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时判教说
作者:觉深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30日
内容提要:从说法时间的先后对如来一代教法进行判释,是华严三时判教的特点。这一判教思想先是散见于华严家诸祖的章疏中,后来由续法法师于《贤首五教仪》一书中集成。但前人已经有三时、五时判教的说法,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与前人判教相较有哪些不同?华严家的三时判教所体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思想理念?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华严家的三时判教进行论述。
关键词:别三时 通三时 本教 末教 念劫圆融
作者觉深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华严三时判教的产生
在佛教的判教体系当中,以华严宗和天台家的判教体系最为完整。对于华严家的判教,人们通常最熟知的就是小、始、终、顿、圆五教判,而对于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人们往往不太在意。这是因为,对于三时判教,华严宗五祖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这一判教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注疏中,一直到了清代·续法法师,才将这一思想在《贤首五教仪》中总结出来。
从时间上来对如来一代教法进行判释,历史上也曾有过论家提出自已的看法,但从华严家的角度来看,显然都不够圆满,所以华严家自然要提出自已的判教理论,且须圆满无缺,于是就有了华严三时判教的产生。
1、历史上诸师的三时、五时判教
续法法师在《贤首五教仪》中总结华严判教理论,开篇即说:“贤首大师判释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此中首说“三时”,当知三时判教在华严家判教思想中的重要性。
华严家以“三时”来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但“三时”判教说并非华严一家独有,早在贤首三时判教之前,历代祖师早就有用“三时”判教的说法,只是与华严所说略有不同而已。
除“三时”判教之外,也还有以“五时”判教的说法,如天台的智者大师,立“五时八教”,现且先标列出诸位祖师的“三时”、“五时”判教,以作比较。
(1)唯识家的三时判教说
在中国佛教判教体系中,唯识家的三时判教同样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民国年间,以韩清净为代表的一批佛教学者在北京成立了以研究佛教唯识法相为主的学术团体,就称之为“三时学会”。
唯识家所立三时教,我们可参见于窥基法师所著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
如来设教随机所宜,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诸异生类无明所盲,起造惑业,迷执有我,于生死海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转四谛轮,说阿笈摩除我有执,令小根等渐登圣位;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彼闻世尊密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为无上理;由斯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义教,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于真谛理悟证有方,于俗谛中妙能留舍。[1]
唯识家将如来四十九年的说法分为三个时期,谓之“三时”。唯识家认为: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着实我,所以世尊在《四阿含经》中,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为实,因而明人我等为空无,是为我空法有论,是小乘有教,又名初教,此即为世尊于第一时所说法;后世尊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而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此等即是诸部般若类经典所说,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此即为世尊于第二时所说法;又世尊恐行人听闻空教之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而落入断灭空,于是世尊复说《解深密经》等,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而令众生悟入中道实相,此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是为世尊于第三时所说法。唯识家认为,前二时所说法,为佛方便之说;唯第三时所说,方是真实。
窥基法师于《成唯识论述记》中所立三时教,其依据的应是玄奘法师,依法藏法师所说,玄奘法师曾以转照持三法轮判释一代时教: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一、转法轮,谓于初时鹿野园中,转四谛法轮,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轮,谓中时于大乘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三、名持法轮,谓于后时于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2]
从法藏法师对玄奘法师“三法轮”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窥基法师所作的“三时”判释实际上等同于玄奘法师的三法轮说。而他们所依据的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唯识家所依的一部重要经典,在此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
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3]
实际上,唯识三时判教思想在印度早就有人提出,法藏法师在《探玄记》中曾论及到,谓天竺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早就依《深密经》提出这种三时判教理念,那么后来玄奘从印度学成归来,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因此盛行于汉地,窥基法师承继玄奘法师之衣钵,并以三时来判释如来一代教法。
(2)印度中观派的三时判教说
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在对如来一代教法进行评判时,曾论及当时天竺那烂陀寺有两位大论师,这两位论师由于所承不同,所以立教也不相同。这两位论师就是戒贤论师与智光论师。其中戒贤论师依《深密经》立三种教,即是上之所说玄奘所承继的唯识法相系所立三时教;另外一系,即是智光论师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立。
依法藏法师所说,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立有三时教,如其在《探玄记》卷一中所记:
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4]
此中所说,即是智光论师所主张的三时判教,智光论师与戒贤论师同为那烂陀寺的两大论师,只是其二人所承继的宗风不同,所以立教所持观点也不同,这二人同是在对如来讲说小乘、法相、中观三者的时分进行判别。两人观点相同的是谓,如来于初时于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两人观点不同的是:戒贤论师声称如来先说《般若》等经,明诸法皆空,后说法相中道之义;智光论师声称如来先为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后说无相大乘平等一味之理。
(3)吉藏法师的三种法轮说
上面所说的两家判教,分别将如来说法的时期分为三个时段来判别如来一代教法,是谓三时。除这两种判教之外,隋吉藏法师也曾将如来说法时期分为三个时段来判释如来一代教法,只是他不说“三时”,而是从如来所说法的不同,而称之为“三种法轮”,实际上,“三种法轮”说也是从如来说法的前后时期来判释的。所谓三种法轮者,即是指其所立的根本、枝末、摄末归本等三法轮,此说可见于吉藏法师所著的《法华游意》中:
欲说三种法轮故说此经。言三种者:一者根本法轮,二者枝末之教,三者摄末归本。根本法轮者,谓佛初成道花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钝根之流,不堪于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枝末之教也;四十余年说三乘之教陶练其心,至今法花,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即摄末归本教也。[5]
吉藏法师是在释解《法华经》大意时提出这三法轮之说的,其之所以提出这三种法轮说,正如其在《法华游意》中所说,其所根据的是《法华经》经文:
问:此经何处有三轮文耶?
