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诸帝的舍利信仰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察了隋文帝的舍利信仰,以及唐代诸帝对法门寺舍利的供奉情况,突出表现了皇帝的信仰行为对国家与佛教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隋文帝 武则天 舍利信仰 法门寺
作者圣凯法师,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上层社会流传;而且,作为外来宗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保护。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当然懂得佛教特殊的劝善化民、资助王化的政治功用;同样,佛教的兴盛也离不开封建帝王的支持,历代都有不少高僧主动向皇权靠拢,政教互动,共助王化。皇帝作为中央集权的权力者,他的信仰行为是国家与佛教的最好结合点,隋唐诸帝的舍利信仰,便是集中的体现。
一、隋文帝的舍利信仰
舍利信仰在隋唐时代,由于历代皇帝的提倡,民间的参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宗教活动。隋文帝杨坚的佛教信仰与治国理念紧密结合,在仁寿年间的四年内,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先后三次下敕兴建舍利塔于天下诸州。
依王邵《舍利感应记》记载,隋文帝未即位前,曾有沙门赠以舍利子一裹。文帝与昙迁共数,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所以文帝对此特别珍视,将舍利与智仙尼的预言以及隋室受命联系起来,得出“我兴由佛”的结论。[1]此事在《续高僧传·昙迁传》亦有记载。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内史令晋王诏宣读诏书道:
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寺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2]
隋文帝仿照阿育王分送舍利、造塔的故事,命三十名高僧偕同朝廷官员被派往三十州佛寺颁赐舍利,至于未有寺的各州亦须在当地各起舍利塔,限十月十五日造毕,全国于当日安放舍利入石函,各寺僧尼作七日道场,为文帝及皇室宗亲等忏悔,为舍利设斋会。而且,隋文帝下敕百姓布施,令地方官停办公务七日。这种遍及全国甚至远达交州等边远地区的分送舍利行为,由此在全国掀起一阵崇佛热潮。而且,颁赐舍利的范围并不限于中国,“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3]。
随着舍利信仰的轰动效应,地方呈报的灵验、传说长篇累牍,于是再次颁赐舍利。《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再颁舍利于五十一州[4],而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5]仁寿四年(604),又分建舍利塔于三十余州。《续高僧传·洪遵传》记载:“仁寿四年,下诏曰……朕已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三十余州,一时同送。”[6]
下面,依《广弘明集》卷十七所记载仁寿元年十月起塔(简称“广一”)、仁寿二年四月起塔(简称“广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所记载仁寿元年十月起塔(简称“集一”)、仁寿二年四月起塔(简称“集二”)的资料,同时引用《续高僧传》送舍利的高僧,列表如下(1……仁寿元年十月起塔,2……仁寿二年四月起塔,4……仁寿四年四月起塔,续……《续高僧传》)[7]:
| 省份 | 州郡 | 寺院 | 资料出处 | 送舍利高僧 | 
| 甘 肃 省 | 1瓜州 | 崇教寺 | 广一、集一 | 智凝 续26 | 
| 2凉州 | 
 | 广二、集二 | 
 | |
| 1廓州 | 法讲寺 | 广一、集一 | 
 | |
| 2兰州 | 
 | 广二、集二 | 
 | |
| 1秦州 | 静念寺 | 广一、集一 | 
 | |
| 2秦州 | 永宁寺 | 广二、集二 | 智教 续26 | |
| 1泾州 | 大兴国寺 | 广一、集一 | 
 | |
| 陕 西 省 | 4陇州 | 药王寺 | 
 | 法显 续26 | 
| 1岐州 | 凤泉寺 | 广一、集一 | 昙迁 续18 | |
| 1雍州 | 仙游寺 | 广一、集一 | 童真 续12 | |
| 1长安 | 大兴善寺 | 广一、集一 | 
 | |
| 1华州 | 思觉寺 | 广一、集一 | 宝积 续26 | |
| 1同州 | 大兴国寺 | 广一、集一 | 道密 续26 | |
| 2梁州 | 
 | 广二、集二 | 
 | |
| 山 西 省 | 1蒲州 | 栖岩寺 | 广一、集一 | 僧昙 续10 | 
| 4绛州 | 觉成寺 | 
 | 觉朗 续21 | |
| 2晋州 | 法吼寺 | 广二、集二 | 昙遂 续26 | |
| 2慈州 | 石窟寺 | 广二、集二 | 明芬 续26 | |
