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思想
作者:理证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6日
一.三性之意义
1.遍计所执自性者:遍者周遍义,计者计度义。即有漏第七识及染第六识,遍缘色心一切诸法,计度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此所妄执我法的自性差别,故名遍计所执性。如《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又《摄大乘论》云:“何者遍计所执相,谓於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由此说明,宇宙万有诸法并非实有,皆是妄情遍计显现似有而存在,并恒常妄执实有我法的自性。也就是说,由于妄情不明了众缘所生诸法,而有主观妄识分别执著实我实法,如《成唯识论》云:“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又此遍计所执性分为三义:一能遍计,二所遍计,三遍计所执。一能遍计者有二义:(一).即指三界有情的八识、心、心所法都是能遍计的。因为第八识是能遍计的,也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皆似能取所取现故,所以皆属能遍计。(二).能遍计的心是指有漏的第六识和第七识心品(心心所),能遍计外物的决不是第八识;凡是能执我执法的,才是能遍计。那么,第六识和第七识就是专门执我执法,所以说,只有有漏的第六识和第七识才能计度分别,故名为能遍计。如《成唯识论》云:“唯有意识是遍计故。”而第八识和前五识皆非分别计度,故非能遍计。二所遍计者:即是能取所取的见相二分。《摄大乘论》所说依他起性是所遍计。也就是说,宇宙诸法的现象,皆依他生起,故所遍计,就是生起万有的现象。三遍计所执者:即指实我实法的世界,是有情所现的妄境。此遍计所执有二说:(一)即三界心、心所法所生的见分相分,能取所取,我相法相。惟此二性,而说为所遍计执。因为二取都是无始无明等熏习所成。但这我法二取的相状,都是情有理无的,故属遍计所执。(二)即一切心心所法,由熏习力从缘生故。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为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自性者:依者依托,他者众缘,起者生也。即是色心诸法,依托众缘而生起,故名依他起性。如《成唯识论》云:“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其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由此说明,不但有漏有为是依他起性,就是佛果无漏无为功德也是依他起性。又如《摄大乘论》云:“圣教所言: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自性。”此量即是知识,依量可以准知一切事物的真理。即见分相分等,谓我们的知识心理体性,能取所取,每类都有种种的差别相,故此皆为依他起法。又《楞伽经》云:“相等四法,皆名依他起。”就是五法中的名、相、分别、正智四法,皆是依他起。真如是无为法性,非依他起。由此以上说明,我们知道的依他起法,是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又此依他起法,也是指因缘所生法,一切世间流转门和还灭门,都是建立在这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法上。
3.圆成实自性者:所谓圆成实,即是真如也。圆者,圆满;成者,成就;实者,真实。圆满者,显其体周遍,真如遍一切无缺无减故;成就者,显其体常住,真如不生不灭故。真实者,显其体非虚妄不实,真如是诸法实性故,故曰圆成实自性。又圆成实自性详细来说,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约狭义说,谓单指二空所显的真如,为圆成实自性是一种理性,是无为法。何谓二空所显?谓有空了能取所取和我相法相的颠倒执着所显示的真如实性,我法不空,真如不显故。以生空智破我执所显的是生空真如;由法空智破法执所显的法空真如。真如即是实相,又名法界、空生、法性、不思议性、匐成实性。次约广义说,圆成实者,具有三义:(一)普遍义,(二)常住义,(三)非虚妄义。离此三义,不名圆成实。包括二空所显的真如,以及无漏功德是远离颠倒自证的境界,也有普遍、常住、非虚妄义,所以得名圆成实自性。
二.三性相互之关系
(1)遍计执与依他起:依他起法是虚妄分别,为世俗谛,是“有”法。遍计所执是虚妄分别所执著之实我实法,是“无”法。如是二者一有一无,则非不异。所谓现象世间的种种境相,此一切法,虽是依他缘生,众缘和合,是存在的假有,而不是真有实有。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说明,因缘所生的诸法是假有幻有,是思维之后的一种悟境。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若是了知无有自体性也,是一切悟境。这两种说明,在事实上真是如此的,不过在常识上却是相反的。而在常识上是执我法为实,不知道因缘生法依他性空。又遍计执是情有,依他起是假有,故非不异。但不论妄情有和假有,在常识上同是有,故非异。如世亲论师云:“意识是遍计,此依他起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亦是遍计所执性。即依他起为境,生遍计心义,名遍计所执性。谓彼意识是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依他亦名遍计性,故非异”。又无性云:“非异者依他起有,遍计所执性有。异望哀有,可得言有,无望非有,非可异故。彼既是无,望何为异。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