答:。信解品云“长者居师子坐,眷属围遶,罗列宝物”,即指花严根本教也;唤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脱珍御服、著弊垢衣,谓隐一说三,谓枝末教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乃教大智,谓摄末归本教。又譬喻品云“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能用之,但以殷懃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初句谓隐根本,次句谓起枝末,后句谓摄末归本,即三轮分明之证也。[6]
吉藏法师以《法华经》中的“信解品”与“譬喻品”二文为依据,将如来所说法分为三种。吉藏法师认为,如来于三个不同时期转三种法轮,是为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根本法轮是如来于成道之初为诸大菩萨所说的《华严经》,所说的是一因一果法门,是一乘之教,是诸法之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法轮;枝末法轮的说法是相对于根本法轮而说的,如来之所以要转此枝末法轮,这是因为,福薄钝根之人对于华严根本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如来接着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相对于华严一乘教而言,是属于枝末,所以称为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是谓如来于四十余年间说三乘之教,至法华会时,众生机缘已熟,是故如来为彼等说《法华经》,令彼等三乘之人摄归一乘,称为摄末归本法轮。
(4)天台家的五时判教说
依谛观法师所著《天台四教仪》中所说,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一代时教。其中的五时判释,就是将如来一代教法按说法前后时间判释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7]。
所谓华严时者,是谓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如来为大乘根熟者,说《华严经》,所度唯是诸大菩萨,是为华严时;所谓阿含时者,是说如来于华严时所说之法,诸大声闻如聋如哑,所以如来复于鹿野苑等处,历时十二年,为声闻缘觉乘人等说小乘阿含经,是为阿含时;所谓方等时者,是谓如来继阿含经时之后,又历时八年,广说《维摩经》、《思益经》、《胜鬘经》等诸大乘经典,斥小叹大,弹偏褒圆,因‘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所以称此段时期为方等时;所谓般若时者,是谓如来说方等大乘经之后,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而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依经名而立名,是为般若时;最后八年,如来为令受教者证入佛之知见,令诸三乘人归于一乘,故说《法华经》,并于最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依天台判释,如来最初成道,于菩提树下为诸大菩萨说一乘法,但因如来所说法程度太高,诸大声闻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是故,如来为方便度化众生,而有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等三时的说法度众,到最后机缘成熟,如来说《法华经》,令诸众生会三归一,同入一乘法门。因为华严时如来唯度菩萨,不度声闻缘觉,所以天台家认为不是圆满之教,唯《法华经》普被三乘,所以如来于法华时所说之法纯系圆满之圆教,所以天台家将《法华经》推至极致,此也是天台家五时判教之目的所在。
2、对诸师三时判教的解析
前面已说过,唯识大家窥基法师以三时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实际上是承继玄奘法师所说的转照持三法轮教,而对于玄奘法师所立三法轮教,法藏法师这样评价道:
此三法轮中,但说小乘及三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何以故?以华严经在初时说,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轮在后时说,非是华严故。是故不摄华严法门也。[8]
在这里,法藏法师指出了玄奘所判的三法轮判教的不足,法藏认为,在玄奘法师的三法轮中,没有能够将《华严经》融摄进去。玄奘法师的三法轮,只是从时间上对小乘和三乘教的分断。玄奘法师从三时的角度来判释如来一代时教,而对于释迦成道最初时所说的华严一乘别教,很显然在玄奘法师所说的三时中没有包括进去。
从法藏法师对玄奘法师三法轮说的评判中,我们自然可以推论出,对于印度中观派的三时判教说,法藏法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评说。印度中观派的三时判教与唯识家的三时判教相同,除了突显自家所承为最尊最胜之外,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两家都没有将《华严经》包含进去,那么,按照法藏法师的评判,这两家的三时判教都是不完整的。
对于吉藏法师的三法轮说,从吉藏法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吉藏法师提出的三法轮说,实际上是交代如来演说《法华经》的缘由“欲说三种法轮故说此经”。对此判教,看上去似十分完善,但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卷一中说:
唐初吉藏法师,依《法华》第五,立三种法轮:。一、始见我身……。此判全约化仪,据法但有大小。然《法华》为于一类开显本末,若将定判一代圣教,收义不尽。以法华之前,亦有大故,岂《般若》等皆为枝末?又《无量义》云佛一切时说大小故。[9]
从澄观法师的评述中可以知道,吉藏法师的三种法轮判教是从化仪这一方面来说的。依澄观法师认为,吉藏法师将诸法分为大、小二说,初说《华严》为根本,中说三乘为枝末,后说《法华》为归本。然而如来说《法华》之前,亦说大乘诸经,不可全判为枝末教,若将《般若》等全判为枝末教,显然不太妥当。是故,吉藏法师的三法轮判教说不够圆满。尤其在《无量义经》中说佛于一念之间能遍说大小乘诸法,是故,此判释并不圆满。
天台的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教法按说法前后时间判释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华经》是天台家所依据的根本经典。智者大师判教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突显《法华经》。从天台家的五时八教的判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天台家认为《法华经》的最后会三归一,统摄三乘学人归于一乘法,普被三乘;但《华严经》是别为诸大菩萨为说,诸大声闻在华严会上如聋如哑。所以天台家认为,《法华经》是纯圆,是最圆满的圆教。如果从天台家的角度来说,这种判教自然是最完美的了,但从华严家的角度出发,自然不会被认可,这是因为华严家所坚持的是,只有《华严经》才是最尊、最上、最圆、最满的。
3、华严家三时判教的建立