| 1并州 | 无量寿寺 | 广一、集一 | 彥琮 续2 | |
| 4泽州 | 景净寺 | 
 | 灵璨 续10 | |
| 2潞州 | 梵境寺 | 广二、集二 | 道端 续26 | |
| 4韩州 | 修寂寺 | 
 | 法周 续26 | |
| 4辽州 | 下生寺 | 
 | 法总 续10 | |
| 河 北 省 | 2洺州 | 
 | 广二、集二 | 
 | 
| 4邢州 | 泛爱寺 | 
 | 宝袭 续12 | |
| 2赵州 | 无际寺 | 广二、集二 | 玄镜 续26 | |
| 4廉州 | 化城寺 | 
 | 圆超 续26 | |
| 2恒州 | 能藏寺 | 广二、集二 | 灵达 续26 | |
| 1定州 | 恒岳寺 | 广一、集一 | 慧海 续10 | |
| 2幽州 | 弘业寺 | 广二、集二 | 宝岩 续26 | |
| 2贝州 | 宝融寺 | 广二、集二 | 辩义 续26 | |
| 2魏州 | 开觉寺 | 广二、集二 | 智揆 续26 | |
| 2冀州 | 觉观寺 | 广二、集二 | 僧范 续26 | |
| 2瀛州 | 弘博寺 | 广二、集二 | 慧迁 续12 | |
| 2观州 | 塔 寺 | 广二、集二 | 慧藏 续26 | |
| 2沧州 | 
 | 广二、集二 | 僧盖 续26 | |
| 河 南 省 | 2陕州 | 大兴国寺 | 广二、集二 | 法朗 续26 | 
| 2怀州 | 长寿寺 | 广二、集二 | 灵璨 续10、灵润 续15 | |
| 4熊州 | 十善寺 | 
 | 慧海 续11 | |
| 2洛州 | 汉王寺 | 广二、集二 | 灵干 续12 | |
| 1嵩州 | 嵩岳寺(闲居寺) | 广一、集一 | 宝袭 续12 | |
| 1汝州 | 兴世寺 | 广一、集一 | 法彦 续10、 | |
| 4殷州 | 智度寺 | 
 | 僧昙 续10 | |
| 2卫州 | 福聚寺 | 广二、集二 | 洪遵 续21 | |
| 4滑州 | 修德寺 | 
 | 僧粲 续9 | |
| 2黎州 | 
 | 广二、集二 | 法侃 续11 | |
| 1相州 | 大慈寺 | 广一、集一 | 
 | |
| 1郑州 | 定觉寺 | 广一、集一 | 
 | |
| 2郑州 | 
 | 广二、集二 | 
 | |
| 
 | 4郑州 | 晋安寺 | 
 | 道密 续26 | 
| 2许州 | 辨行寺 | 广二、集二 | 道璨 续26 | |
| 2汴州 | 
 | 广二、集二 | 静凝 续26 | |
| 2宋州 | 津梁寺 | 广二、集二 | 僧顺 续26 | |
| 2沈州 | 
 | 集二 | 
 | |
| 2豫州 | 
 | 广二、集二 | 静端 续18 | |
| 2邓州 | 大兴国寺 | 广二、集二 | 宝儒 续10 | |
| 2显州 | 
 | 广二、集二 | 
 | |
| 山 东 省 | 2曹州 | 法元寺 | 广二、集二 | 法揩 续26 | 
| 2毛州 | 护法寺 | 广二、集二 | 僧听 续26 | |
| 4博州 | 隆圣寺 | 
 | 法遵 续21 | |
| 2德州 | 会通寺 | 广二、集二 | 道贵 续26 | |
| 2济州 | 崇梵寺 | 广二、集二 | 明驭 续26 | |
| 4莘州 | 
 | 
 | 智隐 续26 | |
| 1泰州 | 岱岳寺 | 广一、集一 | 慧重 续26、僧昙 续10 | |
| 2齐州 | 泰山神通寺 (朗公寺) | 广二、集二 | 法瓒 续10 | |
| 2牟州 | 巨神山寺 | 广一、集一 | 慧畅 续10 | |
| 2袞州 | 普乐寺 | 广二、集二 | 法性 续26 | |
| 4沂州 | 善应寺 | 
 | 法彦 续10 | |
| 2莒州 | 定林寺 | 广二、集二 | 昙观 续10 | |
| 4密州 | 茂胜寺 | 
 | 僧世 续26 | |
| 2莱州 | 弘藏寺 | 广二、集二 | 僧世 续26 | |
| 1青州 | 胜福寺 | 广一、集一 | 智能 续26 | |
| 湖 北 省 | 1襄州 | 上凤林寺 | 广一、集一 | 明诞 续26 | 
| 4郢州 | 宝香寺 | 
 | 智梵 续11 | |
| 1随州 | 智门寺 | 广一、集一 | 法总 续10 | |
| 2安州 | 景藏寺 | 广二、集二 | 净业 续12 | |
| 4復州 | 方乐寺 | 
 | 彥琮 续2 | |
| 4蕲州 | 福田寺 | 
 | 明舜 续11 | |
| 2荆州 | 开义寺 | 广二、集二 | 彥琮 续2 | |
| 2荆州 | 大兴国寺 | 广二、集二 | 慧最 续10 | |
| 安 徽 省 | 2寿州 | 
 | 广二、集二 | 
 | 
| 4熙州 | 环谷寺 | 
 | 昙瑎 续26 | |
| 1毫州 | 开寂寺 | 广一、集一 | 昙良 续26 | |
| 4庐州 | 梁静寺 | 
 | 辩义 续11 | |
| 4宜州 | 永安寺 | 
 | 法侃 续11 | |
| 湖 南 省 | 1衡州 | 衡岳寺 | 广一、集一 | 净辩 续26 | 
| 2营州 | 梵幢寺 | 广二、集二 | 宝安 续26 | |
| 2潭州 | 麓山寺 | 广二、集二 | 净愿 续10 | |
| 江 西 省 | 2江州 | 庐山东林寺 | 广二、集二 | 慧藏、法顺 续26 | 
| 2洪州 | 
 | 广二、集二 | 宝宪 续26 | |
| 4吉州 | 发蒙寺 | 
 | 慧最 续10 | |
| 江 苏 省 | 1蒋州 | 栖霞寺 | 广一、集一 | 明璨 续26 | 
