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藏敦煌遗书人物小考
内容提要:敦煌遗书中有大量敦煌当地的历史人物姓名,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姓名的整理和研究,对我们了解敦煌当时佛教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关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是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我在整理敦煌遗书中人物姓名的一个尝试。本文是《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的一个应用,通过人物姓名,把不同的遗书联系起来,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发现很多线索,从而对这些历史人物和相关的敦煌遗书,有了重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索引 排序 姓名 
作者妙智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是我在方广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着录的是英藏敦煌遗书中汉文文献部分,总数为13900号。采用Office2000中的Microsoft Excel编写,着录了七大项:序号、姓名、年代、住处、遗书编号、遗书名称、备注,其中“姓名”是主项。我做《英藏敦煌文献人物姓名索引》,是从黄永武主编的《敦煌宝藏》[1]开始入手的,此书收录英藏敦煌文献的部分从斯00001号到斯06980号,没有录文,只有图片。我看的还不是原书,而是从计算机中看原书图片再用数码相机翻拍成的图片,我后来看到原书也不是太清楚,翻拍的图片就更次之。不过,看图片或原书,比直接看录文要好些,虽然开始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强迫自己学些东西,疑难字、年代等都要亲自查找,这样也可以锻炼自己。
后来对照《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2]的录文,把所做的斯00001号到斯06980号社会文献人物姓名索引部分做了校对和补充;对照《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3]把斯00001号到斯06980号写经题记的姓名索引做了校对和补充。英藏敦煌文献斯06980号以后的部分,主要参考《英藏敦煌文献》[4],虽然此书没有录文,但是图片很清楚,可以仔细辨析。方老师还把自己所做的斯08400号-斯12000号尚未公布的录文,无私地提供给我,使我可以把这部分索引尽快做完。原来想用半年的时间,把敦煌文献中所有的人名编完,但是,后来发现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半年的时间里,只能把英藏敦煌文献整理完,其它只能留待以后再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索引》的电子版,可以按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排序,检索也非常方便。如果形成一种书面的形式,它的一些功能和优势反而失去了,并且不能方便地检索。
下面就依据拙编《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利用计算机程序中“排序”、“查找”等方法,对“姓名”、“年代”、“住址”、“出处”“遗书名称”等诸项进行检索,并由此对英藏敦煌遗书中的若干人物进行了考订。通过这些考订,可以解决敦煌学研究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并可发现一些新的研究点,反映了《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一、以“姓名”、“住址”、“出处(遗书编号)”为序进行排序:
采用上述组合方式排序,可以反映某人属于某寺院或住于某处,可依据它的出处,考订虽为同一姓名,是否实为不同人物;并可由此考证若干敦煌遗书的归属与年代,与做出正确定名。如:
    (一)、安大娘
| 编号 | 姓名 | 年代 | 住址 | 出处(遗书编号) | 遗书名称 | 
| 456 | 安大娘 | 823年左右 | 干元寺 | 斯00542号背 | 沙州各寺寺户妻女放毛薄 | 
| 3630 | 安大娘 | 吐蕃统治时期 |  | 斯03074号 | 某寺白面破用歴 | 
    由斯00542号可知,“安大娘”是干元寺的寺户之妻。从而可以确定,斯03074号的“某寺”,实指“干元寺”。所以,斯03074号可以命名为“干元寺白面破用历”。年代也可以由较为笼统的“吐蕃统治时期”,确定为“823年左右”。
    (二)、安和子
| 6628 | 安和子 |  | 丝棉部落 | 斯05824号 | 经坊供菜关系牒 | 
| 8752 | 安和子 |  |  | 斯05747号背 | 名籍 | 
| 6824 | 安和子 |  |  | 斯05818号 | 请处分写孝经判官安和子状 | 
由斯05824号可知,安和子属于吐蕃统治时期的丝棉部落。而斯05818号表示安和子是吐蕃时期“写孝经判官”,由此可以确定,两个遗书中的“安和子”是同一个人。想必斯05747号也是吐蕃时期文献。斯05818号是“请处分写孝经判官安和子状”,状中称,安和子出言粗鲁,要求给予处分。看来那时作为一个写经人不光字要写得漂亮,个人修养还是一个重要标准。
(三)、道政
| 8019 | 道政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寺僧 | 
| 2980 | 道政 |  |  | 斯02711号 | 金光明寺抄经人名,僧人 | 
| 3919 | 道政 |  |  | 斯03776号 | 佛临般涅盘略说教戒经一卷 | 
| 5409 | 道政 |  |  | 斯02607号背 | 某寺交割常住物点检历 | 
    
    按照上述资料,可知道政是敦煌归义军时代僧人,隶属金光明寺。曾经参与金光明寺的抄经及造窟上梁等活动。
斯03776号背面有他的名字,该遗书或为道政所抄写或所拥有。斯02607号原定名为“某寺交割常住物点检历”,现可据以定名为“金光明寺交割常住物点检历”。依据上述资料,斯03905号等四号遗书均为归义军时期文献,且四号中出现的有关人物均与归义军时期的金光明寺有关。
    (四)、德惠
| 2344 | 德惠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沙州诸寺僧尼名薄,比丘尼 | 
| 5776 | 德惠 | 辛未年—壬申年 |  | 斯06981号 | 某寺诸人领得历,仓寺法律 | 
    按照上述资料,可知德惠寺敦煌归义军时代尼僧,隶属灵修寺,
斯06981号原定名为“某寺诸人领得历”的文献,可定名为“灵修寺诸人领得历”。因德惠活动于辛未年(971—壬申年(972
    故斯02614号应为同一时代的僧尼名簿,名簿上所载僧尼,大体均活动于这一时期。
    (五)、邓留定
| 4744 | 邓流定 |  | 斯04525号 | 什物账 | 
| 5503 | 邓留定 | 968年(戊辰年) | 斯05571号 | 酒户邓留定状并判凭 | 
| 5504 | 邓留定 | 968年(戊辰年) | 斯05590号 | 酒户邓留定状并判凭 | 
邓流定即邓留定,敦煌遗书中,“流”、“留”用于人名时经常混用。应以“留”字为正,盖敦煌居民恐孩子难以长成,盼其“留定”也,如:
1、
| 6296 | 索流定 | 戊寅年 | 普光寺门前 | 斯06123号 | 渠人转帖 | 
2、
| 5497 | 程流定 | 丁丑年 |  | 斯05465号 | 油入破歴 | 
3、
| 9465 | 索流定 | 丁丑年 |  | 斯08673号 | 都头知作坊使邓守兴状 | 
4、
| 8511 | 米流定 |  |  | 斯04657号 | 粮食破用账 | 
5、
| 9659 | 武流定 |  |  | 斯10277号 | 丁巳年二月一日董再德少有斛斗出便于人名目 | 