从华严家的角度出发,前面所列的几家判教都不圆满,华严家自然要提出自已的判教理论体系,且须圆满无缺。正如法藏法师所说的,唯识家、印度中观派的判教涵摄不广,那么,华严家的判教自然不能再范同样的错漏;吉藏的三法轮说“收义不尽”,华严家的判教自然要将大、小乘义尽收其中,并突显如来说法时之圆满;而天台五时判教重在突显《法华经》,认为《华严经》不能普被三乘,不够纯圆,华严家当然也要提出自已的看法,并彰表《华严经》在诸法中最尊最上的地位。那么,华严家判教理论体系的建立,自然也就必须构筑在这几点之上。
(1)华严家对一代时教的总括
在对严家判教理论体系进行讨论之前,首先必须先看一看华严家对如来一代时教是如何总结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见法藏法师所著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
第二教义摄益者,此门有二:先辨教义分齐,后明摄益分齐。初中又二:先示相,后开合。初中有三义:一者,如露地牛车,自有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如《华严》说,此当别教一乘;二者,如临门三车,自有教义,谓界内示,为教得出为义,仍教义即无分,此当三乘教,如余经及《瑜伽》等说;三者,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界外别授大白牛车,方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如《法华经》说。[10]
依法藏法师所说,可以说是全摄如来所说教法,此中以《法华经》中三车喻为例,类比三类教法。以露地牛车来喻华严教法,华严教法所显为一切法之根本,本来如是,十十无尽,不作方便,是出出世真实之法,故以界外牛车为喻此别教一乘;以临门三车来喻大、小乘等教法,如来为引导界内众生出离而方便显示,故有三乘教法,此三乘法即如长者所举劝导诸子的临门羊车、鹿车、牛车等三车,是方便之说,故以临门三车来喻;界内众生根机圆熟,所以如来开方便教,令众生开、示、悟、入,跳出三界,引三乘得出,至界外,方示以一乘真实之教,是渐同于一乘,故称之为同教一乘。
实际上,法藏法师在这里将《华严》作为诸法的根本,立其为别教一乘;而将如来四十九年来所说的大、小乘教法,开为方便教,以三乘来分别之;并将如来为导三乘众生归于一佛乘所说的《法华经》立为同教一乘,因为此中是三乘、一乘和合而说,是会三归一,是渐同于一乘,故立为同教一乘。此亦即是华严家对如来一代时教的总说。
(2)华严家对《华严经》与《法华经》的定位
相对于天台家将所说的《华严经》是“约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又说“华严法界广大,净名入不二法门,般若最上之乘,涅槃一心五行等,并圆妙法也,此等圆妙一理无他,兼带半满,权覆于实,旨趣犹隐”,而独尊《法华经》的说法;华严家则认为《华严经》才是最尊最上的,是根本之法,认为《华严经》超越诸经,是一乘之法。提出了《法华经》所说的是同教一乘,《华严经》所说的是别教一乘。在华严家的判教中,唯有别教一乘才是圆教,才是最圆满法。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是华严家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
关于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的说法,在华严祖师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如在《五教章》中,法藏法师对此说法就作了详尽的说明:
……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如《法华》云“我常在灵山”等。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当知此约一乘同教说。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如菩提树下说华严处即为莲华藏十佛境界,法华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然未说彼处即为十华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也……。[11]
《华严经》是如来为诸大菩萨所说的一乘甚深了义教,唯大菩萨能知、能闻,非三乘人所能了知,所以称之为别教一乘。如来宣说《法华经》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众生归趣于一佛乘,但法华会与华严会毕竟不同,在法华会上的说法主、说法处、所说法、听法众等与华严法会皆不相同,所以其不能称为别教一乘。法华会上如来是令众生渐归于一佛乘故,与华严法会所说意相同,所以其是同教一乘。
《华严经》是诸教的根本,是如来法性的流露,所以在《华严经》中显示的是主伴具足义,法藏法师在《探玄记》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列菩萨中亦二:一、虽唯列菩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经》等辨;二、若主伴具足,即别教一乘,如此经说”[12]。《华严经》中处处显示的皆是此方、他方主伴具足圆融义,而《法华经》等一些经典中,虽具列菩萨等,但主伴不具,故称为同教一乘。此是华严家的根本理念,也是华严家对《华严经》与《法华经》的定位。
(3)华严家的三时判教
依华严家对如来时教的分断,《华严经》是如来为诸大菩萨于定中所说的别教一乘之法;《法华经》是最后众生根熟时,如来为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会三归一所说同教一乘之法;而于《华严经》与《法华经》之间,如来说有大、小乘等诸经典,若此中间合为一时,则如来说法之“三时”历然分明可知。
此三时判教的说法,早期只是散见于诸祖师的著作之中,至清·续法时方完整地表述出来。在诸祖师的著作中,首先定位的是《华严经》的“本教”地位,而余经皆为“末教”。如法藏法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
教起前后者,于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说。
这是法藏法师对本教、末教的分类,在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卷一中,又将本教开为开渐之本与摄末之本二类:
教本者,谓非海无以潜流,非本无以垂末,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示本法,顿演此经。然亦有二:一、为开渐之本,《出现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二、为摄末之本,如“日没时还照高山”故,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法华》亦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此渐本也。
从诸祖师的著作中,三时判教已历然分明,只是没有明确的“三时”分类,续法法师总结前人所说,著《贤首五教仪》一书,总结贤首家判教,将如来一代时教以别三时和通三时加以分类。我们一般所说的华严三时判教,所指的即是别三时。
在《贤首五教仪》中,续法法师依诸祖所说,用日出日落为喻,分别以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时来分说如来三时所说教法。