(2)圆成实与依他起:即依前遍计所执是“情有”,今说圆成实是“妙有”,依他起性是“幻有”,此二不同,则非不异。另一方面说,则非异,因圆成实是依他起法的真实性,若异应非彼性,若不异,依他起法应是常,或者圆成实应是无常。而实不尔,故二者异。又依他起性是凡圣境界,圆成实性唯是圣者的境界,为圣者所证。圣者虽能缘依他起,但凡夫却不能体会圆成实,这就非不异了。又依他起多依染分说,圆成实是依净分说。圣者的智慧有二:(1)根本智:即五分别智,亲证圆成实性。(2)后得智:即多指有分别差别智。就是得根本智后,起差别智,缘依他起差别法相,故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非不异也。若定执不异,圆成实性应为后得智所缘,或依他起性应为根本智所缘。而实不然,故非不异。如《成唯识论》云:“故非一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3)圆成实性与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与遍计所执的关系,如明与暗的对立。有光明即无黑暗,有黑暗即无光明。也就是说,证悟了圆成实,则无遍计执,有遍计执,则无圆成实,这是迷悟对立的,故非不异。然而遍计所执性实本无体,如龟毛兔角。遍计性空,即是圆成实性,故亦非异。
总之而言,三性是以依他起法为中心的,若无依他起法的存在,前后二性者都不可得,不可说。依他起性就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心识,所以,名为虚妄分别有。前遍计所执是依他起上的妄情计执;后圆成实性,是依他起上的真实性。所以离了依他起法,前二性根本不可得,由此说明唯识义。
但在智慧的证悟上,证此圆成实之后,才能了知彼依他起的如幻存在。若未悟遍计所执性的空性,就不能如实的了知圆成实性的道理。
三、三无性之意义
三无性者是对三性所立。如《唯识三十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所谓三无性者,一、相无自性,二、生无自性,三、胜义无自性。一相无自性者,此依遍计所执性所立。因遍计所执性之体相不过是迷情上所现之妄相,体实非有,譬如像空花一样,性相都无。如《解深密经》云:“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有生相安立不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又如《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遍计无其体相,名相无性。”二生无自性者:此对依他起性所立。因为依他起性,为众缘所起的假法,缘有则生,缘散则灭,无自然性,故说无性,非性全无,譬如幻像,非有似有。如《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又《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依他不以自然之法而生,名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者,此对圆成实性所立。真如体胜,故云胜义。所谓胜义,就是远离了前遍计所执我法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譬如虚空,无相空寂,唯是众色无性所显。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又《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真如是无我性,体即胜义而非无性”。然而,因我法二空所显,从彼能显二空为名,亦名无性。又深密、显扬,以净分、依他亦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故亦说为胜义无性。
四、三性三无性之中道义
三性三无性者:即是诸法万有的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一切诸法的现象,一一皆具三性三无性二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所谓中道者:即是离有无增减之意。如《成唯识论》云:“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又《成唯识论述记》云:“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故契中道”。然而,中道者,若广而言,有二种义:一者言诠中道;二者离言中道。言诠中道者,即是用言语诠显中道之义。此中又有二种:一、三性对望中道;二、三性各望中道。(1)三性对望中道者:是依三性对望,非有非空,立中道义。也就是说,遍计所执,当情现相,体性都无,故非有,依他起性因缘生法,如幻假有,圆成实性,诸法实性,真空妙有,故非空。如是遍计是空,依他、圆成是有,即空有相对,而显非有非空之中道。(二)三性各具中道者,即是依三性法尔各具非有非空之义,立中道义。也就是,第一遍计所执,情有故非空,理无故非有。第二依他起性,如幻事故非有,假有故非空。第三圆成实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如是此三性一一各具非有非空的中道义。如《辨中边论》云:“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如此说明所取能取之分别,非全无自性。惟於此分别上,遍计所执二取永无。此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之空性。即离於二取,但有真如.於彼真如中,亦但此分别,都无二取。如《成唯识论》云:“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又《义林章》云:“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如此而言,无论三性相望谈中道,还是从三性各别谈中道,毕竟都是非空非有等言诠显中道,又无论由离言中道而显出言诠中道,还是由言诠中道而表示离言中道,但能悟此中道的真性,则知一切唯识,万法唯心。
总之,唯识中道的义理,不但是唯识学的要旨,同时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怀所在。因我人皆被无明颠倒所覆,不知唯识中道之义理,妄执诸法实有,或执心内为无,产生种种烦恼,造业轮回,受生死之苦。佛陀慈悲,开演唯识的三性三无性之中道之理,使众生明此“正观”(中道观),消除诸业,圆满道果。
(唯识宗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