6、
| 9509 | 张流定 |  |  | 斯09412号 | 签条 | 
7、
| 6407 | 武留定女师 | 972年(壬申年) | 斯04884号背 | 贷褐歴 | 
    按照上述资料,邓留定是归义军时期敦煌酒户,其职责是为归义军节度衙门酿酒。
    斯04525号应为归义军仓司文书,记载仓司破历。故可定名为“归义军仓司破历”。其年代亦为968年前后。破历中出现的人物,均活动在这一时期。
    (六)、法喜
| 2011 | 法喜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沙州诸寺僧尼名薄 | 比丘尼。 | 
| 4429 | 法喜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僧尼名录 |  | 
    
    大乘寺为敦煌尼寺,法喜为该寺比丘尼。由于斯02614号为晚唐归义军时期僧尼名簿,故知法喜为晚唐归义军时期尼僧。而斯04444号亦为同一时期的僧尼名簿。本条资料可以补正《敦煌学大辞典》中对大乘寺的记叙。
二、以“住址”、“年代”、“姓名”排序:
通过这种组合,可以反映某个寺院不同时期的僧人概貌。以“金光明寺”为例,通过金光明寺僧人在不同时期称谓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佛教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
| 1109 | 宝印 |  | 金光明寺 | 斯01586号 | 论语集解卷第二 | 
| 8389 | 大会 |  | 金光明寺 | 斯03457号 | 杂写 | 
| 8391 | 道林 |  | 金光明寺 | 斯03457号 | 杂写 | 
| 1312 | 道清 |  | 金光明寺 | 斯02104号背 | 杂写 | 
| 7635 | 法清 |  | 金光明寺 | 斯07007号背 | 杂写 | 
| 5003 | 光明 |  | 金光明寺 | 斯04687号 | 诸寺僧众捐赠歴 | 
| 8334 | 金粟 |  | 金光明寺 | 斯02712号 | 诸寺交付经书账 | 
| 5001 | 马法律 |  | 金光明寺 | 斯04687号 | 诸寺僧众捐赠歴 | 
| 5716 | 索僧正 |  | 金光明寺 | 斯06981号 | 某寺斛斗破歴 | 
| 9242 | 囗济 |  | 金光明寺 | 斯01520号 | 法门名义集 | 
| 4913 | 吴法律 |  | 金光明寺 | 斯04657号 | 粮食破用账 | 
| 8390 | 彦思 |  | 金光明寺 | 斯03457号 | 杂写 | 
| 5002 | 张法律 |  | 金光明寺 | 斯04687号 | 诸寺僧众捐赠歴 | 
我们看金光明寺这些僧人的“法名”,可以知道,这些遗书和人物不是出现在“吐蕃时期”,内地的僧人称谓很多是(释+法名),这在敦煌几乎没有,敦煌僧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称谓传统,则是普通僧人(即非执事僧人)一般只称法名,如:
| 1109 | 宝印 | 
| 8389 | 大会 | 
| 8391 | 道林 | 
| 1312 | 道清 | 
| 7635 | 法清 | 
| 5003 | 光明 | 
| 8334 | 金粟 | 
而执事僧人,则要尊称即(俗姓+职位名称):
| 5001 | 马法律 | 
| 5716 | 索僧正 | 
可是,在吐蕃占领敦煌以后,汉僧的称谓被改变了,即(俗姓+法名):
| 3110 | 白道兴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8 | 曹金枢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4 | 泛金镜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9 | 泛像海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097 | 黄金液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6 | 梁金顶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0 | 娄惠观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3 | 索金泽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098 | 王金檀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5 | 薛金髻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7 | 阴光遍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1 | 阴明悟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096 | 张惠藏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102 | 张金洞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095 | 张金曜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 3099 | 兆利济 | 788年(吐蕃辰年) | 金光明寺 | 斯02729号 | 勘牌子歴 | 
斯02729号是吐蕃辰年(788年)的“勘牌子歴”,这时吐蕃已经占领敦煌两年了。吐蕃把敦煌看做是一个佛教的中心,极力加以保护,对这里佛教的发展也极力支持。
    
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军队,收复沙州,重归唐朝,恢复汉制。这以后,僧人的称谓,也随之改变过来,恢复了吐蕃占领敦煌以前传统,普通僧人称法名,执事僧的称谓是(俗姓+职位名称):
| 8119 | 福佑 | 892年(唐大顺三年) | 金光明寺 | 斯00985号背 | 杂写 | 
| 8021 | 宝国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 8020 | 道岸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 8018 | 道齐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 8019 | 道政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 8022 | 灵寂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 8017 | 马都料 | 901年(唐天复元年) | 金光明寺 | 斯03905号 |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 | 
907年,唐朝覆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相继建立,敦煌的僧人的称谓却没有变化,保持着传统,这表明中央政权虽然不断更替,但是汉家传统没有变:
| 7475 | 宝印 | 920年(后梁贞明六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散华乐 | 
| 7476 | 戒荣 | 920年(后梁贞明六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社邑文 | 
| 6660 | 法真 |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僧法真充寺主状 | 
| 6661 | 海晏 |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僧法真充寺主状 | 
| 6658 | 庆寂 |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僧法真充寺主状 | 