另外,续法法师又依法藏、澄观所说,从惟约一念时、尽该一化时、遍周三际时、摄同类劫时、摄异类劫时、以念摄劫时、劫念重收时、异类界劫时、彼此摄入时、以本收末时等十重来通说如来三时说教。
二、华严三时判教理论
在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中,有别三时和通三时之说,别三时是从如来说法的时分将如来所说的法分为三类,突显《华严经》的“本教”的地位;通三时是谓如来说法应化之圆融,无有前后、实通三时,前后融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来一如之意。
1、华严家所说之别三时教
华严家的别三时判教是以日出日没为喻,将如来所说教法进行分类。如前所说,华严家立此三时判释,其目的即是要突显《华严经》的尊胜。在诸祖的章疏中,亦无处不显露此意。如法藏法师即常常以“日出先照”来标举如来说此《华严经》的时分:
一者时异,谓此一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说,犹如日出先照高山等。故论云:此示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也。[13]
在此《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法藏法师首先对《华严经》的说法时间进行了强调,谓此经乃是如来在初时第二七日所说,用“日出先照高山”来喻此经非他经所能比拟。当然,法藏法师的这种说法有他的根据,其依据即是《华严经》中经文:
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14]
《华严经》中这段经文,所讲的即是如来说法时间的先后及其原因,佛说《华严经》是为诸大菩萨所说,说《华严经》后,出定赴鹿野苑,说四谛法轮。由是渐化声闻、缘觉及一切善根众生。
此上一段经文,常为法藏、澄观等华严诸祖所引用,并以此作为如来教法的分类标准。至清·续法法师时,则承继法藏、澄观等所说,依据此段经文,对华严家的三时判教进行总结,而标列出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时等三时名目。下面分别从如来说法时分、如来所说经典、如来所转法轮、说时所对根机以及如来说此法的目的等几个方面对此别三时分别进行解说。
(1)第一时,日出先照时
华严家的别三时判教是以日出日没为喻来判别如来一代时教。就第一时来说,如来说法的时分,当是日出时分,此是日出日没的第一时,故以此为喻。
从如来所说法这一方面来看,如来于第一时所说之法,则应是如来成道最初所说之法。于此时分,如来所说的经教有《华严经》、《梵网经》等。
如来于第一时(日出先照时)说《华严经》,这是为诸家所公认的,如天台家在五时判教中,第一时即是华严时。那么于《华严经》中,我们也可以从经文中找到根据,如此经开篇即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与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大菩萨俱,其名曰:普贤菩萨,普德智光菩萨……。[15]
在经文中交待得非常明白,此经是如来始成正觉时所说,即是如来于第一时分所分,除此经以外,《梵网经》也是如来于此时分所说。如此经卷二中有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佛大乘戒。[16]
如来之所以于此第一时分说《华严经》、《梵网经》等,依华严家的说法,此时听法的众生根机是“圆顿大根众生”。法藏法师在其所著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中,特别强调了华严法会上的听法众与其他法会上听法众的不同:
四者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中诸神王众,不同三乘等,或唯声闻众或大小二众等。问:若尔,何故第九会中有声闻众耶?答:彼中列声闻,意者有二种:一、寄对显法故,为示如聋如盲显法深胜也;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非是前所引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也。[17]
在这里,法藏法师交待得非常明白,此华严法会唯圆顿根机所能听闻,虽然于七处八(九)会中也有声闻或六千比丘的出现,但诸大声闻于此华严法会上如聋如哑,虽在法会,但不能听闻一字一句一义,而于此中列举声闻等众,意为显法也,而非听法。另外,虽有六千比丘出现于末段经文,只是文殊菩萨于会外所摄,而非是华严法会所摄也。只是令彼等回向一乘,故作如是说也。
如来于华严法会,所对根机唯是诸大菩萨,所转法轮自是尊胜无比,续法法师在《贤首五教仪》中称如来于此法会所转法轮为“无上根本法轮”。即谓华严法会上所转法轮是“无上法轮”、“根本法轮”也。之所以作如是说,意出于《华严经》,在本经卷六中说“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18]。另外,《法华经》中也有“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的说法,是故可知“无上法轮”意之所出也。而称此经为根本法轮,自是相对于余经而说,在《华严经》中,有这样的一段经文:
佛子,如来以一切譬谕说种种事,无有譬谕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谕,非是究竟。佛子,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名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名入如来印,名开大智门,名示现如来种性,名成就一切菩萨,名一切世间所不能坏,名一向随顺如来境界,名能净一切诸众生界,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19]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知道,之所以称华严法会上所说法门为根本法轮,这是因为,余法是如来譬喻所说,皆非究竟,唯此法门,能示现如来种性,能成就一切菩萨,此法门是不思议究竟之法,此法门所演说的是如来根本实性,是故称此法门为“根本法轮”。
如来于华严法会上,转此无上根本法轮,依法藏法师的《华严经文义纲目》中所说,华严大教的兴起,有十种因缘,即:愿力故、法尔故、为本故、为归故、显德故、显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20]。故知诸佛之本愿故,法尔如是。为欲逐机渐施末教,所以于最初先示此法以为根本。又为开发众生性起心中法界自在无碍法门,令其显现,是故如来为说此一乘之法。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令诸大菩萨摩诃萨,同证一佛乘, 悟入此别教一乘法门,是故,续法法师在《贤首五教仪》中,说“令此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也。
(2)第二时,日升转照时
华严家将如来最初说《华严经》时判为日出先照时,将最后说《法华经》时判为日没还照时,而将如来说《华严经》与《法华经》之间所说的经教统归为日升转照时。
在前面已经说明,如来演说华严大教的目的,即是显示一乘真实之相,以此华严大教为一切法之根本,为一切三乘法之所归,如来既已于最初第一时演说华严一乘法门,自应随逐根机,方便施设,令彼三乘根机的众生都归趣于一佛乘,是故方有释迦如来的四十九年说法度生,即如上所说“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谕”是也。此时所说,即是华严家三时教判的日升转照时。对于这一时段如来所说法门,依华严家所说,是如来的方便施设,是为依本起末法轮,如《众许摩诃帝经》中,如来于菩提树下证道后,默而思维“我法甚深,难见难了,我若辄说,速取灭坏。何以故?世间一切乐邪法者,有贪欲者,不乐听受,不能觉悟。”而梵王殷勤劝请,是故如来默而许之:
遂以佛眼,审谛观察世间众生,世间生世间老,钝根者利根者,乃至于中下,颜貌之好丑,易化与难化,少尘极少尘,如是众生等,我若不为说,种种之妙法,不知诸苦本,悉趣于沈坠,世尊如是观察知已,而起大悲,将演妙法。[21]
从此经中可知,佛法甚深,如来怜悯众生故,而观察众生根机利钝,方便说一切教法,如来利益众生,宣畅教法,佛日高升,照蒙一切众生,故称此时为日升转照时。而此时所转法轮,华严家又分为初转、中转、后转三个时分[22]。
初转时者,此中既名初转时,即是佛所转法轮的最初时期,如来于菩提树下,从定中而起,即赴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法轮,讲《阿含》类经典,这是为诸家所共认的,于诸经籍中也都有所证说,如《大般涅槃经》卷三中所说:
我在王宫未出家时,一切世间皆为六师之所迷醉,初未见有沙门之实。须跋陀罗,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学道,三十有六,于菩堤树下,思八圣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即往波罗捺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其得道迹,尔时始有沙门之称。[23]
如来成道之初,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此时说法所对的根机主要是小乘根机,这是无可置疑的。而如来之所以为这些小乘根机的人说四谛等法,其目的是欲使这些小乘根机的人转凡成圣,如法藏法师在《大乘起信论义记 》卷一中所说:
如密迹力士经说,佛初鹿园说法之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得辟支佛道,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初地等,广如彼说。[24]
佛初于鹿园说法,即有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得辟支佛道,此即如来初转四谛法轮的目的,欲令众生入于圣道,欲令众生转凡成圣。
中转时者,依华严家的说法,如来最初于菩提树下说《华严经》,开一乘法门,后依此一乘根本法门,而随应众生根机,说三乘等法。此有一个次第,即是先渐后深。在华严五祖的注疏中,不见有此初转时、中转时、后转时的说法,但如来于鹿野苑初转四谛法门,说小乘法,这是共所认知的。对于中转时与后转时,清·续法法师在总结华严家判家时,谓法相类经典是如来于中转时所说,而般若类经典则是如来于后转时所说。
依续法法师所说,如来于此中转时所说的是法相、方广类经典,此时如来所转的法轮是三乘法轮,其所对的根机是中根一类众生,如来说此等诸法的的目的,如续法法师在《贤首五教仪》中所说:
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说一切诸法,皆唯识现,以破小乘心外有法从因缘生,又说缘生假有,翻彼小乘实有法执。
如来之所以于中时说法相唯识类经典,是为了破除小乘人的实有法执,小乘人认为心外有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约心说,非是实有,此一时分如来说法的主要要目的即是引摄,是为了令彼等二乘人,转小向大,归趣于大乘。
后转时者,依续法法师所说,即是如来继说法相类经典之后,复说般若类经典,明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诸法,俱空无性,如来于此时所转的法轮是大乘法轮,所对的众生根机是利根上类众生,其说法的目的是为了令彼等权教菩萨转权成实。因权教人不了心性,执心实有,不知一乘佛性,生佛平等,令彼等开实悟,了真空,而融会三乘,令彼等通达一乘法也。
(3)第三时,日没还照时
如来证道之初,于定中为诸大菩萨说华严一乘法门;后从定中而起,四十九年来,随应机缘,说大、小乘等诸法,度尽一切有缘众生;最后,法华开会,合三归一,令根熟众生同入一佛乘。
对于如来于灵鹫山法华开会最后说法的时段,天台家称为法华涅槃时,华严家则称为日没转照时。天台家之所以称此时段为法华涅槃时,这是因为,如来度尽一切有缘,末后为令彼等同归一佛乘,而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后,如来即将入灭,而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故称此说法时段为法华涅槃时;而华严家称此时段为日没还照时,是在说明,此《法华经》等,为如来最后所说法。如来经过四十九年说法,众生根机已经成熟,堪入一佛乘,是故如来说此《法华经》,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同入一佛乘。这一时段所说的经典即是《法华经》、《涅槃经》等。
在这一时段,华严家将如来所转的法轮称为摄末归本法轮,前面已经说过,华严家将如来于定中为诸大菩萨所说的华严一乘法门称为根本法轮,而谓如来四十九年所说诸法皆依此华严一乘法门为根本。如来四十九年来所说法,皆是随应众生的根机,权巧方便施设,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令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地,但令众生能够解脱,是故皆是权巧施设,虽是权巧设施,但却都是如来的法性智慧流露,不离根本。如来四十九年说法之后,众生圆熟,应还归于此根本中,是故如来说《法华经》,令众生还入此一佛乘根本法门。前四十九年皆是枝末法门,唯华严法门方是根本,如来说《法华经》的目的即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此根本法门。如《法华经》中“火宅喻”中所说,长者虽谓诸子宅外有羊车、鹿车、牛车等,而实唯一大白牛车,如来虽于四十九年来说三藏十二部,其目的亦是令众生出于此三界火宅,同入一佛乘。《法华经》中即是明此如来本怀,是故华严家将如来最后所说的《法华经》称为摄末归本轮。
此一时段,如来说《法华经》,参加法华会上的众生有声闻众,有菩萨众,此是与华严法会不同的地方,华严法会唯是如来为诸大菩萨所说,而在法华会上如来是摄尽偏教五乘人等(人、天、声闻、辟支、菩萨)。虽是五乘人等,但此等众生根机皆已圆熟,是故如来于法华会上,为彼众生授记,谓彼等终究成就佛道,如在《授记品》中,如来为摩诃迦叶等授记:
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25]
在《授记品》中,如来为摩诃迦叶等授记,谓彼等于未来世必当成佛,又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如来亦为阿难、罗睺罗以及学无学二千人等授记,谓彼等于未来世必当成佛;另外,在《法师品》中,如来告知药王菩萨:
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26]
如是可知,众生虽有求声闻者,有求辟支佛者,有求佛道者,彼等众生必当成佛,众生虽所求不同,但彼等终将成佛。如来以种种方便,为众生说声闻法、说缘觉法、说六度万行,最后的目的即是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令诸众生转偏成圆。如来于法华会上,所对众生根机即摄尽五乘之中上上根机之众也。如来于此法华会上说法的目的即是令彼等转偏成圆,出三界火宅,同归于根本一佛乘也。