| 2徐州 | 流讲寺 | 广二、集二 | 辩寂 续26 | |
| 2楚州 | 
 | 广二、集二 | 道生 续26 | |
| 4海州 | 安和寺 | 
 | 慧迁 续12 | |
| 1苏州 | 虎丘山寺 | 广一、集一 | 道嵩 续26 | |
| 1扬州 | 西寺 | 广一、集一 | 
 | |
| 浙江省 | 2杭州 | 天竺寺 | 广二、集二 | 慧诞 续26 | 
| 1越州 | 大禹寺 | 广一、集一 | 辩相 续12 | |
| 江西省 | 1桂州 | 缘化寺 | 广一、集一 | 道颜 续26 | 
| 广东省 | 1广州 | 果实寺 | 广一、集一 | 僧朗 续10 | 
| 2循州 | 道场塔寺 | 广二、集二 | 道光 续26 | |
| 福建省 | 2泉州 | 
 | 广二、集二 | 
 | 
| 安南 | 2交州 | 禅众寺 | 广一、集一 | 
 | 
| 四川省 | 2利州 | 
 | 广二、集二 | 
 | 
| 4隆州 | 禅寂寺 | 
 | 慧重 续26 | |
| 1益州 | 法聚寺 | 广一、集一 | 智隐 续26 | |
| 4浙州 | 法相寺 | 
 | 僧盖 续26 | |
| 1梓州 | 华林寺 | 集一 | 善胄 续12 | |
| 2信州 | 
 | 广二、集二 | 
 | 
隋文帝三度营建舍利塔,依《金石萃编》卷四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廿六所载,当时所建舍利塔铭文现存有同州、青州、邓州、信州、京兆、信州诸处所建者。于是,全国三度掀起建寺起塔的热潮,迎送使者,报告灵验,可见其崇佛的热忱与佛教事业的伟绩。
二、唐代诸帝的舍利信仰——以法门寺为中心
隋朝的舍利信仰由于隋文帝的下诏,传遍全国各地。唐朝的舍利信仰是以皇室为主,特别是以法门寺为信仰中心。法门寺塔中舍利系释迦牟尼的一节中指骨,唐人及后代文献有不同称谓,如“佛骨”、“佛指节”、“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佛指舍利的形制,《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记载:“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8]1987,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现《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按旧记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规既叶于前闻,妙相克谐于端彩。”[9]1987年,考古专家在塔下唐代地宫中重新发现了4牧真身指骨舍利,经测定,佛指骨长40.3毫米,宽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与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同出《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所记完全吻合。
法门寺佛骨舍利来源于太白二三沙门,为阿育王所颁送于全国的舍利。唐代大历十三年(778)的《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记载:
厥有太白二三沙门,摄心住持,得囗清净。其始远也,望而囗之。其少近也,囗而信之。周流一方,磅礴囗里囗囗囗色囗囗瑞光通宵,更雄达曙,不散者久之矣。咸请奉以身命,碎于微尘,精诚克孚,指掌斯获。验其铭曰:育王所建。因以名焉。[10]
法门寺佛指舍利便是来自阿育王的分送舍利之一。
依史料的记载,西魏恭帝二年(555),曾任岐州守拓跋育重修阿育王寺,首次开启地宫供养佛骨。仁寿四年(604),右内史扶风郡牧李敏曾奏请启开地宫,修复“成实道场”。李渊为讨伐陇西薛家反军到扶风一带视察,僧普贤上表请求重建,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唐武德二年,李世民平定薛家反军,李世民至法门寺,奉诏为八十名僧人主持剃度。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德亮表奏,汇报法门寺坍塌毁坏,申请重新修葺。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
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古基曾无上覆。奏敕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诏许之。因构塔上尊严相显。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众,不敢开塔。有敕并许,遂依开发,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文不足观,故不载录。光相照烛,同诸舍利。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11]
