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锦 > 中国佛学 > 法源 > 40周年校庆纪念册

唯识思想浅论

作者:怀进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6日

  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唯识”就是“只有识而己”,就广义而言,所谓“识”系指我们精神的一般活动,也即心。因此,唯识的根本意思是说,除了“心”这个存在物之外,什么也不存在。但一般人设定精神与物质的二重存在,各视为实体,又认为自己所感觉、知觉的外界现象,如山、川、海、雷雨,还有自己的肉体等,均是离开自己的心(精神)俨然实存于外界的。

  可是,我们一般人认为毫无疑问的常识,在古代(约公元三、四世纪左右),却有一批印度人敢于起来对抗,彻底论证常识的错误,他们合起来称为“瑜伽行派”。他们所提倡的教理称为“唯识思想”或“唯识论”。唯识思想显然是唯心论,但在佛教之中,并非只有这种思想是唯心论。可以说,佛教一向是在具有唯心论的倾向下发展下来的。除掉“心”,可以说佛教一无所有。佛教最后的目的是“解脱痛苦”。那么“苦”是什么呢?这可以用生、老、病、死来代表,也就是实有的苦恼。人们生来就已经注定老死的命运。在人生过程中,不但时有生病的痛苦,而且还有死亡的威胁。无论东西方,世间想寻求长生不老的大有人在,但现实中能超过百岁者却寥寥无几。

  那么人生这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佛教将之归结为“渴爱”,是指心的执着。据十二因缘之理,人类产生现实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所谓无明即无知,不知根本的真理。可是无明的产生原因,就是我们的“心”被污染。佛法中的专门用语称之为“烦恼”。因为心被烦恼所覆,我们才招致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境遇。如果反过来能灭除种种烦恼和痛苦,也即净化了“心”。由此看来,佛教是非常重视“心”的领域。

  “自己究极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哲人致力于瑜伽,也就是禅定的修行,他们静止自己表面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心”扩大到整个宇宙。如《奥义书》中认为自己的究极是“我”(atman)。“我”同时与大宇宙的真理——绝对的“梵”(brahmn)同一。可以说,印度的思想可以用“我”这个名词来表现自己的究极。但是佛教是用“无我”的主张来反驳印度古来的各派思想的。佛教认为永远保持不灭的、恒常的、主体的自己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刻刻生灭的自己的延续。

  而且,印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思想,这就是有名的“轮回”思想。轮回思想认为我们因各自的行为()的善恶,而招致后世的生死轮回。虽说当时新兴的佛教思想也无法否定这种思想,反而来将这种思想,当做自己教理的基础,但在“无我”与“轮回”的理论上产生了矛盾。

  可是,唯识瑜伽行派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们在六识之外还建立了“阿赖耶识”,主张“阿赖耶识”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实体,同时也是轮回的主体。由于阿赖耶识的发现,佛教思想便奠定新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于“包含自己在内的现实世界如何生成”的所谓宇宙创造的问题,他们运用阿赖耶识的概念巧妙地创建了有名的“阿赖耶识缘起”。也就是说在阿赖耶识之中藏有产生一切存在的可能力(即种子),一但机缘成熟就会产生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当下又影响阿赖耶识。

  “缘起”是原始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将缘起与法(真理)视为同一。可是按照缘起的法则所生的事物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原来是构成我们肉体与精神的五种要素。到了唯识思想,由缘起法则所生的事象,除了人类的存在之外,也开始注意到自然界。阿赖耶识产生人类的“心”与“肉体”,同时也产生我们周围存在的山川草木。但是,这种宇宙创造说认为连存在自己外界的事物也是从自己的根源的精神产生,它成立的背后有着“不要执着于外界事物”的要求。执着产生痛苦,因此佛教主张“破执”。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被不可计数的执着心所驱。谁都想要有钱,有名声,有地位等。那么为什么这种执着欲望会产生呢?因为人们认为金钱、名誉、地位存在着,就能过幸福的生活。一句话,因为我们暗地里有着“外界事物俨然存在”的意识,才对这些事物产生执着。无我的思想一一“自己()与外界的事物()不是永远不灭的恒常的主体”——显然是为了打破执着心。可是,唯识思想由于加上了无我的思想,再提倡彻底的唯心论,认为“自己与外界的事物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离开自己的心并非实在的东西”,而将我们对自己与对事物的执着(我法二执)连根拔起。

  唯识思想否定外界的事物与自己的存在。针对这种见解,谁也会怀疑“现在不是正看到山、闻到花香、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的确,有山、有花、有自己。但这些都不过是自心活动的内在现象,并不是山在外界,然后心看到山,而是心分化为二一一一边是带山的形态的部分(客观的心),另一边是看的部分(主观的心),在这两者的对立之上产生看到山的现象。所以,如果我们用精神活动的层面来把握认识的一切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也即精神活动()是存在的。但是,在这里应注意的是,按更高的存在标准看,*识存在性较低,即,跟最高的存在性相比,识如梦如幻,无存在价值,这是唯识思想的关键。说”只有识而已“,执着于识的存在的话,这也堕入一种执着。我们应当以”唯识的教理为出发点,由研究识是什么,进而探讨比识还高的层面。研究识是什么,就是仔细分析自己心的作用与外界的事象,在这些现象中,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所谓探讨比识更高的层面,乃是与“如何才能认识真正实在”,因此,如果从唯识思想中排除实践的话,它就是如瓦砾一堆,一点价值都没有。

  如前所述,唯识思想乃是公元三、四世纪左右产生于印度的一个宗教运动,其后变成印度佛教的一大思想,再传到中国与日本的。又这个思想称为性相学或法相学,自古以来作为佛教的重要教理,拥有许多学僧与学者,以下进而申述唯识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欧洲文艺复兴后,把人们从中世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认为自然界与人对立,应由人类征服自然。根据唯识思想,自己与自然决非对立。因为自然是自己的心所造,所以也是自己心的一部分。离开心,自然不存在,自然与自己是一体的。但是,过份受到唯物论熏染的现代人却以唯心论为空洞的理论。我们知道,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在人类睿知达到最高点的现在,也尚未定案。所以,从哲学上讨论心物的公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由唯物论对自然界所造成的错误后果,我们必须以新的见解,来修正人类进化的轨道。现在不正是以唯识思想的所谓“离开自己的心,没有自然”的见解,或“自己与自然一体”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二、深入内在的世界,反省自我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家说,现代社会的人被外界无数的刺激所操纵,不由自主地像被摆布的木偶一样。人们丧失了自己本来的主体性,被外界种种物欲化成巨大组织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们忘掉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原点,即自己的“心”。疏离状态是现代社会的病态,针对此病状,应该确立治疗法。但是病不只是靠医生的治疗就可痊愈的,更需要患者主体方面的努力。否则这种病是永远不可能好的。那么主体方面的努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必须深入每个人所已忘掉的自己的“心”之深处,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将容易流入外界的自己的意识,系止在内在的世界。

  唯识思想的历史,其实就是向人类内在世界探究的历史。唯识家不厌其详地分析人类心性的作用,结果发现阿赖耶识与末那识,解明了诸识相互因果关系的精神循环之流(阿赖耶识缘起)。总之,唯识学思想建立不亚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它不只是当作学问的心理学理论,而且是使充满染污的,反常的心态恢复到清净、正常、本来状态的一种最高层次治疗法。

  (唯识宗研究生)

中国佛学院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9号 9 Fayuansi Qianjie,Xicheng,Beijing 100052 China
TEL:010-83520844,83517183 FAX:010-83511897
网站电话:010-83511897 邮件:zgfxycn@sina.cn 京ICP备15002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