以上略辨华严家所说之别三时竟。
2、华严家所说之通三时教
华严家在对如来说法的时间的判释中,有别三时与通三时之说。别三时是从事相上对如来的一代教法在时间上来加以区别,而通三时是从理体上显示如来说法时间之圆融。上段已略述华严家的别三时说,现下再对华严家的通三时说加以辩析。
在华严家的思想理念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即是无碍说,空“间”的时碍,时“间”的无碍。此中就如来说法时间而说,即是时无碍,时无碍即是无有过、现、未三际的分限,三际融为一时,是为通也,此也即是华严家通三时建立的理论基础。
华严家在对通三时进行解说时,分为十重:一、惟约一念时,二、尽该一化时,三、遍周三际时,四、摄同类劫时,五、摄异类劫时,六、以念摄劫时,七、劫念重收时,八、异类界劫时,九、彼此摄入时,十、以本收末时。
一、惟约一念时,此是第一重,从一“念”而说,谓如来能于无边处所宣说无边妙法,十方法界虽无有边际,但如来于一念之中,无不能遍及,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的众生,皆能闻受如来所说妙说。
二、尽该一化时,此中所说的“一化”,即是指如来的一代教化(佛初成道时第二七日,至如来般涅槃夜)。如来于此一代时化中,亦能遍于十方微尘刹尘中,宣说妙法,教化众生;又,于此一代时化之念念中,亦皆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尘中,教化众生所宣说妙法。
三、遍周三际时,前之二重,唯从“现在”一际而说,此重更说前际、后际,尽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过去又有过去过去、现在现在、未来未来,未来亦有过去过去、现在现在、未来未来,如是三际重重无尽。于此重重无尽三际无边劫之念念中,亦能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四、摄同类劫时,于过、现、未三际前后无边际中,各有无量同、异类劫,此重但从同类劫而说,谓此三际前后无边劫后,一一劫又能各摄无量同类劫海[27],于此无量同类劫海之念念中,皆能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五、摄异类劫时,上一重明同类劫,此重明异类劫,谓此三际前后无边劫后,一一劫又能各各摄尽无量异类劫海,于此所摄无量异类劫海之念念中,亦皆能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六、以念摄劫时,前第一重明“念”,第二重至第五重明“劫”,此重明“念”该“劫”,即谓前所明无量同、异类劫,唯一念之所摄也,于一念之中,即能摄前之所说无量无边同、异类劫海。一念之中,能摄无量同异类劫,余一一念中,亦皆能摄尽无量同异类劫。而于此一念之中所摄无量无边同、异类劫海之念念中,亦皆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七、劫念重收时, 上一重明一“念”之中摄无量劫,此重复明此一念中所摄无量劫中复有无量念,而此无量劫中所具无量念中,又念念摄尽无量诸劫,所摄劫中复具无量劫,劫中复具无量念,如是劫中具念,念中摄劫,劫中复具念,念中复摄劫,重重无尽,如是念念不尽,劫劫无穷,如因陀罗网。于此劫劫念念中,亦皆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八、异类界劫时,从第一重至第七重,但从一同类世界之劫念而说,但世界无量,世界形类亦无量,异类世界的时劫亦各不相同,彼异类世界之时劫,亦如上之七重,念中摄劫,劫中具念,念念不尽,劫劫无穷,如因陀罗网。于此异类世界劫劫念念中,亦皆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28]
九、彼此摄入时,此是第九重,此中彼此摄入,即是指前第八重中所说的无量异类世界的时劫彼此相摄相入,亦是指前无量同类世界的时劫彼此相摄相入,亦是指前无量同、异类世界的时劫彼此相摄相入,此同、异类世界时劫彼此相入,亦如同上之前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重中所说,念中摄劫,劫中具念,重重无尽,于彼重重无尽的劫念中,亦皆摄尽如来于十方法界微尘刹土中所宣说的无尽妙法。
十、以本收末时,此是第十重。“本”者,即指华藏;“末”者,即指娑婆等。于华藏世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此中是从理上而言,非劫是理,故为本,劫者是事,故为末也。若从理而言,应离于分限,故云非劫也。而之所以有“劫”等之说,乃是随顺世俗而有差别,依众生根性而立“时”等法也。如《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中所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是为第六无碍住”[29]。 “时”本无有别体,只是依于法上之假立
诸经籍中,之所以有“劫”、“念”等时间的概念,这是从染的一面而说。反之,若从法性本净这一方面来说:念即劫、劫即念,无所谓“念”,也无所谓“劫”,“念”、“劫”二者本无差别,是故华严家有“念劫圆融”之说。既如是,如来说法也就无有三时、五时之说,于念念劫劫中,如来无不在宣说一切权实教门。如是可知如来说法时间之圆融。
三、华严三时判教特点
在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华严家与别家判教的不同,在一般的判教理论中,很自然地将如来一代时教从说法的先后次第来进行判别,虽然在一些说法上的略有区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时间上分说如来所说教法,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次第,如天台的五时判教,唯识家的三时判教等。但华严家的三时判教理论,对如来的一代教法分为别三时和通三时两种判释,说三时而亦不说三时,似极矛盾而不矛盾,现且分从别三时和通三时两个方面来略说华严三时判教的特点,也即是欲从这两种判释来寻求华严三时判教的目的,其实,若细究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之所以有别三时之说,这是为了突出《华严经》的“本教”地位;而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之所以又有通三时之说,这是为了体现如来说法之圆融,打破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的执著,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打破时空,突显华严家“念劫圆融”这一思想理念。
1、《华严经》的“本教”的地位
在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中,只要稍微注意一点,我们就可以发觉,华严家的别三时判教与天台家的五时判教极为相似,不论是华严三时判教或者是天台家的五时判教,都谓如来于第一时所说的经卷是《华严经》,而且都认为如来最后时分所说的经卷是《法华经》。若再将华严家三时判教的第二时“日升转照时”与天台五时判教中的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相对照,就可以发觉,华严家的第二时“日升转照时”实际上已经囊括了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等三时。