| 6659 | 神威 | 926年(后唐同光四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僧法真充寺主状 | 
| 6667 | 大莲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4 | 法真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9089 | 海晏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9 | 庆寂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3 | 善力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2 | 神威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5 | 文进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6 | 愿德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6668 | 愿胜 | 935年(后唐清泰二年) | 金光明寺 | 斯06417号 | 金光明寺徒众请善力充上座状 | 
| 237 | 道明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46 | 法真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21 | 金大张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23 | 金弘张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44 | 金受索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24 | 玄镜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6700 | 贾法师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5 | 就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4 | 李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3 | 马僧政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701 | 庆遂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8 | 司判官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6 | 索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8711 | 索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9 | 王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6697 | 张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8712 | 张法律 | 945年(后晋天福十年) | 金光明寺 | 斯05718号 | 哀侄比丘庆遂为某故僧政百日于龙兴寺设供疏 | 
| 4885 | 僧庆戒 | 946年(丙午年) | 金光明寺 | 斯04654号背 | 金光明寺僧庆戒出便斛斗歴 | 
| 4344 | 保员 | 949年(后汉天福十四年) | 金光明寺 | 斯04300号 | 归依三宝文 | 
    从上述资料可知,吐蕃统治时期僧人的名称,与该时期前后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敦煌僧人的称谓,还有和其它汉地不同之处,在一些僧人名籍中,如果名籍中有两个“张法律”,就分成“大张法律”、“二张法律”;如果还分不清楚,就在按寺院分,在“大张法律”前加上“金”,即“金大张法律”,表示这个僧人是“金光明寺的大张法律”。如上表中:
| 221 | 金大张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23 | 金弘张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44 | 金受索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金光明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在其斯00520号遗书中还有“莲李法律”等,如:
| 205 | 莲李法律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莲台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 236 | 莲张法师 | 943年(后晋天福八年) | 莲台寺 | 斯00520号 | 报恩寺方等道场榜 | 
对普通僧人的称呼,还有一种,即(僧+法名),如:
1、
| 4885 | 僧庆戒 | 946年(丙午年) | 金光明寺 | 斯04654号背 | 金光明寺僧庆戒出便斛斗歴 | 
2、
| 7660 | 僧伦龚 | 506年(南朝梁天监五年) | 荆州竹林寺 | 斯00081号 | 大半涅盘经卷第十一 | 
| 7661 | 僧弘亮 | 506年(南朝梁天监五年) | 荆州竹林寺 | 斯00081号 | 大半涅盘经卷第十一 | 
这种(僧+法名),“僧”即代表“姓氏”,也不代表姓氏,更突出的是表明了僧人的“身份”,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三、以“出处(遗书编号)”、“住址”、“姓名”的顺序排序
    通过这种排序方法,检索出不同遗书中的人物姓名,通过比对人物姓名之异同,来判定不同遗书之间的关系。
研究敦煌僧尼的称谓,在敦煌,比丘尼的称谓和现在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得很女性化:
| 4246 | 悲济花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47 | 明心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48 | 心明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49 | 安教授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0 | 戒藏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1 | 德定花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2 | 智照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3 | 法安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4 | 谈颙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5 | 严净花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6 | 智胜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4257 | 净严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 8449 | 菩提藏 | 丑年 |  | 斯04192号 | 敦煌僧团粮食历 | 
