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铭记
作者:理海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5日
中国佛学院1994届本科毕业生 理海
自1990年始,我在中国佛学院度过了美好充实的四个春秋。在这座佛学法苑里,一棵棵菩提幼苗得到了诸多良师的精心培育:有的同学圆满实现了出家的梦想;有的同学确立了人生的大目标;有的同学坚定了信仰,升华了心灵;有的同学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开启了睿智;有的同学超越了平庸,实现了境界的飞跃。凡此种种,无不倾注着难以回报的浩瀚师恩。
回顾四年的校园生活,桩桩件件历历在目。向学法
偶或校友相聚,追忆母校生活的滴滴点点,每每如数家珍。许多同学至今都能清晰忆起和蔼可亲且不失风趣幽默的教务长白光法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白老。回想当年,他在教授《大乘起信论》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指导同学们练习书法。为了鼓励同学们勤练多写,白老将每日废旧的报纸收集起来,于教务闲暇时一张张摊平,再用小刀一张张裁订成本,发给大家做书法练习本。白老还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写字特点,指导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碑帖临摹。正是在白老慈悲、认真指导下,大部分同学都以他为榜样,兴致勃勃地苦练书法基本功。现在,偶或有人向我索要几个字,或喜逢庆祝、吉祥的法会时,我亦敢斗胆操笔,皆归功于在母校深造时白老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勉励。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曾一度开设书法课,我亦仿效白老的做法,将废报纸裁好,发给同学们练笔。白老的精神启迪着我,亦启迪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后生。
对于一位初发心者而言,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就是圆满具足三坛大戒。记得刚进入中国佛学院学习时,许多同窗还是沙弥,传印老法师曾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成就刚入学的沙弥赴常州天宁寺求受大戒,我也是受益者之一。此恩此德,永生不忘。另外,传印老法师为了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后,能真正的弘法利生,登台演扬妙法,常常于上课时手捧一个“签筒”,筒中的签上刻着每位同学的名字,以摇签方式来公平决定谁登台。每当某位同学被摇中后上台讲演时,老人家总是静坐一侧,观察演讲者的一举一动,过后即对其进行台仪、语速、内容等多方面的详细引导。这种培养同学们演说能力的方式,为众多同学日后成为优秀的法师,荷负如来家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烙在我记忆中的还有师长们那种惜福的品德。记得在母校时,晚上一般不过堂,晚餐大多是面条,同学们在桶中捞面时常常免不了心粗手急,将面条挑落桶外,甚至掉在斋堂地上。有的师长会稍晚进入斋堂,凡看见有落在外面的面条,都会弯下腰来,一根一根地捡起,拿到自来水边冲洗后,再用开水加热,拌上酱油、醋等调料,坦然食用。如此情景每见一次,我对师长们的恭敬之心便会增加一分。时至今日,我总对身边的人细述师长当年的这些细节,来奉劝大家珍惜食物,珍惜福报。
追忆母校生活,犹如瀚海拾贝。值此母校五十华诞之际,与别离多年的校友畅忆当年校园生活的写真,以铭记母校将我从栖霞山佛学院的摇篮里接去,把我培养成为一名佛学教师,复送我回“法师摇篮”教育更多的佛教僧青年。
告别母校至今,转眼已十有余年,我在教学过程中,倍感佛教教育之事业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更能深切体会到母校诸位法
母校,我永远铭记您!(作者现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