从天台家的五时判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来四十九年来五个时段所宣说的教法,“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个时段,五种教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华严家所说的三时虽说与此极为相似,但却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是以“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时”来判如来一代教法,以日出日没为喻分别标指如来出世后先后所说。
在天台家的眼里,藏、通、别三教均属粗教, “华严时”圆中兼别,于“鹿苑时”但说小乘,“方等时”则广为对说四教,“般若时”乃是别、圆二教通带而说。以此中“兼、但、对、带”而判断藏、通、别三教中之粗妙,如是则“华严”一粗一妙,“鹿苑”但粗无妙,“方等”三粗一妙,“般若”二粗一妙,是故通、通、别三教无有纯一无杂之妙;而于第五“法华时”所说的圆教,则是开显圆,开显一佛乘纯圆之妙,是故,唯“法华”是为纯圆;而“华严”是约界外,独菩萨法是别为菩萨所说,属于别教的范畴,是故不可称为纯圆,是故天台家独尊“法华”。[30]
从理论上来讲,站在天台家的立场上,其所说自是无可辩驳;但是,站在华严家的立场,自然要突显《华严经》的尊胜,是故,华严家自然也要从教理上显出《华严经》的尊胜之处,标显华严家的本教地位,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中说:
第六教起前后者,于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31]
亦如《探玄记》卷一中所说:
本末无碍门者,谓:初举照山王之本教,明非本无以起末;后显归大海之异流;明非尽末无以归本。是即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摄生之善巧也。是故通论总有五位:一、根本一乘教,此如华严说;……。[32]
《华严经》是称法本教,是举照山王之本教,一切诸法均依此本教而起,一切诸法皆不离此本教,华严家之所以称《华严经》为本教,法藏法师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探玄记》中已说得非常明白,华严宗诸祖于他们的章疏中亦多有阐述,所以,华严家在三时判教中,更以“日出先照时”来标指如来所说华严大法,谓以华严妙法是“无上根本法轮”,犹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如来出世先为诸大菩萨宣说别教一乘根本大法;日出时唯诸大山王能见日轮,如来出世亦复如是,唯诸大菩萨能闻能见如来所宣一乘根本妙法,而诸大声闻于此法会上如聋如哑,以此来突显《华严经》的本教地位。
2、华严家打破时、空的理念
在华严家的三时判教中,“别三时”中以“日出先照时”来突出《华严经》的“本教”地位,谓如来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即于最初二七日为诸大菩萨宣说华严别教一乘根本大法;而华严家在对如来说法时分的解析中,有这样的一种思想理念“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况念劫圆融,岂可辨其时分”[33];又说“常恒之说,前后无涯,生盲之徒对而莫睹,随所感见说有始终”[34]。是故,华严家又有通三时之说,来打破众生对时“间”、空“间”的执著。
在这里可以明白的是,华严家之所以认为如来说法时分前后际无涯,不可辩其时分,这是因为,如来说法是常恒之说。
所谓“常恒之说”者,即如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钞》卷三中所说:“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恒周遍,演说此经,初无暂息”。亦如法藏法师在《华严经文义纲目》中所说:“此树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后际等九世、十世、一切时故,是故,此佛坐树下时、升天去时、到天处时、一一时皆遍法界,摄前后际尽,即知坐树下时永无起时故”[35]。
如来说法既然是常恒之说,是故,如来于过、现、未三世常恒说法,无有间断,若有间断,即非常恒之说。既然如来说法是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则对于如来说法的时分自是不可辩说。
在辩说通三时的第一重中,即直接明了地打破了我人对空间的执著,谓如来于一刹那中,即遍无尽之处,顿说无边法海,如来能于一念之间,遍十方无尽尘刹说法,则空间无有阻碍,如在《华严经》七处九会中,每一会皆是如来不离于菩提树下而至道场为大众说法,一念遍至,无所挂碍,此即打破了空“间”的说法,空实无“间”。如来于一念中即能遍十方说法。后第二重“尽该一化时”以及第三重“遍周三际时”也都在体现这种理念。
而从第六重“以念摄劫时”至第九重“彼此摄入时”则重在明示“念即非念”、“劫即非劫”这种思想,详细辩说一念与无量劫相融相摄,无碍圆融。这是华严家有关如来说法“时分”的根本思想,华严家从《华严经》中找出依据,分说念、劫无有差别,如《六十华严经》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有 “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句段,在同经卷二十七“十地品”也有“一念摄劫,劫摄一念”。是故法藏法师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五中说:“一念即无量劫,以积念成劫,无别劫体,故即念也。”在《华严经义海百门》中又说:“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36]。如是华严家的念劫圆融的理念展现无疑,而此通三时中的第六重至第九重也就是对“念劫圆融”这一思想理念的次第演说。
在最后第十重中,则以“以本收末时”句总结华严家“念劫圆融”这一思想理念,非劫为“本”,劫者为“末”,打破众生对时“间”的执着如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钞》中所说:
如华藏世界,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离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37]
时本无别体,只是于法上假立而已,时既无体,则不可说有“间”无“间”,一切皆是假立,随众生所执著而假立此一法,如来说法,亦有时之限制,亦无有空之限制,“时”“空”俱已打破,尽过去、现在、未来,无穷三际,无不是如来说法之时;十方世界,尘尘刹刹,山河大地,无不是如来说法之处,此是华严家通三时判教之旨趣也。
四、结 语
华严家三时判教的建立,应该说是建立在前人判教的基础上,从华严家的角度将前人的判教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并提出自已独特的思想理念。使发心研究、修学佛教者,较易探讨了解。
相对于前人的判教体系而言,华严家的三时判教更加体现《华严经》的尊胜,突显了《华严经》的本教地位,《华严经》是别教一乘,余一切经典都是建立在《华严经》这一根本法门上,这是华严家不变的思想理念,也是华严家建立别三时教的目的旨趣。
与前人判教体系不同的是,华严家不但提出了别三时教的观点,更加提出了“念劫圆融”这一思想理念,认为虽有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之说,但四十九年不离于当在一念,将如来一代说教融于一时,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执著,体现如来说法在时间、空间上的圆融,这是华严家建立通三时教的目的旨趣。
