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母校
作者:心澄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5日
中国佛学院1993届研究生 心澄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迎来了母校五十周年大庆,驻足回首,自己离开母校——中国佛学院已有14个年头了,长期以来作为数十年中千百名毕业僧中的一员,在不同年代,有过不同经历和感受,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最难忘母校对我的培养,最引以自豪的是自己是母校三论宗研究生。
我爱母校,因为她凝聚着党的政策英明与国家的亲切关怀。
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盛衰,更得到了党中央关怀和重视,
80年代初,中国佛学院恢复。我是86级的学僧,当时佛学院办学经费悉由国家拨给,每月按时发放同学们的生活费,国庆、春节发给同学们慰问金。生活上千方百计让同学们吃饱穿温。还组织大家赴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国家机关,名胜古迹参观学习,邀请大学教授进行佛学演讲,作时事报告。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以及中佛协领导经常来学院视察,了解情况,让同学们倍感振奋与亲切。
恢复二十多年来,佛学院已培养了数百名法师,在毕业生中,许多已经担任了各级佛教协会、各级佛学院和各寺院的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当代中国佛教事业的中坚力量。
我爱母校,因为她云集了国内德才兼备的大德与热心佛教事业的师长。
中国佛学院院址设在首都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历任院长喜饶嘉措、法尊法师、
我是86年赴京求学之时,当时院长朴老,副院长传印法师,圣辉法师担任班主任,由峻老师讲授古代汉语,白光法师讲授摄大乘论兼书法课,
回到寺院,金山慈公和尚委我监院,负责佛学院教务与寺院寺务管理。寺院管理可没有现成的模式,幸亏在佛学院,我们在师长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他们身教言传,把待人接物的大慈与大悲、大雄与大力传给了我们,把寺务管理的智慧与魄力、慈爱与关怀传给了我们,把弘法利生的原则与圆融、辨证与统一传给了我们,把修持佛法的理论与实际、清规与实践传给了我们,把奉献佛教的方式与方法、发心与行动传给了我们。虽然离开了母校,在自身要求、寺务管理上,我们的理念与母校的理念一脉相承,与师长们的教导心心相印。
我爱母校,因为她有着简朴尚俭的校风与精进刻苦的学风。
中国佛学院校园内古树高耸,松柏荫郁,翠竹丁香,清幽静谧,环境优美。在我们进入母校的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刚走出“文革”动乱期,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提倡艰苦朴素,力促节约的氛围中。处于刚刚恢复后不久的母校,条件还很差,40余名同学挤在阴暗教室中;集体宿舍上下床 ,十几名学僧住在一块;粮票、布票计划供应、粗布棉袍御寒,冬天大白菜,夏季黄馒头,同学们毫无怨言,乐在其中,支持母校勤俭办学的风尚,努力营造整洁、朴素、勤奋、节俭、惜福、自律的学风。
回想当年,母校教学条件既辛苦又朴素,刚开始没有佛学辞典,也没有正规印刷材料,同学们
虽然物质简朴、饮食粗鄙,但由于同学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母校校园内到处洋溢着勤奋苦读,精进修持的良好风气,从黎明的早殿晨钟暮鼓、梵音嘹亮到夜幕下的禅堂跏趺静坐、参禅参心;
我爱母校,因为她教会了我弘法利生的本领与知恩报恩的美德。
在离开母校的十几年间,曾在金山佛学院执教十年,2002年担任焦山定慧寺方丈,2004年担任金山江天禅寺方丈,另外还兼管兴化上方寺、兴化天龙寺、镇江超岸寺。荣任中佛协常务理事、江苏省佛协副会长、镇江市佛协会长,主持编辑《金山志》、《慈舟禅师纪念文集》、《慈舟禅师传记》、《镇江佛教系列丛书》。撰写佛学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主办镇江佛教网,为部分寺院撰写楹联、诗词、书画作品,书法作品荣为镇江市政府作礼品赠送给中外贵宾。为佛教事业培养僧才,先后开办金山佛学院、焦山佛学班,为广大信徒作专题演讲;在寺务管理、精进学业、道风建设、领众熏修、佛教文化、佛教教育等方面出己所学,奉献身心。回想自已在弘法历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得益于母校的育人环境和师长的精心培养,是母校的老师用心血与汗水培养了我们的昨天,促成了我们的今天。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知恩报恩是母校的校训。这些年来,我时刻不忘母校的教诲,不忘师长的栽培,不忘党的宗教政策英明和国家的教导、政府的关怀。在纪念母校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更加怀念在母校七年岁月,每次去北京、我都要去母校,亲眼目睹母校成长壮大的新貌。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兴旺发达,我和86级全体同学一样,更加热爱母校,并立志要以自己的努力精进为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衷心希望母校在新世纪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作者现为江苏省佛协副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