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正文
基业初奠:中国佛学院的第一个阶段

   从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是中国佛学院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佛学院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群贤备至、人才荟萃,教师阵容强大、僧质整齐,纪律严明、繁荣兴盛,为新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法尊、周叔迦、观空、叶钧、虞愚、明真、正果等佛学院教师在举行院务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初非常重视宗教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 1953年夏天,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的佛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新开端。
    其实,早在1952年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时,中央就提出并支持开办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人才。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直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具体落实。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中通过《关于筹办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一致同意筹办中国佛学院,并专门安排由喜饶嘉错、赵朴初、吕澄、噶喇藏、阿旺嘉错、祜巴勐、巨赞、周叔迦、明真、法尊、持松、郭朋等组成中国佛学院筹备委员会。1956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章程草案》,组建了院务委员会。


院领导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经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央及国务院批准,中国佛学院终于由计划走向实现。
1956年9月,佛学院正式开学。从筹备到开学,实际时间只用一年多,这说明了中国佛教徒渴望尽快拥有自己的高等学府!


陈毅副总理与班禅大师


    成立之初的中国佛学院条件十分简陋,但就当时的师资规模说来,几乎集中了当时佛教界所有的高级人才。院长喜饶嘉措大师,副院长法尊法师和赵朴初居士,教务长周叔迦居士(后为副院长),法师老师有吕澄、虞愚、正果、观空、巨赞、叶均、了参、义方、明真、持松等,他们都是对佛学研究有一定造诣的硕学名德。


副院长法尊法师


观空法师

     中国佛学院以培养能发挥佛教优良传统的僧伽人才为宗旨,以爱国爱教为办学方针,学修并重为办学原则。以继承开拓我国佛教的优秀历史家风,发扬国际佛教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的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荷担如来家业,绍续僧伽慧命为使命。


叶均教授在佛学院讲课


虞愚教授在佛学院讲课


正果法师在佛学院讲

      1956年的第一届学僧,来自全国24个省,共100多人。分设甲、乙两个班级,乙班学制二年,培养佛教教务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教历史”、“佛典通论”、“佛学基本知识”、“佛教文物常识”、“戒律”等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以担任各地的寺院工作。甲班学制四年,培养研究佛教学术和宏法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学通论”、“佛教历史”、“因明学”、“各宗大意”、“经论研究”、“戒律”等科目,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继续从事专门的研究。将佛教的僧伽教育设为预、本二科,是初期办学的一种过渡机制,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考虑,为中国佛学院从传统佛教教育的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制度转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周淑迦副院长在本科毕业典礼上讲话


    1958年8月8日,中国佛学院专修科第一届学僧经过两年努力的学习圆满结业, 18人留下进一步深造,其余都回到各地参加佛教的建设与弘法工作。1959年2月,中国佛学院首届本科班结业。


佛学院毕业生在母校门前合影留念



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1  2  下一页
图片和文字属中国佛学院版权所有,请勿擅自转载、翻印!
中国佛学院 Copyright © 2006 www.zgf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