从表面上看,华严家的三时判教有别三时教,有通三时教,似乎有点相违,但若细细探讨,就可以发现,华严家这两种不同说法的三时判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如来的一代时教加以判释。只因世人执著于时空,是故华严家从事相上说别三时,说有日出、三升、日没,并从日出先照时来突显华严别教一乘法门的无可比拟之处;但三世融于一念,念劫本无差别,时无别体,岂可辩其时分,是故,华严家从理体上说通三时,无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十世之分,尽过去未来际,如来说法无有间断;十方法界微尘刹土,无不是如来的法身显现,若能与如来法性相应,则无时无处不可听闻佛法;若不能与如来法性相应,则只能如二乘声闻一样,在法会上如聋如哑,此即是华严家三时判教理念之所在。
[1] 窥基法师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藏》卷43, p0229c。
[2] 法藏法师著《五教章》卷一,《大正藏》卷45, p0481a。
[3] 玄奘法师译《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卷16, p0697b。
[4]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卷35, p0112a。
[5] 吉藏法师著《法华游意》卷一,《大正藏》卷34, p0634c。
[6] 吉藏法师著《法华游意》卷一,《大正藏》卷34, p0634-635。
[7] 参见谛观录《天台四教仪》卷一,《大正藏》卷46, p0774c。
[8]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p481。
[9]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卷一,《大正藏》卷35,p509。
[10]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 p0480a。
[11]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p498。
[12] 法藏法师著《探玄记》卷二,《大正藏》卷35, p0132b。
[13]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p483。
[14] 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性起品”,《大正藏》卷9,p616。
[15] 《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第一”,《大正藏》卷9,p395a-b。
[16]《梵网经》卷二“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正藏》卷24, p1003b。
[17]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p484。
[18] 《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第二”,《大正藏》卷10, p0032c
[19] 《华严经》卷五十二“离世间品”,《大正藏》卷10, p0277c。
[20] 参见法藏法师著《华严经文义纲目》卷一,《大正藏》卷35, p0493c。
[21] 《众许摩诃帝经》卷七,《大正藏》卷03, p0953a。
[22] 此“转照时”于法藏及澄观的论著中不见有说,而是清·续法法师在其《贤首五教仪》中总结贤首一家判教时所立。此中“转照时”中三时次第同于法藏于《探玄记》中所说的印度中观派的三时判教。
[23] 《大般涅槃经》卷三,《大正藏》卷1, p0204a。
[24] 《大乘起信论义记 》卷一,《大正藏》卷44, p0243b。
[25] 《妙法莲华经》卷三“授记品第六”,《大正藏》卷9,p20c。
[26] 《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大正藏》卷9,p30c。
[27] “同异类劫海”者,如《华严经》卷十七“梵行品第十六”中所云:“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大正藏》卷10,p90a。
[28] “彼异类世界之时劫不同”者,如《华严经》卷二十九中“寿命品第二十六”所说:“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大正藏》卷9,589C)不仅诸世界海时劫各各分齐不同,就是六道众生的时劫亦有分齐不同,如在《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寿命品”中所云:“佛世尊说人中二万岁,是阿毘地狱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于是中生最极长者一劫寿命;人中六千岁是阎罗狱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月……;人中一月为鬼神道一日一夜……;人中五十岁是四天王一日一夜……;人中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人中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日一夜……;人中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一日一夜……;人中八百年是化乐天一日一夜……;人中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由是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由此年数寿命一万六千年,当人中九万二千一百六十亿年;由干陀山下顶阿修罗寿命如四大天王,须弥山下顶阿修罗寿命如忉利天……”。(《大正藏》卷32,p206c)
[29]《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大正藏》卷10,p288c。
[30] 参见灌顶法师撰《天台八教大意》卷一,《大正藏》卷46,p772a。
[31] 法藏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大正藏》卷45, p482b。
[32]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卷35, p115b。
[33]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旨归》卷一,《大正藏》卷45, p0590b。
[34]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卷四十七,《大正藏》卷35, p0864c。
[35]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文义纲目》卷一,《大正藏》卷35,p497b。
[36] 法藏法师著《华严经义海百门》卷一,《大正藏》卷45,p630c。
[37] 澄观法师著《华严经疏钞》卷三,《大正藏》卷36, p002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