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
作者:中智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6日
“无情有性”说,是唐湛然(711—782)大师提出来的。如果追本溯源,早在晋译《华严经》中已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法。此中众生法包有色法,即包有无情法,那末也就具有“无情有性”了。它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中土的流行历史相当。但作为这一学说的首先明确提出,并作了系统周详的论述,应当推为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天台宗思想集大成者和开宗人智者大师,以实相说为基础,曾倡“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无情有性的思想已很明显。华严宗,主法界缘起,把一切诸法归结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没有把无情之物排除在佛性之外。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更是明言“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可见。佛性通于草木等无情,是大乘佛性说演进的必然结果。随着佛教的发展,到了唐代,佛教各宗人才辈出,禅、贤、法相,各扬宗风,相形之下,台宗处于劣势。湛然大师慨然自叹!决心以中兴台宗为己任。常常对门人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归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祖述所传,撰写了天台的三大部注释,还著出《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问}和《金刚锌等要典。台宗因而大兴,声闻遐迩。其独到的学说就是“无情有性”论。下面我们就以大师的《金刚锌》为主,结合其他著作,对他的“无情有性”说,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金刚钟》是“假梦寄客,立以宾主”,即借梦中呓语提出无情有性说的。假设答客问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该书中客曰:我翻遍释教经典,乃至双林极唱,而说“佛性非谓无情”。你何独言无情有性呢?答曰:以前人们尚且说一阐提人无性,说无情无性,何足为怪?殊不知教有大小权实之分,就以《涅盘经》来说吧,《涅盘经》所说佛性,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为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意思是说,同一部《涅盘经》对佛性的说法就不止一种,其中《迦叶晶》中就有以十力,四无畏等果地妙用和相好释佛性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岂但瓦石无性,一切众生也都没有佛性了。按大师看来,说瓦石无佛性,那是经文的方便说,如果依理,则终无异辙,一切诸法悉有佛性。他又进一步指出:《法华》前之三藏教、通教和别教均属权教,故“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如果依实教的圆人圆理,则“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同时,大师又提出了天台的“一念三千”说来为其无情有性说作论证。曰“ 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由于一念三千俱是实相,实相法尔诸法无不具足,自然无情之物亦在诸法之间。
在湛然大师看来,实际法性、法界等等,名称虽异,其体无殊,“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大师又以《涅盘经》为例,《涅盘经》多言佛性,佛是果人,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故偏而言众生有性。迷人不知此中原由,便以众生有性而不知性体周遍,而说无情无性。实际上,“能造所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何能独出具外?!这是大师以一切唯心的无情有性论。
此外,大师还以天台之三因佛性说论证无情有性,言众生有性而不说无情有性,那是权教仅以正因为佛性,而不达性修三因,一体皆遍。依台宗圆意,则是三因互具,正、缘、了并是佛性。天台常以真、俗、中三谛配合了、缘、正三因佛性和三德秘藏。既然一切假名设施,修学积德等法,均可视为缘因。而缘因也是佛性,那么无情有性也就是合理的了。大师还对正因佛性与无情有性进行会通。曰:“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既云众生皆有正性则信心己具。则可依“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既信遍己,次亦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故此遍具诸佛之身。”是说众生有佛性,乃是信法入门,究竟而论,则是同诸佛等法界。一切无情诸法亦在诸佛遍具身中。
以上,大师是以天台宗之圆意圆理去论证无情有性的。他认为教有大小权实之分。藏、通、别、圆之别,因此,有阐提无性,众生有性、无情无性等诸多说法。方便虽有多门,归元却无二路。依理而说,终无二辙。言阐提无性之依语滞文,不见圆意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懂得无情也具佛性的说法,也是权便小宗之谈。只有认识到一切唯心,诸法实相,三因互具,进而理会到心体本遍,实相诸法具足,缘了亦具诸佛身土,从而领悟到一切无情也悉具佛性,方可称为大教,方为了义,才是究竟。
除了以自家圆意去论证无情有性外,大师还以《涅盘经》的“佛性如虚空”及真如遍在.的思想去论证无情有性。在《金刚锌》中,引述《涅盘经,迦叶品》的“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一语后说:“虚空何所不收?”“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意思是说,·佛性既如虚空,虚空是无所不包的,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安能例外?经过大师再治的《涅盘经疏》说:“章安依经具知佛性遍一切处,而未肯彰言,以为人尚未信有,安示其遍。佛性既具空等三义。即三谛,是则一切诸法无非三谛,无非佛性。若不尔者。如何得云众生身中有于虚空。众生既有,余处岂去。余处若无,不名虚空,思之恩之。”
(《大正藏》第38卷,第184页)
这与上面所说“虚空之言,何所不该。”是
同一个意思。意谓若无情之物不具佛性,则佛性不应喻如虚空。此外,大师为论证无情有性运用最多,最有说服力的,得算真如佛性理论。他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为根据,指出:一切万法,都是真如,由不变故:反之,真如即是万法,由随缘故。如果说无情无佛性者。岂不是万法无真如吗?世上“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波虽有清浊之分,于湿岂有混澄之别。“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万物与真如的关系亦然。真如随缘而有诸法,诸法无非真如,因为不变。既然承认真如有随缘不变二义,又说无情诸法没有佛性,这岂不是自语相违?
在以上的论述中,还有一个未曾明确道出的理论概念——真如即佛性。这一点,大师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客进一步提问,所以野客在听完这段话后,便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云何故立佛性之名?”大师说:我曾亲自阅读细查《大论》全文,并没有发现有此一说,这恐怕是人读引章疏之言,而以讹传讹吧!实际上,诸法名不觉。诸佛为觉。就众生而言,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之智,觉不觉本来是自他一如,一体不二的。“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因此,“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金刚锌》民扬州版第26—27页)结论:“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以真如遍在说,不隔有情无情。这是大师“无情有性”说最有力的理论根据,也是最能使论敌被折服的法宝。因为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无一不承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以真如为佛性亦非天台一家之独唱。既然大家公认真如的恒常遍在,而佛性又是真如之异名,那么,无情有性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师的无情有性说的确立,及其圆融无碍的中道思想,在盛唐中唐及以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台宗大兴一时,因而后人尊大师为中兴天台的九祖。
(天台宗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