这是敦煌僧团粮食历,内容比较杂乱。其中尼僧的名字有两个字的,也有三个字的,其实三个字笔丘尼名字,可以分解成:法名+一个女性化的字眼(如花等),上表中的“悲济花”、“德定花”、“菩提藏”、“严净花”都可以这样分解。这使我们联想到《坛经》中讲到的曹侯村儒士刘志略姑母比丘尼“无尽藏”。敦煌遗书斯02614号是“沙州僧尼籍”,其中圣光寺是尼寺,有一些名字也是三个字的:
| 4311 | 修忍花 |  |  | 斯04236号 | 
 | |||||
| 
 | 2421 | 性净遍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58 | 严忍花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39 | 菩提藏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24 | 清净藏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40 | 明了相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38 | 明了心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430 | 功德花 |  | 圣光寺 | 斯02614号背 | |||||
敦煌灵修寺也是尼寺,其中也有很多女性化的名字:
| 2309 | 自在喜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85 | 自在行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86 | 最胜德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2300 | 最胜修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27 | 性净藏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92 | 性净眼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35 | 性净赞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05 | 威德花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91 | 殊胜定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14 | 如来净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63 | 菩提果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63 | 菩提果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78 | 菩提凝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06 | 明了花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36 | 明了惠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81 | 坚固林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41 | 功德花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317 | 福德花 |  | 灵修寺 | 斯02614号背 | ||||
大乘寺也是尼寺:
| 1994 | 最胜德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1992 | 最胜善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1991 | 最胜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87 | 自在德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86 | 性净花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88 | 性净显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59 | 无碍定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00 | 殊胜果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99 | 殊胜惠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78 | 平等政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96 | 菩提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00 | 菩提惠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80 | 明了空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08 | 莲花妙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05 | 莲花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17 | 精进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13 | 寂净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007 | 功德藏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996 | 定惠智 |  | 大乘寺 | 斯02614号背 | ||||
我们对比斯02669号,这也是一件僧尼籍,发现两件遗书中大乘寺中一些三个字的比丘尼名字中有很多是相同的:
| 2649 | 空寂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53 | 莲花德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76 | 莲花妙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65 | 莲花心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07 | 莲花心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85 | 莲花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97 | 莲花愿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 2736 | 明了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96 | 明了空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24 | 妙净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63 | 平等性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98 | 菩提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63 | 菩提惠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56 | 菩提坚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22 | 菩提愿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86 | 清净林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51 | 善意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48 | 胜惠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42 | 殊胜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94 | 无畏心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52 | 喜乐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89 | 性静德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45 | 性静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42 | 性静香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81 | 性静行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84 | 性静义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17 | 性静因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01 | 性静缘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55 | 智灯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86 | 自在灯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23 | 最胜德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82 | 最胜灯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77 | 最胜惠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88 | 最胜戒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72 | 最胜戒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95 | 最胜净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20 | 最胜妙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44 | 最胜善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14 | 最胜行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22 | 最胜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37 | 最胜智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41 | 净忍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90 | 精进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20 | 坚固藏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58 | 功德惠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805 | 功德满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45 | 德净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729 | 定惠智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26 | 般若心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 
 | 2658 | 宝胜花 | 865-870年 | 大乘寺 | 斯02669号 | |||||
这两件大乘寺比丘尼名籍中,三个字名字相同有:最胜德、最胜善、最胜意、性净花、菩提藏、菩提惠、明了空、莲花妙、莲花意、精进藏、定惠智,有11人之多。如此多相同的名字,绝对不是巧合,从而可以确定大乘寺两件名籍时期基本相同,所以,斯02614号遗书的年代可以确定为865~870年前后,即唐代咸通年间。由此还可以推断,凡是与上述人名相关的遗书,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斯04444号背也是一件僧尼名籍,其中大乘寺僧尼名籍中三个字的名字有:
| 4475 | 功德藏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 4508 | 寂净藏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67 | 戒香庆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36 | 莲花德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541 | 莲花德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43 | 莲花妙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42 | 莲花意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97 | 菩提藏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58 | 菩提惠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62 | 性净藏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522 | 性净贤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39 | 永定愿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73 | 智惠光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500 | 自在满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26 | 最胜护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 
 | 4478 | 最胜贤 |  | 大乘寺 | 斯04444号背 | |||||
我们发现这件和斯02614号大乘寺三个字的比丘尼名字相同的有:功德藏、寂净藏、莲花妙、莲花意、菩提藏、菩提惠,共6人。和斯02669号相同的有:功德藏、寂净藏、莲花妙、莲花意、菩提藏、菩提惠,共6人,因此,可以断定斯04444号背的年代也是唐代咸通年间前后。
安国寺也是尼寺,名籍中也有一些名字值得注意:
| 2152 | 性净惠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 2252 | 殊胜果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56 | 殊胜戒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55 | 殊胜智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91 | 水定音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87 | 菩提惠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61 | 明了德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63 | 明了念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59 | 莲花灯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01 | 莲花心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40 | 智忍花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16 | 自在灯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69 | 自在满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46 | 最胜念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不过比丘尼的名字三个字的只占少数,多数还是两个字的:
| 2185 | 威德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35 | 无染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36 | 无性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64 | 喜圆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65 | 相妙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172 | 信惠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71 | 性慈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2272 | 性寂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31 | 修戒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75 | 智花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47 | 智空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23 | 真原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57 | 真圆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196 | 政惠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 
 | 2269 | 政念 |  | 安国寺 | 斯02614号背 | ||||
在敦煌僧尼名籍中,还有一些比丘的名字是三个字的,这是我们想到了唐代的密宗大师“金刚智”,不过这种三个字的比丘名字,在敦煌僧人名籍中很少,比较比丘尼三个字名字出现的频率,则要少得多,名字也很男性化,入下表中的“师子吼”等:
| 1724 | 坚固藏 |  | 大云寺 | 斯02614号背 | 
 | |||||
| 
 | 1816 | 智惠力 |  | 莲台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710 | 神宗惠 |  | 龙兴寺 | 斯02614号背 | |||||
| 
 | 1852 | 师子吼 |  | 三界寺 | 斯02614号背 | |||||
这可能是受西域、以及天竺的影响,佛陀的弟子里面,就有一位比丘尼叫“莲花色”,敦煌比丘尼当中就有叫莲花戒、莲花妙、莲花意、莲花灯、莲花心的,围绕“莲花”这一佛教的象征、同时又十分具有女性意味的词汇,比丘尼们取了很多名字。敦煌是中西交汇之地,最先沾染此风,再传到内地,最后,连南粤韶州曹侯村的一位比丘尼的名字都受到了影响。
四、以“出处”、“姓名”、“住址”的顺序排序
现在,我们通过这种排序方法,看一看在西魏时期敦煌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乃至“涉外婚姻”问题。北魏是拓拔氏建立的政权,进入中原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吸收汉人的先进文化,皇室高层开始和汉人大家族通婚,官吏和百姓也纷纷效仿,因此,那时各民族通婚很普遍。斯00613号是敦煌効榖乡“诸户应税记账”,这件遗书中有一些家庭的构成很值得研究。如:
1、侯氏家庭
| 5801 | 侯老生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户主。 | 
| 5803 | 叩延腊腊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妻。 | 
| 5805 | 侯阿显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男。 | 
| 5807 | 侯显祖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男。 | 
| 5809 | 侯显亲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女。 | 
| 5811 | 侯胡女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女。 | 
| 5813 | 侯恩恩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男。 | 
这个家庭的户主是汉人侯老生,娶少数民族女子叩延腊腊为妻,生的三男二女都随父姓。
2、叩延氏家庭
| 5839 | 叩延天富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户主。 | 
| 5841 | 白乙升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天富母亲。 | 
| 5843 | 刘吐归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天富妻。 | 
这个家庭户主是叩延天富,母亲是白乙升,当年也是作为一个汉家女子嫁给了一位胡人。而天富取得也是一位汉家女子,这是一个两代少数民族男子与汉人女子结亲的例子。
3、王氏家庭
| 5845 | 王皮乱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户主。 | 
| 5847 | 那雷处姬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皮乱妻。 | 
| 5849 | 王女亲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皮乱女。 | 
| 5853 | 王丑婢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皮乱女。 | 
| 5855 | 王买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皮乱男。 | 
| 5857 | 王子休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皮乱女。 | 
这个家庭与侯老生那一家相似,户主王皮乱,娶异族女子那雷处姬为妻,生育三女一男。其中这个家里的二女儿王丑婢嫁给了一位外族男子党王奴子为妻:
| 5325 | 党王奴子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县 | 斯00613号 | 丑婢丈夫,斛斯己奴。 | 
在这种杂居的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是相当普遍的。至于叩延腊腊、那雷处姬、党王奴子等究竟属于那个民族还有待研究。下面一个家庭是“涉外婚姻”:
4、其天婆罗门家庭
| 5829 | 其天婆罗门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户主。 | 
| 5831 | 白丑女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其天妻。 | 
| 5833 | 其天归安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其天男。 | 
| 5835 | 其天愿英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其天女。 | 
| 5837 | 其天逥安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其天男。 | 
户主其天婆罗门是古代印度天竺人无疑,他娶了一位白姓女子为妻,成为西魏敦煌効榖乡的一个居民。不知他因何来到敦煌,落地生根,也不知道来了几代,但是从他在正式的名籍中还保持着婆罗门的称谓,可能来的时间不长。其天婆罗门和白丑女所生子女,二男名为其天归安和其天逥安;一女名为其天愿英。其天婆罗门的妻子白丑女,可能是白丑奴的妹妹,如果这样其天婆罗门和白丑奴一家有亲家关系:
5、白氏家庭
| 5859 | 白丑奴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户主。 | 
| 5861 | 乔阿女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母亲。 | 
| 5863 | 张丑女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妻。 | 
| 5865 | 白显受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男。 | 
| 5867 | 白阿庆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男。 | 
| 5869 | 白安庆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男。 | 
| 5871 | 白未客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女。 | 
| 5873 | 白未丑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女。 | 
| 5875 | 白晕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女。 | 
| 5877 | 白武兴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丑奴弟。 | 
| 5878 | 房英英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武兴妻。 | 
| 5879 | 白阿晕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武兴女。 | 
| 5880 | 白男英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武兴女。 | 
| 5881 | 白续男 | 547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 効榖乡 | 斯00613号 | 武兴女。 | 
一位天竺的婆罗门来到敦煌,必然把他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带到所生活的地方。不过到现在为止敦煌发现了基督教的分支景教,还有祆教和摩尼教,但是还没有发现婆罗门教的遗迹和文献。
在《敦煌遗书人名索引》中查找“婆罗门”这个词汇,发现一些婆罗门僧人或使臣,参与了唐朝一些译场翻译佛经的活动:
| 2544 | 般若 | 693年(周长寿二年) | 斯02278号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 婆罗门僧。 | 
| 2545 | 李无谄 | 693年(周长寿二年) | 斯02278号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 婆罗门臣。 | 
| 2546 | 度破具 | 693年(周长寿二年) | 斯02278号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 婆罗门臣。 | 
| 2548 | 迦叶乌担 | 693年(周长寿二年) | 斯02278号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 婆罗门臣。 | 
| 2549 | 刹利乌台 | 693年(周长寿二年) | 斯02278号 |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 | 婆罗门臣。 | 
这说明从西魏到唐代,天竺婆罗门在汉地一些地方的活动,多有存在,但是,婆罗门教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北方得到传播,这还是一个问题。可能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北佛教所掩盖,汉地的信众也分不清婆罗门教和佛教。
最后,举一个例子,说明《英藏敦煌遗书人名索引》快捷的“查找”功能给敦煌学的研究,带来的方便。蔡鸿生在《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第38页)中,研究“禄山”这个胡名时,共举出四个例子:
现将用“禄山”命名的胡人,开列如后:安禄山(《安禄山事迹》);曹禄山(《吐鲁番出土文书》六,第470页);康禄山(《吐鲁番出土文书》七,第470页);米禄山(开元十九年西州《市券》)。安禄山是“牧羊小丑”,其余三人也均出身社会底层。这说明“禄山”一名, 
   我们打开《索引》,在“编辑”的查找项里输入内容“禄山”,可以在一万多条目中马上查到这样一条:
| 1464 | 石禄山 |  |  | 斯02360号 | 七阶佛名经 | 卷后题记“清信弟子石禄山敬写”。 | 
石姓是昭武九姓之一,禄山有是一个胡名,所以,石禄山是生活在敦煌的九姓胡后裔无疑,这说明“禄山”一名,不但“在安、曹、米诸姓的民间相当流行”,在“石”姓中也很流行。按卷后题记,他应该是一位出资写经的佛教徒,身份和境遇比“牧羊小丑”安禄山等要好一些。
另外,蔡鸿生的书中还提到“胡名词尾‘延’字是粟特男子姓名的特点,”我们在《索引》姓名项中,查找“延”字,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人名,如“邓住延”、“王德延”、“宋关延”、“孔住延”、“辛子延”等。
[1] 《敦煌宝藏》,黄永武博士主编,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
[2]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陆宏基编,一至五辑,第一辑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二至五即1990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版。
[3]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敦煌研究院编,中华书局,2000年7月。
[4] 《英藏敦煌文献》,一至十四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