《四海百川水源记》,(55)(佚)
九、书函类三种:
《答法汰难》,(25)(佚)
《答法将难》,(26)(佚)
《答欷超书》,(58)(存)
此外,有关目录中还著录了其他人与道安往来通信的一些情况,在此也记载如下,以供参考:
1、《问释道安三乘并书》,竺法汰撰。载《法论》第六帙“教门集”。
2、《问释道安六通》,竺法汰撰。载《法论》第十帙“杂行集”。
3、《问释道安神》,竺法汰撰。载《法论》第十二帙“色心集”。
4、《与释道安书》,习凿齿撰。载《法论》第十四帙“缘序集”。
5、《与释道安书》,伏玄度撰。载《法论》第十四帙“缘序集”。
上述书信除了习凿齿的信件尚保存在《弘明集》中外,其余均已亡佚。不过竺法汰等人给道安的若干信的片段还保存在《高僧传》中。
[①] “滮”,底本作“彪”,据校记改。
[②]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227页。
[③]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229页。
[④] 巨赞:《道安法师的著作与学说》,载《巨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159页。
[⑤]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228页。
[⑥]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374页。
[⑦]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374~375页。
[⑧]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375~376页。
[⑨] 《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410页。
[⑩] 参见落合俊典:《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二期,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