自此法门寺地宫形成三十年一开的规矩,而且开启了唐朝先后八位皇帝迎请舍利供养的历史。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请智琮等人至法门寺迎请舍利,而且提出必须见“瑞相”才能开塔迎请。显庆五年(660)三月,迎佛骨入东都洛阳内道场供养。《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说:“(贞观)至显庆五年盖三十霜矣,八部瞻仰,再囗开发,即以其年二月八日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奉迎护舍利。二圣亲造九重宝函。”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才将舍利送归法门寺。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七月,有胡僧奏请开启地宫瞻仰佛指舍利,因狄仁杰力谏而暂且停止。长安(704)四年,武则天派遣凤阁侍郎崔玄暐、沙门法藏、文纲等前往法门寺迎奉佛骨。《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长安四年冬杪于内道场,因对扬言及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即魏册所载扶风塔是。则天特命凤阁侍郎博陵崔玄暐,与藏偕往法门寺迎之。时藏为大崇福寺主,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俱至塔所,行道七昼夜,然后启之,神辉煜爚。藏以昔尝炼指,今更隳肝,乃手擎兴愿,显示道俗。舍利于掌上腾光,洞照遐迩。……岁除日,至西京崇福寺。是日也,留守会稽王率官属及五部众投身道左,竞施异供,香华鼓乐之妙,蒙聩亦可睹闻。洎新年端月孟旬,有一日入神都,敕令王公已降,洛城近事之众,精事幡华幢盖,仍命太常具乐奏迎,置于明堂。观灯日,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藏捧持,普为善祷。[12]
佛指舍利先在西京崇福寺停留,后起程奉送东都洛阳,供养在东都宫中明堂。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亦于当年死去。中宗李显即位,在宫中供养佛骨三年,景龙二年(708),才派沙门文纲送奉佛骨归还法门寺。景龙四年,李显旌表法门寺为“圣朝无忧王寺”,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增度僧49人。后来,考古学家在法门寺地宫前室,发现大批绣金织绵和武则天献佛的绣裙与金袈裟。而中室发现高一六四公分的白玉灵帐,其上即有铭文:“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月己卯朔十五,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此次迎奉佛指舍利的活动,前后达四年,为时最长。以后迎请佛骨,一般以两三个月为主。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肃宗派遣法灯、中史宋合礼、京兆府尹崔光远到法门寺开启地宫,迎请佛骨舍利,供养于京师禁中道场。于七月一日展供,献赠甚奢,沉檀香三百两,王公大臣前来礼拜献施。此次迎佛骨的时间,为时两个月,因为战火混乱,规模不大,供养亦不丰厚。
至唐德宗时代,《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记载:“(贞元)六年(790),春,诏出岐山无忧王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乙亥,遣中使复葬故处。”[13]《旧唐书·德宗纪下》载,贞元六年春二月,“岐州无忧王寺有佛骨寸余,先是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14]
在唐代历史上,迎奉佛骨与谏拒佛骨一直同时存在。韩愈的《谏佛骨表》是上书唐宪宗,极陈迎请佛骨的弊端。《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记载:元和十三年(818)十一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上遣中使帅僧众迎之。”十四年(819)春正月,“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余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15]佛指供奉于皇宫内院期间,宪宗更是事佛至诚,日日素衣斋戒,写《七律·无题》诗一首,对佛舍利至高无上的推崇。
“会昌法难”期间,唐武宗下令法门寺地宫佛骨不许供养。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八月,整修法门寺地宫,寻找抛撤的佛指骨,安置敬供在地宫内。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派遣使臣与京都左右街大德僧数十人到法门寺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奉送京中安国寺、崇化寺瞻仰供养。《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
十四年三月廿二日,诏供奉官李奉建功、高品彭延鲁、库家齐询敬、承旨万鲁文与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重谦、云颢、慧晖等同严香火,虔请真身。时凤翔监军使王景珣,观察判官元充咸来护送。以十二月十九日自京都护送真身来本寺。……以十五年正月初四日归安于塔下之石室。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叠六铢而斥映,积秘宝以相鲜,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仍令高品彭延鲁、内养冯全璋颁赐金银绢等。[16]
懿宗对这次迎请佛骨非常重视,供奉活动前后将近一年。《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记载:“咸通十四春,诏迎佛骨凤翔,或言:‘昔宪宗尝为此,俄晏驾’。帝曰:‘使朕生见之,死无恨!’肠管以金银为刹,珠玉为帐,孔鹬周饰之,小者寻丈,高至倍,刻檀为檐注,陛墄涂黄金,每一刹,数百人举之。香与前后系道,缀珠瑟瑟幡盖,残彩以为幢节,费无赀限。夏四月,至长安,彩观夹路,其徒导卫。天子御安福楼迎拜,至泣下。诏赐两街僧金币,京师耆老及见元和事者,悉厚赐之。不逞小人至断臂指,流血满道。所近乡聚,皆裒土为刹,相望于途,争以金翠抆饰。传言刹悉震摇,若有光景云。京师高赀相与集大卫,作缯台缦阙,注水银为池,金玉为树木,聚桑门罗像,考鼓鸣螺继日夜,锦车绣舆,载歌舞从之。”[17]地宫内刻置《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便是记载这次舍利迎奉的经过以及供养的金银珠宝等帐目,从中可见当时的盛况。
当时,法门寺佛指舍利因皇室的供奉而名扬天下,但是唐代长安城内有四颗佛牙,分别收藏在大庄严寺、崇圣寺、荐福寺和兴福寺,这些寺院分别举办“佛牙供养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佛牙会的盛况,与信众的真诚与虔敬,进行详细的描述:
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种药食,珍妙果花,众香备严,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廓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飻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18]
同时,圆仁亦记载唐代五台山有辟支佛牙和顶骨。
所以,舍利供养法会不仅佛教界的盛会,而且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民众对佛教的认同。
[1] 《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卷,第213页中。
[2] 《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卷,第213页中。
[3] 《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卷,第217页上。
[4] 颁建舍利塔的州数,各书记载略有不同。《广弘明集》卷十七记为“五十一州”,但列出五十二州之名。《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载:“分布舍利五十三州”,多出一州(沈州),却将时间误记为仁寿三年。《法苑珠林》卷四十亦载为五十三州,或是。
[5] 《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卷,第217页上。
[6] 《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洪遵传》,《大正藏》第50卷,第611页下。
[7] 参考山崎宏《支那中世佛教の展开》,京都:清水书店,1932年,第333-336页。
[8]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大正藏》第52卷,第409页中。
[9] 李发良《法门寺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8-249页。
[10] [清]王昹编《金石粹编》卷一百一,第1页。
[11]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大正藏》第52卷,第406页下。
[12]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大正藏》第50卷,第283页下-284页上。
[1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84页。
[14] 《旧唐书》卷十三,第368页。
[15]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第2977-2978页。
[16] 李发良《法门寺志》,第249-250页。
[17]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第5354页。
[18]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